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2 / 3)

年逾花甲、讀了大半輩子儒家經典、頭腦裏塞滿了陳腐觀念的郭嵩燾,現在卻敢於承認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而且承認得這樣徹底,這在當時需要驚人的勇氣。

郭嵩燾曾把使英途中見聞逐日詳記輯為《使西紀程》一書,內容有稱讚西洋政教修明、中國應采用其治國之道等話語。他將書寄回中國後,呈總理衙門刊刻,一時激起滿朝士大夫公憤,要求將其撤職查辦。翰林院編修何金壽參劾他“有二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結果此書被清廷申斥毀版,嚴禁流行。在當時的條件下,就郭嵩燾所屬的那個社會階層而言,他已經走得太遠。這使他難安其位,不斷受到攻擊,而最為惡毒的攻擊便來自他的副手劉錫鴻。

在劉錫鴻的筆下,郭嵩燾的最大“罪狀”有三:披外國人的衣物、向其他國君主起立致敬、聽音樂會時效仿洋人索取節目單。由此足見當時國人愚昧之深。劉還秘密彈劾郭嵩燾“十款”罪狀,極盡羅織誣陷之能事。劉錫鴻指責郭嵩燾的“罪狀”,其實都合乎國際禮儀,這反而印證了英國人稱郭嵩燾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的讚譽。由於清朝守舊勢力過於強大,從朝廷到京師大夫對郭嵩燾一片唾罵指責之聲,他隻得在任期未滿(僅僅一年零七個月)之時,奏請因病銷差,清廷立即同意並派曾紀澤接任。

郭嵩燾於1879年5月5日乘船到達長沙。當時湘陰正好發生守舊排外風潮,形勢頗為緊張,連用西洋小火輪拖帶的木船都受到長沙、善化兩縣國人的阻攔,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滿了大街。

出使之日,郭嵩燾曾經壯誌滿懷,期望以此行引進西方治國之道,使中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無奈铩羽而歸。郭嵩燾在唾罵聲中出使,又在唾罵聲中回國。他已失去繼續奮鬥的信心,回國後便歸隱鄉裏。盡管郭嵩燾欽差使臣的官銜暫時尚未解除,但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異常。郭嵩燾死後,雖有官員請旨按慣例賜諡立傳,也都被清廷否決。

直到他死後9年,義和團運動高漲之際,還有京官上奏要求開棺鞭戮郭嵩燾的屍身,以謝天下。晚年時,郭嵩燾曾三次申請開辦輪船公司,但終歸化為泡影。他自信:“流傳百代千年後,定識人間有此人。”喬治·克利孟梭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太子斐迪南在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醞釀多年的世界大戰終於以此為導火索而爆發。

8月2日,德國向法蘭西宣戰,德軍按照施裏芬——毛奇計劃,穿過比利時,大規模入侵法國。8月底,德國軍隊攻到了馬恩河,離巴黎僅100餘公裏。法國政府內外一片混亂,9月2日遷往南方城市波爾多。

時任國會議員的喬治·克利孟梭氣得胡子上翹,他在議會中大喊大叫,要求法國以複仇的精神打敗德國,為普法戰爭的失敗雪恥。

然而,自馬恩河戰役後,德法戰場形成僵局。雖然法國贏得了凡爾登會戰的勝利,但由於損失太大,根本無力轉入反攻。1916年結束時,雙方都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克利孟梭再也忍不住了,他在自己辦的報紙《囹圄人》上發表文章,矛頭直指法國總統彭加勒。1916年5月,尼維爾指揮法軍在蘇瓦鬆和蘭斯一線出擊,五天內損兵折將十萬人,戰局卻毫無進展。5月15日,尼維爾被解職,白裏安也不得不引咎辭職,由裏博繼任總理。

在這種形勢下,誰能使失敗的情緒一掃而光,使“民族的活力”重新振奮起來呢?彭加勒清楚地知道,這人隻有一個,他就是克利孟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彭加勒的“愛國主義”終於戰勝了他對克利際梭的個人恩怨,他請克利孟梭出麵組閣,克利孟梭又重新踏上宦途。

