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2 / 3)

正是由於霍普金斯客觀地將蘇聯在歐洲東線的軍事態勢,蘇聯抗擊德國軍隊的情況,以及蘇聯需要哪些物資支援的詳細情況反映給了羅斯福總統,使總統在對整個歐洲戰況和聯合蘇聯共同反擊德國上,作出了重大的外交軍事決策。

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受到了美國右翼輿論的非難。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城的《日報》挖苦他道:“假若羅斯福先生派到歐洲去的不是一個出手大方的使者,事情也許會好一些。在麵劉英國和俄國的真正需要時,很可能把超過我們自己所有的都送給人家……”

可是,霍普金斯的家鄉依阿華州蘇城的《日報》卻說:“孤立主義者一定企圖在霍普金斯飛往莫斯科這件事上撈一把……無疑又將來一套‘爬上床時喊一聲斯大林’的把戲……然而可以相信,美國多數輿論對已經作過的事表示毫無保留的讚同。”

霍普金斯對於故鄉的寬宏大量表示特別感激,因為他自豪地認為自己的父親曾經當過蘇城《日報》的報販。

8月,羅斯福總統與丘吉爾首相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美、英首腦會晤,這便是著名的大西洋會議。丘吉爾為大西洋會議起草了一個“聯合聲明”,和美國代理國務卿韋爾斯起草的“聯合聲明”都有一段共同的話:“它們(美國與不列顛)所尋求的和平,不僅要永遠地推翻納粹暴政,而且是要通過有效的國際組織,使一切國家與民族獲得安居樂業的手段。”等等。

大西洋會議給霍普金斯提供了一次對比美國和英國民主製度的機會。他看到羅斯福總統在遠離本國的土地上,有完全獨立的負責能力,隻不過征求一下幕僚們的意見以圖更準確行事。而丘吉爾則沒有這個職權,他必須不斷地向英國本土戰時內閣彙報磋商。大西洋會議製定了八點聲明、形成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在美國尚未參戰的情況下,顯示了羅斯福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魄和勇氣。當然,這裏麵也凝結著霍普金斯的功勞。9月,蘇聯發表聲明,讚同“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的條件開始成熟。

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宣布對日、對德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宋慶齡

宋慶齡(1893~1981年),中國近代女革命家、社會活動家、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卓越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原名韓教準,早年漂泊美國,中年回國興辦實業,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和親密戰友。母親倪桂珍是中國較早接受文明,反對封建的進步婦女之一。

宋慶齡7歲時入上海中西女塾讀書,1907年,15歲時偕妹妹宋美齡赴美國留學。先在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英語,次年考入佐治亞州梅肯市威斯裏安女子學院文學係。宋慶齡聰敏好學,思想活躍,經常參加學校的活動。聽到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熱情歡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

1913年,宋慶齡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她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理想毅然回國,投身於“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鬥爭。歸國途中經過日本,拜會了她早已崇敬的孫中山先生。

宋慶齡從此就追隨孫中山,致力於民主革命事業。1914年任孫中山秘書。同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10月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從此成為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在反袁、護法運動中,宋慶齡跟隨孫中山往來於上海、廣州之間,在韶關、桂林、梧州等地勞苦奔波,協助孫中山從事新的鬥爭。

1921年,她發動廣州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和紅十字會,並親自率領會員到前線慰問。1922年,軍閥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她在危急形勢下,堅持孤身留下吸引敵人,讓孫中山先行離開險地,表現出獻身革命事業的堅強意誌和卓越膽識。此後,她參與孫中山同中國共產黨代表李大釗、林祖涵等,以及列寧所派使節馬林、達林、越飛等商談。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她積極支持、堅決擁護孫中山在大會宣言中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即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她向國內外介紹了孫中山遺囑,並決心繼承遺誌,奮起完成其未竟事業。

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她堅決維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對國民黨右派進行堅決鬥爭,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初,她在漢口創辦婦女政治訓練班,培養婦女幹部,又同何香凝組織紅十字會,發動慰問傷兵運動和策劃戰時救濟工作。“四·一二”政變後,宋慶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以及中國共產黨人毛澤東等,聯名發表了《討蔣通電》。在“寧、漢合流”前夕,她又在漢口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布同背叛孫中山革命事業的人決裂。

同年8月1日,她和鄧演達、毛澤東等二十二人,以國民黨中央委員名義發表宣言,嚴正揭露蔣介石、汪精衛的背叛罪行。同年8月底,宋慶齡為尋求中國革命的道路,和完成孫中山生前訪問蘇聯的遺願,出訪蘇聯。在蘇、德、法等國期間,她參加了一係列國際性的反帝活動,1927年12月在比利時和1929年8月在德國召開的兩次國際反帝同盟大會上被選為名譽主席,其後又成為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主要領導人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全力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各黨派、團體以及廣大官兵的抗日愛國行動。

1938年的“三八”節,她在香港發表《向世界婦女申訴》的論文,控訴日本法西斯以奴隸看待婦女的罪行,號召世界婦女援助中國。在宋慶齡、鄧穎超等的努力推動下,全國婦女指導委員會發展非常迅速,促進了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婦女友好合作,在武漢抗戰中起了它應起的作用。

同年,宋慶齡發起組織了保衛中國同盟,借此來“鼓勵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士進一步努力以醫藥、救濟物資供應中國”。為了這個目標,她領導“保盟”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向全世界宣傳抗日,介紹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的事跡;堅持不懈地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

她崇高的國際威望贏得了各國人士的景仰,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外國人士和海外僑胞紛紛捐資捐物。當時人們希望在捐款的收條上得到她的親筆簽名,她曾為此磨破了手指。她還想盡辦法衝破敵人的層層封鎖,把募集來的大量款項、藥品、醫療器械、通訊設備、罐頭食品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解放區。

她團結和組織國際友人和國際醫療隊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等記者和醫生都是經她安排進入解放區的,其中白求恩、柯棣華、哈立遜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斯諾訪問陝北後寫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記》。

1941年,由斯諾、路易·艾黎等國際友人在中國組織工業合作社支持抗日戰爭的運動,也得到宋慶齡有力的支持,她欣然出任工合國際委員會名譽主席。在她的號召和影響下,華僑也在國外各地組織救國救民的團體,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45年12月,宋慶齡在上海將保衛中國同盟改組為中國福利基金會,致力於婦幼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救濟事業。解放戰爭時期,她通過各種渠道,給解放區以巨大的物質和道義上的支援。

1948年1月,宋慶齡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名譽主席。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先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國家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職務。在國際事務中,宋慶齡在1950年11月被選為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執行局委員,1952年10月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

1981年5月15日,宋慶齡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6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崇高稱號。同月29日在北京病逝。著作有《為新中國奮鬥》、《宋慶齡選集》和《永遠和黨在一起》。

在長期的國際政治活動中,她為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發揚進步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增進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進行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而,受到廣泛的崇敬,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宋慶齡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宋慶齡的一生始終是和人民群眾聯係在一起的。她不辭辛苦去全國各地視察,深入到工廠、農村、部隊和少數民族地區,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和人民心連心。她謙遜和藹,平等待人,興辦實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熱心婦女解放事業,是中國婦女界的傑出領袖之一,曆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她長期主持中國救濟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她畢生致力於少年兒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