《經濟表》的基本思想(1 / 2)

(一)階級劃分的理論

在這本書中,魁奈將一國的國民分為三個階級,他們是生產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和不生產階級。

生產階級是耕種土地、逐年再生產國民財富的階級,他們預付農業生產上的開支,並向土地所有者繳納土地的租稅。他們擔負農產品出賣以前的一切支出和勞動。

土地所有者階級包括君主、貴族、土地所有者及什一稅的征收者。這個階級依靠生產階級向他們繳納的租稅,即“純產品”生活。

不生產階級是由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勞動者組成的一個階級,他們的收入主要是從生產階級和從生產階級取得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階級取得的。

這三個階級,形成了《經濟表》分析社會再生產和流通的出發點。

(二)“純產品”理論

對階級劃分的根據,是“純產品”的生產、占有和使用。所謂的“純產品”,是指生產階級每年從再生產的財富中,扣除補償預付資本和維持經營上使用的財富基金所必要的部分之後剩餘的產品。這部分產品,生產階級會支付給土地所有者階級。不生產階級不生產純產品,他們的收入是從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那裏通過流通而取得的。

根據純產品的理論,生產階級是純產品的生產者,土地所有者階級是純產品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而不生產階級僅是純產品的使用者。

純產品隻能在農業領域中生產,這是因為,農民從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之後,總會有一部分剩餘,而這一部分剩餘就形成了純產品。

(三)“正常價格”的思想

魁奈認為,對社會總商品的再生產和流通的分析,是在國民財富的價值經常保持正常狀態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要保持國民財富的這種正常狀態,就要先保持價格的正常。而正常價格有兩個前提,一方麵是要有農業生產的充分發展,另一方麵是要有流通領域中的自由競爭。在這本書中,魁奈所進行的分析,都是以正常價格為前提,因此,本書中的再生產和流通的運行,都是依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

(四)“自然秩序”的思想

所謂的自然秩序,是指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有規則的秩序”。根據自然秩序的原則,對每年的再生產賴以支付和維持的支出的分配,應當與自然秩序相適應。經濟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持經營所使用的財富不斷地積累,以保證有足夠的收入滿足君主和民眾的需要。

(五)資本的存在形式

資本有兩種存在形式,即年預付和原預付。

在經濟管理中,經營所使用的財富的積累,都是以預付的形式出現並發揮作用的。因此,預付在農業和工業中都存在,隻是在農業中,這種預付又區分為年預付和原預付。

所謂年預付,是指每年花在耕作勞動上的支出數額;而原預付,則是指購置農業設備的基金。原預付的價值,通常要比年預付大5倍。對於這兩種預付,必須要分開對待。這是因為,年預付當年就可以得到補償,而原預付每年隻能補償一部分,比如,當年隻能補償1/10,按照這樣的速度,10年後才能全部得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