1917年底,威爾遜總統領導的美國派兵在法國登陸,支援精疲力盡的英法軍隊對德作戰,戰局出現了有利於協約國的轉變。然而,“一山容不下二虎”,克利孟梭與貝當將軍的矛盾又暴露出來。粗暴,這是克利孟梭與貝當的共同性格,但貝當粗暴得近乎冷酷,而克利孟梭的粗暴則近乎狂熱。克利孟梭常常火冒三丈地指責他的陸軍總司令不向他詳細及時地彙報戰況,而越是在這種場合,貝當越是一言不發……針鋒相對的矛盾使得克利孟梭不得不請出老將福煦元帥,由他擔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11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曆經四年血腥廝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消息傳到巴黎,77歲的克利孟梭老淚縱橫地喊道;“我總算等到了這個複仇的日子!”由於1917年國力重振,法國人把勝利歸功於克利孟梭。法國議會一致通過法令,指出:“喬治·克利孟梭作為公民、總理兼陸軍部長,為祖國立下了偉大的功勳。”

的確,克利孟梭主閣後很快使法蘭西重振了民族活力,扭轉了戰局,保證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如此,他還在經曆戰爭之後保留了軍人應當受文官領導的共和傳統,不讓贏得勝利的元帥和將軍們任意行動。12月1日,克利孟梭來到了戰後的英國首都。

就在克利孟梭剛剛到達倫敦之時,12月2日,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決定親自率代表團前往巴黎,參加即將召開的和平會議。他是自美國建國以來第一位訪問歐洲的總統。

1919年1月18日,27個國家的1000餘名代表來到了巴黎的凡爾賽宮。

“三巨頭”的協商內容是絕對保密的。這種做法不但引起其他國家和記者們的驚訝和不滿,就連巴黎和會的主持人彭加勒也對於這種把他“掛起來”的做法十分惱火。但是,克利孟梭通過議會信任投票,得到了秘密處理和平條款事宜的權利。

“三人會議”上,勞合·喬治最關心的是殖民地問題,威爾遜則言必稱應當以“和平公正原則”解決一切事務,要首先討論國際聯盟的盟約問題。而對於克利孟梭來說,法國的首要利益是法德邊界和賠償問題。他們數次開會,總沒個結果。

三月的一天,“三巨頭”又聚在一起繼續談論他們關心的實質性問題。

克利孟梭畢竟是三人中的長者,“薑還是老的辣”。他看準了威爾遜想當世界領袖,就決定先讓他一步,待他轉移了注意力之後,再對付勞合·喬治就容易多了。

更何況他又成功地在《凡爾賽條約》第429條中規定:“法國可以在必要時推遲或重新占領該地區。”究竟誰該更高興,隻有上帝才曉得!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無疑是克利孟梭的傑作。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法國人的普遍讚賞。右派報紙攻擊他隻會跟著威爾遜屁股後麵轉;福煦稱他的妥協是背叛、是投降;彭加勒罵他是“被國家敬之為神的瘋子……”

和約簽字的一個多月前,克利孟梭再一次下令向5月1日的遊行隊伍開槍,這使他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強剛毅性格完全為粗暴殘忍的獨裁者形象所代替。1919年底,他抱著必勝的信心參加總統競選,想一舉打敗彭加勒並取而代之,沒想到遭到慘敗。於是,他從1920年起退出政壇,離開了巴黎,返回了他離別了數十年的旺代省。

從1920至1929年,這段時間內,克利孟梭幾乎被人遺忘了。他除了每日整理花園、看報、寫回憶錄之外,偶爾也外出旅遊、打獵,並在回來後寫些散記。

1929年11月24日,克利孟梭在孤獨中死於旺代省故居,終年88歲。他的遺囑是這樣寫的:“我死後,請將我的遺體葬在我父親貝雅曼·克利孟梭的墓地旁邊。我的遺體應當直接從太平間送到墓地,不進任何教堂,不搞任何有儀式的葬禮。我的墳墓應與我父親的一樣,不立墓碑,隻安一圈鐵柵欄即可。”

