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英國軍艦向中國打響了第一炮。腐敗的清朝政府畏敵求和,與英國簽訂《穿鼻草約》,同意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然而,帕麥斯頓還不滿足。他派璞鼎查替換義律,要求清朝政府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性。結果,又於1842年8月29日把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強加給清朝政府——中國賠款白銀2100萬兩,英國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1856年10月,剛剛結束克裏米亞戰爭的帕麥斯頓又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悍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取得了在中國內河長江的自由航行權。
1860年春天,帕麥斯頓勾結波拿巴第三,組成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將珍藏著無數珍寶和圖書典籍的東方名園——圓明園掠奪一空並付之一炬。在後來訂立的《北京條約》中,中國的九龍又被掠走,而且又敲詐了1600多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帕麥斯頓為英帝國搶奪殖民地的行徑受到了英國資產階級的讚美。本傑明·迪斯累利
1846年,自由黨當政以後,英國政府每每指責歐洲大陸各君主國奴役弱小民族的作法,這就使維多利亞女王感到左右為難。
1854年,沙俄與土耳其之間發生戰爭,帕麥斯頓和波拿巴第三相互勾結,派出英法聯合艦隊支援土耳其,一舉殲滅了沙俄的黑海艦隊。維多利亞女王忍不住了,因為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是她教父尼古拉一世的兒子,她請艾伯特親王出麵,勸內閣手下留情,不意流言蜚語不脛而走。
女王聽到這消息後,大動肝火,一個時期內竟拒見內閣成員。
1861年12月,維多利亞女王經曆了個人最大的悲劇;她的丈夫艾伯特親王死於傷寒,年僅42歲。女王為此身心交瘁,再加上回憶起倫敦市民對艾伯特不友好的態度,她完全隱居起來,結果長時間英國的對外文書無人簽署。
1868年本傑明·迪斯累利雖然隻當了9個月的首相,但卻與維多利亞女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個人關係。他給女王上書時,言辭誇張到了令人作嘔的程度,但女王卻毫無反感地欣然接受。迪斯累利私下裏告訴一位朋友說:“人人都喜歡被別人奉承,見到女皇陛下,竭力奉承就行了。”
1874年2月,在朝的自由黨格拉斯頓內閣自以為從政成績斐然,宣布提前進行大選。誰知英國臣民當時見到德意誌帝國興起、美國在海外擴張,都覺得格拉斯頓政績平平、無大成就。結果,自由黨敗北,保守黨上台,迪斯累利第二次當上了首相。
迪斯累利上台伊始,就決定加強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控製,一方麵擴大英國在非洲殖民地的麵積,一方麵,對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這些要求自治的英國移民國家采取懷柔政策,允許自治,但在經濟、外交上仍應受倫敦控製。
迪斯累利還借機攻擊格拉斯頓內閣緊縮軍費開支的政策,指責自由黨在歐洲縮手縮腳,對大英帝國的興衰漠不關心。他說:“自由黨執政時要瓦解大英帝國的企圖結果如何呢?他們的希望完全落空了。為什麼呢?因為殖民地支持宗主國。他們決定,不許任何人瓦解大英帝國。我以為,英國的大臣如果放過盡力振興殖民帝國的機會,對於可能成為英國寶貴力量源泉的殖民地的支持態度不作出響應,他就未盡職守!”
迪斯累利是怎樣抓住機會振興大英帝國這個“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的呢?他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收買下了蘇伊士運河。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世界東西海運航路縮短了近一半。然而,蘇伊士運河並沒有給埃及帶來直接利益。埃及為運河修築擔負了1600萬英鎊的費用,不得不大量向法國舉借外債。1875年,埃及遇到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伊斯梅爾打算賣掉埃及政府持有的占44%的運河公司股票來逃脫困境。
蘇伊士運河是從英國通往“女王王冠上的寶石”——印度的生命線,迪斯累利早在當在野黨領袖時就對格拉斯頓內閣對實際上的法國獨占運河表示不滿,現在他一聽說伊斯梅爾想出賣運河公司的股票,連坐也坐不住了。
迪斯累利未通過議會,用從羅思柴爾德那裏借來的錢購買了伊斯梅爾手中的全部股票,再加上一些小額股票,一舉控製了連接東西海上交通的樞紐蘇伊士運河。當迪斯累利在議會宣布英國已控製了這條海上大動脈並帶頭高呼“女王陛下萬歲”時,整個議院大廳隻有議員們的欣喜歡呼,聽不到一句敢於譴責的話。迪斯累利挺著腰板,在議員們雷鳴般的掌聲中走出威斯敏斯特宮。
勝利應當一個接著一個。1875年英國人歡呼迪斯累利的決斷力,而迪斯累利盤算著怎樣再做一件震驚歐洲,打擊格拉斯頓自由黨的事情,他想起了印度……
