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就是在隱形加薪(3)(1 / 3)

娜莎終於不再譏諷西蒙,因為長久地怨天尤人,使她由一時的懷才不遇,變為真正的外強中幹,作品的水準,已經遠遠落於西蒙之後了。

誠然,這社會上原本就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打破的方法就是加倍地努力,以求出頭,使自己有能力創造一個未來公平的社會,如果隻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時運不濟,終要成為長期的命運多舛了。

在達到欲求的成就之前,人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在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付出和努力之後,可能隻是得到次等的工作甚至沒有工作,然而,一旦你放棄努力學習,將肯定會失去你渴求的工作和工作能力,高薪當然也隻會離你越來越遠。

死記是沒有用的,要靈活地運用它

偉大的思想隻有付之於行動才能成為偉大的行動;學到的專業知識隻有付之於實踐,才會變成你的薪水。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把知識變成先進的生產力,變成經濟的成果和物質的財富,有知識的員工不實踐,就好像一隻不釀造蜂蜜的蜜蜂,隻不過是徒具其表罷了。

一個瞎子用了很長時間學習打獵的知識,最後他自認為關於打獵的知識世界上沒有誰會比他更豐富了。於是他就帶著徒弟去打獵。結果他總是指指點點,不但一隻獵物沒打到,反而因為高談闊論把獵物們都嚇跑了。他的徒弟嘲笑他說:“盡管你知道了一切打獵的知識,可是你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獵人的。”

職場裏也是如此,不管你擁有多淵博的知識,如果不知道學以致用,隻是空口白話,紙上談兵,就好像那個瞎子一樣,是不會獲得任何獵物——不會取得任何成就的。知識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隻有靈活運用,才能創造財富。

納爾遜中學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中學,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73名清教徒集資創辦的。在這所中學的大門口,有兩尊用蘇格蘭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邊的是一隻蒼鷹,右邊的是一匹奔馬。

300多年來,這兩尊雕塑成了納爾遜中學的標誌。它們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縮成微雕擺放在禮品盒中。

不知道原由的人一般會以為鷹代表著鵬程萬裏,馬代表著馬到成功。可是這種理解和原來雕塑的製作者的初衷是完全不同的。

那隻鷹所代表的不是鵬程萬裏,它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這隻鷹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遠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餓死了。那匹馬也不是什麼千裏馬,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開始的時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給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換到一位農夫家。上帝滿足了它的願望,可是後來它又嫌農夫給它的飼料少。最後它到了一位皮匠手裏,在哪兒什麼活也沒有,飼料也多,可是沒幾天,它的皮就被剝了下來。

那73名清教徒之所以把這兩尊雕塑聳立在學校的大門口,為的是讓學生們警醒:真正能把人從饑餓、貧困和痛苦中拯救出來的,是勞動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對書本上的東西掌握的多與寡!

從書本上學習到再多的知識,不把它轉化成為生存的技能,不轉化成為物質的財富,那麼,這樣的人的結局就會和餓死的鷹與被扒了皮的馬一樣,慘淡收場!

英國頗有影響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一生專心致力於哲學研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將治學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螞蟻式的。照套別人的成品,堆砌在一起,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有人甚至把別人的東西拿來,東拚西湊,略加粉飾,就成為自己的作品,毫無疑問,這類“作品”是卑劣之作。

第二類是蜘蛛式的。隻是獨身苦思冥想,一味地強調獨立思考,不以誠實而科學的態度去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來豐富自己的“錦囊”,隻憑自己腹中的有限之物而極力吐露,最終枯竭而止。

第三類是蜜蜂式的。既強調獨立的辛勤勞作,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又重視從外部吸收營養用於豐富自己,並且能夠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富有創見性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合理的治學方法;這才是公司裏的榜樣員工們應該采用的學習方式。

學習的過程就好像是從葡萄園裏采摘葡萄,隻學習不實踐就好像是隻采回來葡萄而不加工,任其腐爛一樣,那麼原來所付出的精力和勞動也就全部白費了。而知識的運用,就好像是把葡萄釀造成酒的過程,有些人釀造出來的酒芬芳撲鼻,有些人卻隻釀造出一般的酒,這就是是否能靈活運用知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