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重視小事情。事情不分大小,所謂大事小事,隻是相對而言。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是做事者對它如何認知。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從來都不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情。即使常人認為很卑賤的事情,他們也都滿腔熱情地去幹。而那些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人,大事是很難成功的。
第三,消滅“差不多”心理。生活中,完善自己的責任意識,並不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有時,我們所缺少的不是技術、設備、流程和理念,而是敬業精神,消滅這種“差不多”心理的決心。隻要我們每個人都抱有消滅“差不多”的決心,把事情盡可能地做到盡善盡美,就能很快讓自己成長、完善起來。
第四,認真比什麼都重要。做大事不拘小節,固然是一種處事態度,但這往往也是一種很危險做法,不拘小節有時會誤大事的事例不勝枚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做事認真仔細,才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
西點畢業生、美國在線前首席執行官詹姆斯·金姆斯認為:“大事往往蘊含在小事之中,細節是完美的最好體現方式。”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態度。對年輕人來說,讓自己放下差不多的心態,對自己嚴格要求,凡事盡心盡力去做,不敷衍、不拖拉,日積月累總有一天能夠獲得成功。
3.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
任何宏大的計劃、戰略,都必須從現實起步,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在西點軍校,教官告誡學員要專注於眼前的事情,這是推動目標實現的基礎。對此,路易·喬卡說:“關鍵在於學習克服內在或外在的噪音與幹擾。”
一位西點學員投身商界後,取得了很大成就。於是,有記者問他:
“是什麼讓你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回答:“不要去攀比,要有自己的長遠目標,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最重要。隻有用自己的學識,把眼前的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做好,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更大的功業。”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抱怨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抱怨不被領導重視,抱怨得不到發展機會,等等。這時候,我們應該自問一句:“做好眼前的事了嗎?”如果沒有,就要立刻冷靜思考,嚐試著改變自己。
男孩要始終懂得一點,任何大事、實事都是從眼前事開始的。做大事難,做眼前事也難,把眼前事做好更難。正是有了踏踏實實做眼前事的品質,當人們紛紛轉向更好的職位、更賺錢的職業時,你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內專心修煉內功,從而在某個時刻一鳴驚人,成為該領域內的專家。
好高騖遠,是人的通病。如果不克服這個短板,就無法邁出堅實的一步,也無法在成長的道路上闊步向前。人們無法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其實是缺乏專注的精神。在學習上、在工作中專注地做事,個人才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人們習慣對明天充滿更多期待,想象未來美好的日子。不過,如果不能從當下體驗到生活的樂趣,無法投入應有的熱情,必然在虛度光陰中感覺到生活的乏味,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隻有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才會更有作為。
傑森是一個從事推銷業務的新人,每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這還不算什麼,他最擔心的是業績不佳,那會有被辭退的危險。
有一次,他和培訓師探討如何尋找工作的意義,怎樣實現苦中作樂。培訓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人生有生存、生活、生命三個層次,你覺得自己活在哪個層次比較多?”
他想了想,有點憂鬱地說:“在家裏,我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好像多半處於‘生存’的層次;和同事能多聊一會兒,應該‘生活’層次多一點;‘生命’層次是什麼?我不太懂。”
培訓師又問:“當孩子從外回家,通常你會怎麼做?”傑森淡淡地說:“我會說:‘回來了。’或者看他一眼,然後繼續看電視,做自己的事情。”
聽到這裏,培訓師給出了答案:“你現在已經沒有心情顧及親情、生活樂趣這些東西了,養家糊口成了你生活的全部內容。雖然跟家人在一起,卻不能分享時光的快樂,少了生活的情趣,對生命的領悟也沒有,卻為明天如何做好推銷發愁,這就是你感覺不到快樂的原因。”
“噢!”他恍然大悟,“明白了,我隻停留在‘生存’層次的‘賺錢’目的上,並且總是為明天擔憂,結果不能專心做好眼前的事,所以感覺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