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戈爾恰科夫在斯圖加特密切地注視著歐洲局勢的發展。他認為,如果匈牙利從奧地利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在巴爾幹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斯拉夫人也能獲得解放。他寫報告給俄國當局,要求不要給哈布斯堡王朝以任何憐憫。
就這樣,尼古拉一世下令出兵匈牙利,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哈布斯堡王朝。
1850年,戈爾恰科夫按正常調動去法蘭克福,擔任俄國駐德意誌聯邦議會的公使。對他個人來說,那是個令人沮喪的地方,因為到任沒多久,他的妻子亞曆山德羅芙娜就拋開他與世長辭了。
痛苦中他昏厥過去,一病幾十天,他打算掛冠而去。
大病初愈後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登門拜訪。對於一個對歐洲的“均勢”遭到破壞而不願袖手旁觀的外交家來說,這次拜訪使戈爾恰科夫的靈魂又重新附在了自己的軀體上。來客叫奧托·馮·俾斯麥,普魯士王國駐德意誌聯邦議會的大使,一個比戈爾恰科夫小17歲的外交家。
俾斯麥是來向戈爾恰科夫“求教外交問題的”。寒暄過後,年輕人毫無顧忌地談起來:“我出生的那一天是愚人節,也就是說謊話可以不承擔責任的那一天。如今這個世道大家對欺世盜名的行為熟視無睹,而我又選擇了外交這個職業。有人說在外交場合,不說話是金子,少說話是銀子,多說話就是破銅爛鐵。但法國外交家塔列朗也說過,舌頭對於人來說,它的作用就是隱瞞自己的思想。聽說他能滔滔不絕地講四個小時,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但到頭來人們發現他什麼也沒講。為了掌握玄妙的外交知識,親愛的前輩,您能在這方麵對我這個當學生的加以訓導嗎?”
“好厲害!”戈爾恰科夫心裏想,“日耳曼人中還有這樣的人物,上來就拿大人物作典範。看來這小子今後不是治世的能臣,也至少是個亂世的奸雄。”怎麼回答提問呢?戈爾恰科夫想也沒有必要想,職業的特點早巳使他不假思索也能把話說得滴水不漏。
“什麼是外交?俾斯麥先生,我對您無從解釋。如果外交是一門科學,還沒聽說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在研究它。如果說外交是一門藝術,那麼掌管藝術的繆斯女神決不肯出來庇護它。說外交就是欺騙,這等於褻瀆神明,不過幹我們這一行的紳士中也確有不少江湖騙子。”
“絕妙!”俾斯麥樂得鼓起掌來。
沒有多久,這種“教與求教”就為震撼歐洲的“克裏米亞戰爭”所打亂。
克裏米亞戰爭起源於聖地保護權問題——誰在耶穌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誕生地伯利恒教堂內享有豁免和特權的問題。
占領土耳其的黑海海峽是曆代沙皇的宿願,“聖地糾紛”是擴大俄國在土耳其勢力的天賜良機。1853年6月21日,俄國軍隊渡過普魯特河,占領了屬於奧斯曼管轄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
俄軍的行動引起了法國和英國的反對,意大利為了請英法支持它從奧地利統治下解放出來,和土耳其、英國、法國結盟,共同對俄作戰。對於沙俄來說,當時戰略上最關鍵的問題是得到奧地利的支持。因為奧地利如果站在對手一邊,俄軍的側後就會受到打擊。
尼古拉一世任命戈爾恰科夫為駐奧地利公使,要他無論如何保證奧不出兵與俄國作戰。
新的任命使戈爾恰科夫又重新回到了他已厭倦的外交生活之中。不過戈爾恰科灰心裏明白,尼古拉一世已棋錯一著,他在開戰前冷落了法國,盲目相信奧地利會報答俄國幫助鎮壓匈牙利起義的“救命之恩”,這已使俄國陷入困境。戈爾恰科夫還預見到自己極難阻止奧地利在背後“捅”俄國“一刀”,他決心一旦勸阻無效,立即利用矛盾,在反俄同盟內部製造不和,使俄國能得到一個“光榮的和平”。
1854年8月,奧地利正式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軍退出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否則,奧軍將對俄作戰。
尼古拉一世被迫下令撤軍,但俄國的形勢並未因此發生好轉。1854年9月14日,英法聯軍在克裏米亞登陸,將俄軍圍困在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俄國敗局已定,但還在作最後的掙紮。
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在絕望中服毒自殺。9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在堅守11個月後被攻陷,克裏米亞戰爭以俄國的慘敗而告結束。1856年2月,俄國與戰勝國在巴黎簽訂和約,規定: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歸還給土耳其,黑海中立化,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海軍基地和兵工廠。
克裏米亞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俄國落後的農奴製已經維持不下去了,新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決定進行改革,同時進行改組,免去涅謝爾羅迭首相兼外交大臣的職務,任命戈爾恰科夫為外交大臣。於是,俄羅斯外交史上德意誌人的時代過去了,新的一頁、俄國人的一頁正在打開……亨利·帕麥斯頓