1876年,迪斯累利未事先與女王商量就在議會提出議案,要求授與女王以印度女皇的尊號,“君主怎會拒絕為自己增加新的尊號呢?”迪斯累利私下裏對黨內同仁們說。
女王對這一頭銜津津樂道,後來議會通過了這一提案,將嵌有印度著名“月亮寶石”的新王冠戴在她頭上時,女王自孀居以來始終留在臉上的沉悶氣氛一下子一掃而光。
看來迪斯累利的提案使女王深深地感到了滿足,不久,她赦封迪斯累利為比孔斯菲爾德勳爵,並在自己兒子威爾士親王的婚禮上,破例允許放兩把椅子,讓迪斯累利與自己並肩坐在一起。
一個轉奉英國國教的猶太人能得到女王的如此恩寵,可謂是榮極一時了。然而,當1877年初“東方問題”再度爆發起來時,他又振作精神站了起來。
在列強中,反對巴爾幹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沙俄向南推進的到這時隻剩下英國一家。迪斯累利擔心俄國占領黑海海峽、甚至占領奧斯曼帝國會威脅蘇伊土運河的安全,他對手下人說:“打開印度的鎖鑰是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而不僅僅是埃及和蘇伊士運河,一旦奧斯曼帝國解體,我們就將麵臨拿破侖戰爭以來最大的威脅。”
1877年4月俄國對土耳其宣戰,開始進展迅速,但在普利弗那,俄軍受阻於土耳其軍隊。迪斯累利訓令英駐土大使萊亞德勸告土耳其“邀請”英國艦隊開進黑海海峽,但大使並沒能完成這項任務。1878年1月,俄軍終於突破普利弗那,兵臨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
迪斯累利本意也不想打仗,但他知道,如果俄軍繼續留在君士坦丁堡城外,隨時都會對英國的海路安全造成威脅。為了既不打仗,又讓俄國人退回去,他派人去找安德拉西伯爵。這位奧匈帝國的首相明白,倘若俄軍駐守在保加利亞,他的國家再向南進就成了死路一條。安德拉西呼籲俾斯麥出麵調解,德國首相同意了這個要求。
由於俾斯麥的調處,英俄之間的爭論停息了。
在後來的幾個星期裏,迪斯累利在他的仕途中登上了頂峰,行人看見他的馬車都脫帽致敬,女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會,連布雷德福夫人也再次回到他的身邊。然而,沒過多久,命運女神就對他收斂了笑容。
俄國從土耳其退出後,又開始向阿富汗擴張。迪斯累利知道,一旦俄國人占領阿富汗,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就岌岌可危。他橫下心,於1878年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雖然迅速地占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但沒有多久,阿富汗人民就發動反英起義,奪回首都並殺死了英國駐喀布爾殖民當局的官員。
一波未伏,一波又起。1878年底,布爾人又掀起了反英起義。因為這些,保守黨在1880年4月的大選中失敗,執政6年的迪斯累利內閣也宣告結束。
1881年4月,迪斯累利因病去世,終年77歲。他的死給維多利亞女王帶來了悲哀。當女王聽到這一噩耗時,放下了自己正在批閱的文件,“親愛的”,她對自己的私人秘書說,“在這樣一個可怕的時刻,當我淚流滿麵、無法看清時,我是沒有辦法繼續工作的……”卡米洛·加富爾
“沒有羅馬就沒有意大利。”
1859年4月29日晚,奧地利軍隊共十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和一個後備師渡過蒂奇河開始軍事行動。皮蒙特隻有6萬軍隊,還不及奧地利派出部隊的一半。加富爾所依賴的是拿破侖三世許願的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個騎兵旅,但他知道,如果皮蒙特軍隊不能頂住奧軍的初次進攻,拿破侖三世無論如何也不會下命令讓法軍出擊的。皮蒙特的命運押在了加裏波第的身上。
加裏波第不愧是戰爭的英雄,當奧軍向南渡過蒂奇河時,他卻率領“阿爾卑斯山獵兵團”北渡蒂奇河,插到了奧軍的背後。
6月2日,皮蒙特軍隊與到達戰場的法軍一道,在馬占托向奧軍發起進攻。艾曼努爾二世親自率騎兵衝鋒陷陣。
馬占托戰役以法、皮兩國軍隊大勝而告結束。奧軍退至洛納托,奧皇弗蘭茨·約瑟夫撤掉居萊將軍的奧軍總司令職務,自己親自擔任主帥,企圖扭轉敗局。
6月24日,在位於曼圖雅山腳下的索爾費裏諾村,法皮聯軍和奧軍共35萬人展開了激戰。數百門大炮像連續不斷的閃電一樣將廝殺著的穀地劈成兩半,千萬聲雷鳴般的巨響震耳欲聾,把整個戰場攪得天昏地暗。突然,傾盆大雨白天而降,櫻桃一般大小的冰雹伴著劈啪作響的槍聲向士兵們打去。戰敗的奧地利軍隊倉皇逃命,對奧戰爭的勝利激發了意大利全體人民的愛國熱情,托斯卡納公國、帕爾馬公國和摩地那公國都爆發了人民起義,趕走了與哈布斯堡王朝有血緣關係的大公,建立了臨時政府,教皇國的羅曼納、馬爾克和翁布裏亞三個省也聲明脫離教皇統治,就連南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國也政局不穩。一心想繼續分裂並控製意大利的拿破侖三世一看意大利有可能實現統一,決定立即停止戰爭。7月11日,他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在維拉弗蘭卡秘密簽訂協議;奧地利把倫巴底割給法國,法國再把它轉贈給皮蒙特;由法國來恢複已被推翻的托斯卡納、帕爾馬和摩地那的大公政權,並由奧地利與這些公國及那不勒斯王國和教皇國分別締約,建立一個以教皇為名譽首腦,而由奧地利實際領導的公國聯邦,威尼斯將繼續由奧地利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