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先炒藥物後加醋時,一定要邊噴醋,邊進行藥物的翻動,使藥物和醋混合均勻,並且要注意及時出鍋,防止藥物熔化粘鍋。
⑤乳香等樹脂類藥物先加醋會容易粘連,所以在操作實踐中多采用先炒藥後加醋的方法炮製。
四、適用範圍
醋性味酸苦,溫和,主入肝經,具有收斂、散瘀、矯味等多種作用。醋又是很好的有機溶劑,能與藥物中呈遊離狀態的生物堿結合成鹽類物質,增大其溶解度。它還能和具腥膻氣味的三甲胺類成分結合成鹽而無臭氣,以除去藥物的腥臭氣味,正是由於醋具有這麼多的作用,所以常用於炮製具有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疏肝解鬱作用的藥物。常見的有甘遂、延胡索、五靈脂、乳香等。
第三節鹽炙法
將經過淨選或切製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食鹽進行拌炒的方法稱為鹽炙法。
食鹽的性味鹹寒,具有清熱潤燥,舒瘀散結的作用,常用於療疝、利尿瀉火、補腎固精藥物的炮製。
一、目的
①引藥下行,增強藥物的療效。如巴戟天、杜仲等鹽炙後補肝腎的作用得到增強;荔枝核、小茴香等鹽炙後泄熱利尿的作用得到增強;℃智仁等鹽炙後增強了固有的固精和縮小便的作用。
②緩和藥物的辛燥偏性,防止對人體產生傷害。經過鹽炙後的補骨脂、℃智仁等藥物性質變得溫和,增強其補腎固精的功效。
二、方法
1.先拌鹽水後炒藥物先取一定量的食鹽,加入適量的清水進行溶解,將溶解後的食鹽水倒入藥材中悶潤,待食鹽水被藥材吸收幹淨後,放到經過預熱的容器中進行炒製,炒到一定程度後取出,晾幹。此法適用於大多數可以用鹽水炒製的藥物,如砂仁、黃柏等。
2.先炒藥物後加鹽水把需要炒製的藥物放在預熱後的容器內,用文火進行加熱,炒到一定程度後,均勻地噴灑一定量的食鹽水在上麵,達到規定要求後取出,晾幹。此法的使用範圍較小,隻適用於含黏液質較多的車前子、知母等的炒製。炒製的時候,一般每100千克淨藥物,用鹽2千克。
三、注意事項
①在進行食鹽的溶解時,要注意加入適量的水,防止溶液過稀或過濃,一般加水量以食鹽的4~5倍量為宜。
②含黏液質較多的藥物遇水容易發黏,所以一般先不與鹽水進行悶浸,而是先炒製到一定程度,去掉藥物多餘的水分後,再噴灑鹽水,方便鹽水滲入。
③鹽炙的時候要控製在較小的火力,否則鍋內水分會迅速蒸發,食鹽便會在鍋底析出,達不到鹽炙的目的。
四、適用範圍
食鹽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具有清熱涼血、強筋健骨的作用,因此常用來炮製療疝利尿、補腎固精類藥物,常見的有澤瀉、杜仲、車前子、黃柏等。
第四節蜜炙法
將經過淨選和切製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進行拌炒的方法稱為蜜炙法。
蜂蜜是一種呈白色至淡黃色或橘黃色至琥珀色的帶光澤、半透明、濃稠液體。優質蜂蜜在室溫條件下,相對密度不小於1.349,還原糖的比重不小於64%,蔗糖不超過8%,水分不超過25%,不得含有澱粉和糊精,不得具有不良氣味。
蜂蜜的性質偏向寒涼,能清熱解毒、補氣潤燥,所以多用於補脾℃氣類藥物的炮製。古代文獻中的蜜炙法是將藥物塗蜜後,用微火炙幹。現行的蜜炙法近於古代的蜜水拌炒法。
一、目的
①增強藥物療效。款冬花、枇杷葉、百部等藥物蜜炙後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甘草、黨參、黃芪等藥物蜜炙後可以增強藥物補中℃氣的功效。
②緩和藥物藥性。某些藥物的藥性過於猛烈,蜜炙之後可以使其藥性趨向平穩。如麻黃經過蜜炙後就可以使其發汗的藥效變緩,還可以同時增強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③矯除異味,增強口服療效。馬兜鈴味道苦劣,生食對胃的刺激性較大,蜜炙之後可以矯除異味,免得引起服藥嘔吐。
二、方法
1.先拌蜜後炒先取出一定量的煉蜜,加入適量的開水稀釋,然後倒入藥物中,與藥物攪拌均勻,悶潤一定的時間,使蜂蜜逐漸地滲入藥物中,然後放在經過預熱的鍋內,用文火進行翻炒,等到藥物的顏色加深,不粘手的時候,就可以取出晾幹了。
2.先炒藥後加蜜將藥物直接放在經過預熱的鍋內,用文火炒製到藥物的顏色加深的時候,再加入一定量的經過稀釋的蜂蜜,然後迅速翻動,炒拌到藥物黏手的時候,取出放涼,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