克利孟梭被人遺忘了,在他死後的十年間,沒有一個法國政治家曾在公眾場合提起他的名字。孟尼利克二世

一隊死氣沉沉的戰俘,戴著木枷,被繩索捆綁著,在山間峽穀的羊腸小道上緩緩地向前移動。11歲的紹阿國王太子孟尼利克也夾雜其中。他時而用膽怯的目光偷偷地窺視著凶神惡煞的押送官兵,時而被山穀裏野獸們肆無忌憚地吞食人肉所驚嚇,一張稚氣的小臉被痛苦扭曲得不停地痙攣。

經曆了幾天的野獸般的生活,這支戰俘隊伍終於抵達馬格達拉。其他成年戰俘不是被充為奴婢,就是下落不明,小孟尼利克沒有成年就成了西奧多手中的人質。西奧多警告紹阿國的蓋拉族人,他們要造反就等於宣判了王子孟尼利克死刑。小孟尼利克在馬格達拉失去自由,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1862年,西奧多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把都城從岡達爾南遷到馬格達拉。從小孟尼利克成為人質開始,西奧多用武力平定了各諸侯國。“王侯紛爭”局麵結束,古老的埃塞俄比亞重新統一,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開始形成。同時,西奧多還發展軍火工業,聘請德國人作技術顧問……埃塞俄比亞開始逐步富裕和強盛起來。都城馬格達拉出現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社會秩序穩定、各國人士往來的景象。孟尼利克在馬格達拉從一個少年開始成長為一個體格健壯的青年人,他親眼目睹了有“殺父之仇”的西奧多皇帝,使一個落後的國家初步呈現出太平盛世的苗頭,他的心情複雜極了。一天,與孟尼利克父親生前有著莫逆之交的沃洛省蓋拉族女首領沃洛特夫人,偷偷地派人到馬格達拉來看望他,同他進行了秘密的談話。

1865年初,西奧多皇帝在埃塞俄比亞推行“同教”政策,排斥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夢想建立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國,因而開始積極擴軍備戰,恫嚇埃及屬國蘇丹。為了擴軍備戰,西奧多開始在國內追加苛捐雜稅,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包括沃洛特夫人在內的一些昔日諸侯國的首領,也乘機把相當多的農民群眾拉到自己一邊,想借馬拉科特王太子的影響號召蓋拉族人聯合起來的沃洛特夫人,認為起事爭雄的時機成熟,立即派人秘密潛往馬格達拉,幫助孟尼利克從西奧多的監視下逃出馬格達拉,回到孟尼利克的出生地紹阿省安哥拉拉。同年中間,孟尼利克在蓋拉族人居住的紹阿省宣布繼承父親的王位,稱自己為孟尼利克二世,以一個諸侯國國王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此時他剛滿21歲。

孟尼利克二世視英、法為埃塞俄比亞的侵略者,尤其是英國,這是因為英、法在海外殖民擴張中染指非洲之角較早。當英國的注意力被蘇丹爆發的馬赫迪起義暫時引走之後,意大利的侵略勢力開始悄悄地填補了這一真空。孟尼利克對此毫無思想準備,他懷著善意去理解意大利的意圖。1885年,意大從紅海海峽登上埃塞俄比亞,迅速占領了北部的厄立特裏亞地區,使埃塞俄比亞與紅海隔絕了……

意大利政府在厄立特裏亞立足之後,便露出了猙獰的麵目,要求孟尼利克二世就意、埃關係簽訂一項條約。對意大利抱有幻想的孟尼利克二世同意了。就在他登上皇位後僅40天——1889年5月2日,埃、意《烏西阿裏條約》簽訂。該條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其中第17條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