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煆製技術(1 / 2)

將藥物進行高溫煆燒的方法稱為鍛法。根據具體操作步驟的不同,鍛法又可以分為明煆法、煆淬法和悶煆法。

藥物鍛製的發展經過了悠久的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使用鍛法處理藥物的記載。《黃帝內經》記載的藥方中,也有對鍛法的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煉丹術的盛行也推動了鍛法的發展。後來,某些鍛造方法便一直沿用至今。鍛製是通過對藥物進行加熱,使其在適宜的溫度和氧氣情況下,吸收熱量而發生相應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的過程。

由於藥物內部構造的不同,受熱的時候不同的成分發生不同的膨脹和斷裂,產生相應的空隙,使藥物的質地變得更酥脆。此時如果將藥物立即浸入某種液體中,藥物在急劇冷縮的狀態下,表麵和內部就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使藥物的組織結構發生不同的變化。

如果藥物可以同時與這種液體進行反應,就會對藥物的性能產生更大的改變,這種方法就稱為煆淬。

雖然不同藥物的鍛製具體要求不同,但是都需要高溫的鍛製環境。

鍛藥的溫度一般控製在200~1000℃之間,為了便於對不同的藥材進行加工,現在使用的鍛藥設備一般分為中溫和高溫兩種。中溫煆藥設備最高溫度不高於600℃,高溫藥設備的工作溫度為600~1000℃。

中溫鍛藥鍋的工作溫度低於600℃,采用電源進行加熱。加熱時藥物放在用不鏽鋼製作的鍋體內部,此種材質可以有效地防止鍋體的脫落和氧化現象。鍋體與鍋蓋的結合處有密封裝置,可以隔絕鍋內和鍋外,保證鍛藥時不漏氣,提高鍛藥溫度。

鍋蓋具有夾層和保溫的雙重功效,縮小藥物的垂直溫度差。此種設備還具有測溫裝置,可以在鍛藥的過程中進行溫度的測量,保證藥物整體溫度的一致性。鍛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水處理後排出。

高溫式鍛藥爐的工作溫度較高,為適應這一特點,鍛藥爐的材料一般都選用型鋼、耐火磚或保溫材料。高溫式鍛藥爐整體分為燃燒室和鍛藥室兩部分,兩者之間通過反火道進行組合。燃燒室通過燃燒產生熱量,熱氣經反火道傳輸到鍛藥室,對藥物進行輻射傳熱,最後從煆藥室爐膛底板的排煙口排出。

第一節明煆技術

將淨選後的藥物切成小塊,直接放在無煙的爐火上或者適宜的耐火容器中進行鍛製的方法,稱為明鍛法。根據使用的鍛製設備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敞鍋煆、平爐煆和反射爐煆。

一、目的

①使藥物的質地酥脆,便於製劑和服用。如金精石、花蕊石等。

②除去藥物中含的結晶水,增強藥物的收斂功效。如白礬和石膏。

③方便藥物的有效成分析出,提高臨床療效。經過高溫鍛製之後,藥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變,使其某些難溶物成為易溶於水的物質,提高了藥物療效。

④矯除藥物的偏性。鍛製後的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藥物的性質,減少寒性,適合溫補的需要,常見的有石決明、龍齒、寒水石等。

二、方法

1.直接煆(直火煆)將藥物直接放置在無煙的爐火上進行鍛製,直到藥物變得酥脆或外表紅透時取出,放涼。此法適用於具有較大的體積或者不易破碎的藥物。

2.間接煆(鍋煆)將需要鍛製的藥物放在坩堝或鐵鍋內進行鍛製,用武火加熱到藥物鍛製透徹後取出,放涼。此法適用於含有結晶水的礦物類藥物和鍛製時容易破碎的藥物的鍛製。

在中藥的鍛製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是平爐鍛法和反射爐鍛法。

1.平爐鍛法平爐鍛法是將藥物放置在爐膛內,武火加熱,並用鼓風機鼓風,促使爐膛溫度迅速升高的做法。在鍛製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藥物的特性而進行適當翻動,直到藥材紅透時取出,放涼。采用這種方法鍛製時藥材的受熱均勻,可以適用於大量生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鍛製石決明、蛤殼、牡蠣等不耐高溫的藥材時,要注意火候的控製,防止藥材灰化。

2.反射爐鍛法反射爐鍛製是將藥材放在高溫反射爐中進行鍛製的。

高溫反射爐是一種可以密封的容器,在鍛製的過程中,首先將燃料放在爐內點燃,待鼓風機吹旺後,封閉燃料口。然後把藥物從投料口投入到爐中,使爐內的藥物噴射到鍛藥室的藥材上進行燃燒,當達到要求的鍛造程度時取出,放涼。此法適用於在燃燒時不易灰化,不含結晶水的中藥材的鍛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