1846年,以約翰·羅素勳爵為首相的輝格黨內閣上台執政,亨利·帕麥斯頓當上了外交大臣。他一“出山”,就為英國保持龐大的常備軍作辯護,而不久在歐洲出現的政治風暴證明他的主張是有遠見的。
1848年1月,在意大利首先爆發了反對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獨立運動。2月份法國又發生革命,推翻了王朝統治,建立了第二共和國。梅特涅驚魂未定,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也發生人民起義,他深知大勢已去,倉皇逃往國外。
1848年的歐洲政治風暴雖然瓦解了“神聖同盟”,但沙俄卻成了歐洲大陸的主要強國,成了維護歐洲舊秩序的“國際憲兵”。帕麥斯頓從來就認為國家之間的利益是不可調和的。過去他常說,法國和英國在埃及問題上就如同兩個男人追求同一個女人,“愛情不能讓,國家利益也不能讓”,因此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現在,他認為英俄之間在土耳其問題上的爭奪在所難免,他決心采取一切手段把沙俄“頂回去”。
1847年複活節期間,葡萄牙猶太商人唐·帕西菲科在雅典的家遭到了一夥人的襲擊。帕西菲科硬說這與希臘政府有關,要求賠償,但遭到拒絕。由於帕西菲科出生在直布羅陀這塊英國海外飛地上,按英國當時的法律,他是英國臣民,因此他在1850年向帕麥斯頓求助。
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親王主張與歐洲各國君主團結,帕麥斯頓卻私下裏反其道而行之。1851年12月,拿破侖的侄子波拿巴第三通過政變當上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總統,帕麥斯頓未經女王同意,擅自以女王名義向波拿巴第三發去賀電,這引起女王夫婦的憤慨。他們召見羅素首相,堅決要求把帕麥斯頓攆出外交部。羅素本人威望不高,所以要借重女王的勢力。他無可奈何地免去了帕麥斯頓的外交大臣職務,可是他沒想到,帕麥斯頓懷恨在心,私下裏四處活動,6個星期後,議會投了不信任票,羅素本人也乖乖地下了台。
一年以後,阿伯丁勳爵當了首相。他器重帕麥斯頓的才幹,又覺得他辦事太咄礎逼人,於是在延攬入閣時安排帕麥斯頓當了內政大臣。
其實,帕麥斯頓這時在黨內已經羽毛豐滿,擔任外交大臣的克林頓又是他以前的副手,他雖然掛著內政大臣的銜,但在幕後主持英國對外事務的不是阿伯丁,也不是克林頓,而仍舊是他帕麥斯頓。
1853年10月4日,在英法的支持下,土耳其政府宣布,由於俄軍渡過普魯特河,侵占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土耳其蘇丹政府向俄國宣戰。然而,戰爭一開始,俄國艦隊就在錫諾普全殲了土耳其的艦隊。是戰是和,這在英國內閣中又出現分歧。
帕麥斯頓在這種情況下於12月15日突然宣布辭職,這在議會和社會上都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議會中,有人攻擊內閣“排擠了真正的愛國者”。在社會上,謠言紛紜,說女王的丈夫受賄當了俄國間諜,應當以叛國罪接受審判。阿伯丁受不住這種壓力,親自前往帕麥斯頓家請他重新“出山”。帕麥斯頓重新迫使內閣把戰爭的決策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裏。1854年3月,他拉攏法國、撤丁王國和土耳其共同對俄宣戰,一場殘酷的、被新聞界稱之為“東方的戰爭”的廝殺在黑海沿岸展開了。
帕麥斯頓看得出,要想打敗沙俄,奧地利站在自己一邊等於是在俄軍背後插上一刀。1848年,鎮壓匈牙利起義時俄國幫助過奧地利,尼古拉一世總是認為奧地利要感恩圖報,所以爭取了奧地利,這“背後一刀”將是突然和致命的。他通過波拿巴第三向奧地利指出,俄國占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就控製了多瑙河口,這就堵住了奧地利對外貿易所依賴的多瑙河。這一著果然見到了效果,1854年6月,奧地利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從上述兩地撤軍。尼古拉一世又氣又惱,但終於於8月份將軍隊撤了出來。
“裝備精良的重型炮艦是再好不過的和平保衛者”,帕麥斯頓所經常提到的這句話在戰爭中靈驗了。
1856年二三月間,在巴黎召開了結束“東方戰爭”、或叫“克裏米亞戰爭”的國際會議。會議簽訂了《巴黎和約》,規定: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完整”,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宗主權名義上仍屬土耳其,俄國放棄對奧斯曼東正教徒的保護權,英法將克裏米亞交還俄國,黑海中立化,禁止俄國甲土耳其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也禁止各國軍艦通過黑海海峽。
維多利亞女王過去一直擔心帕麥斯頓要嚴厲地削弱俄國,但當她聽說黑海被劃為非軍事區,俄國收回克裏米亞時,她把過去對帕麥斯頓的不信任遠遠地拋在腦後,並授予他嘉德勳章。
的確,帕麥斯頓是一個“魔鬼首相”。他除了在列強之間玩弄“均勢”,不使任何一個大國強大得足以威脅英國的利益外,還一刻也不停地向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動英國式的殖民戰爭,而首當其衝的是東方最古老的國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