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經過淨製或切製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進行炒製,使輔料逐漸滲入藥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稱為炙法。
吸入輔料後的藥物在藥物的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理化性質方麵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起到抑製藥物的偏性,降低藥物的毒性,矯除藥物的異味,便於有效成分溶解的作用。
對於需要進行藥炙的藥物,如果藥物的質地堅硬,不利於液體輔料的滲入,就可以先進行加熱,使藥物的質地變得疏鬆,方便液體滲入到藥物組織內部。
炙法與加輔料炒法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又有區別。加輔料炒法使用的是固體輔料,通過不斷地進行掩埋翻炒使藥物均勻受熱或黏附在藥物的表麵而共同入藥。而炙法則使用液體輔料進行拌炒,使藥物滲入藥物內部而發揮作用。
由於二者的原理不同,所以使用的具體方法也不同。加輔料炒製的溫度一般較高,多使用中火或武火,在鍋內的翻炒時間較短,而炙法一般使用文火,在鍋內翻炒的時間相對較長,至藥物炒幹為宜。
根據所用的液體輔料的不同,炙法又可以分為酒炙、醋炙、鹽炙、薑炙、蜜炙、油炙等。
第一節酒炙法
將淨選或切製後的藥物加入適量的酒進行拌炒的方法,稱為酒炙法。
酒的性質甘、辛、大熱,具有引導藥勢,疏通經絡,驅風散寒,矯除異味的作用。所以多用於祛風通絡、活血散瘀及性味苦寒的藥物。
一、目的
①改變藥物的升降趨向,引藥上行。如黃連、黃柏、大黃等。
②增強藥物活血散瘀的作用。如川芎、當歸等。
③去除藥物異味。如烏梢蛇、蘄蛇、紫河車等。
二、方法
1.先拌酒後炒藥將經過淨製或切製的藥物與適量的酒拌勻,稍微悶潤一會兒,待酒被全部吸收到藥材中後,放在經過預熱的鍋中,用文火炒幹,取出晾涼。此法適用於黃連、川芎等質地堅實的根及根莖類藥物。
2.先炒藥後加酒將經過淨選和切製的藥物,放在經過預熱的炒製容器內,用文火炒至一定的程度,再邊炒邊噴灑適量的酒,等藥物炒幹後取出晾涼。由於酒受熱容易揮發,所以一邊炒製,一邊加酒的方法效率較低,很少使用。一般隻用於炮製質地疏鬆和易碎的藥物。
酒炙法一般用的都是黃酒,用量標準為每100千克藥物,用黃酒10~20千克。
三、注意事項
①在藥物中加入酒悶浸的時候,一般要在容器的上麵加蓋,防止酒的無效揮發。
②當使用的酒量較少,難以和藥物攪拌均勻時,就要先加入少量的水進行稀釋,然後再拌藥。
③在炒製藥物的過程中,火力不宜過大,一般多采用文火,並且要不斷地翻動,到藥物的顏色加深的時候,就要取出,晾幹。
第二節醋炙法
將淨選或切製後的藥物加入適量的醋進行拌炒的方法,稱為醋炒法。
醋古代稱為醯、苦酒、酢等。炮製使用的一般都是食用醋,是一種淡黃棕色至棕色的澄明液體。醋酸是食用醋的主要成分,占4%~6%。醋的性味酸苦,主入人的肝經,具有解毒、散瘀、矯除異味的作用,多用於疏肝解鬱、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藥物。
一、目的
①引藥進入肝經,增強藥物療效。如乳香、柴胡、青皮、延胡索等。
②緩和藥物的偏性,降低藥物毒性。如大戟、商陸、芫花、甘遂等。
③矯除藥物的異味。如五靈脂、乳香等。
二、方法
1.先拌醋後炒藥物先取淨製後的藥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悶浸到醋被藥物吸收完後,放到炒製容器內用文火進行加熱,炒製到規定的程度後取出,晾幹。此法適用於大多數藥物的醋炙,如甘遂、延胡索等。
2.先炒藥物後加醋將淨製後的藥物放在經過預熱的容器內,用文火加熱到藥物的表麵顏色改變、熔化發亮(樹脂類),或有腥氣≥出時,均勻地噴灑一定量的米醋。炒到藥物達到規定的程度後取出,晾幹。醋的用量標準為每100千克淨藥物,用醋20千克。
三、注意事項
①藥物在進行醋炙之前,要先進行大小分檔,保證藥物炮製效果的一致性。
②炮製用醋量較少時,可以將醋先加入一定量的水進行稀釋,然後再倒入藥物中均勻地攪拌。
③醋炙的時候一般都使用文火,並要注意不斷地進行翻動,炒製到藥物微顯火色時,即可取出晾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