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2010在生活的角落,每一個孩子都在發光(一)(2 / 3)

李國成說他每天早上都一個人跑到大草地上大聲背誦十遍《相信未來》。這時候,《相信未來》的作者已經不再是食指,已經變成了大學生李國成。

鄭貝芳說:幹啥要背名篇名句,幹啥一定要喜歡詩歌,能打動人的某一句髒話也是我自己的詩歌——我沒有好得驚天動地的文采,可是我有感覺!

王賓在作業中說,高中時候,上語文課,老師提到詩人顧城:你們知不知道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詩。一個同學大聲說知道。老師讓他說,那同學得意地起來說:黑板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滿堂大笑。

還有一個學生說:當年,我父母就是靠互相寫詩談戀愛的,所以我知道曾經現代詩很火。

開學第二周周四的課,恰好是教師節。從張郎郎關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段回憶講起:在監獄中,一群人照例又圍著張郎郎,聽他編造故事,有個青年人突然打斷他們,大聲背誦起了詩歌,張郎郎驚問這是什麼詩?青年說,你們這些井底之蛙,這是著名詩人食指寫的《相信未來》。講到這,我在投影上打開了《相信未來》全詩,剛讀出了第一句,教室各角落都有人跟著讀出了聲,很快變成了全教室的齊聲朗讀。這個自發的齊誦場麵自然隨性,隻有現場親曆才能感受到那異樣的溫暖,那感覺不好描述也不能複製,再次記錄就顯得矯情。過了六次教師節,這是我領受的最好的禮物。

一個學期的課下來,平時自願報名在課上讀詩的,占學生總數的20%。臨近期末有一次專題讀詩,上來報名的人擁滿講台,有人怕名字太靠後自己沒機會讀,再三返回來把自己的名字往前麵插。結果,一個116個學生的班,有76人上台讀詩,由於太踴躍,臨時決定多加一次課,才一個報名者也沒落下。這76人中,選擇用方言讀詩的占一半。不去模仿朗誦腔的超過90%。

甄淑靜給大家讀的詩,題目是《一首寫在3教505未完成的詩》:

這一年,朋友爬上一座山;

他讓春風捎來一封信;

我在山路上讀,在田野裏讀;

用心情讀,用鄉情讀;

我終於讀懂了;

爬山的政治,與童年無關;

因此,他留在山下的一些事情;

我得努力去做;

為死去的鄉親燒些紙錢;

抽空去看看他鄉的初戀情人;

還有老家的那口古井;

那些蜷縮在牆根下曬暖暖兒的老人;

做完了這些;

我也開始爬上那座山;

找到一棵掛滿絲帶的許願樹;

在她滄桑幹癟的身軀上;

溫柔地撫上一把。

她給大家講了這首詩的由來:去年底,上課超無聊,她正想趴課桌睡覺,偶然發現桌麵上一些小字,是一段詩,她覺得好玩,當場續寫了一段,還抄在本子上,加了題目。於是就有了這首兩節的詩,前一節的作者是課桌作者無名氏,後一節是甄淑靜。

另一次,海子專題課,來自安徽懷寧的陳吉在座位說他和海子是一個鎮上的,全場一片哇聲,要求他用家鄉話讀海子的詩,陳吉是在呼喊聲鼓掌聲裏上的台。

10月8日是顧城專題,大一的董錚錚來蹭課,下課後她提醒我:今天是顧城的忌日。哦,作為顧城的同代人和朋友,我沒記起這一天,是被董錚錚提醒才想到的。

隻有一個學期的時間,我沒能力也不準備讓他們喜歡上現代詩,但是,相信他們該了解這段特殊的曆史,未來幾十年,他們或者還有機會接觸現代詩。

4.認識兩個詩人

11月,請詩人江非來給學生們讀讀他的詩。那天下雨,江非從四十多公裏外搭長途車來,是義務讀詩,是私人邀請,沒報酬。我很想讓學生聽聽詩人自己讀詩。得謝謝江非,這個曾經的首都師大第一位駐校詩人讓這所偏遠學校的學生們聽見了詩人的聲音。在這之前,學生們聽到的詩歌朗誦就是電視廣播裏高亢調門的長呼短歎。眼前這個踏踏實實的普通人的生活是白天上班夜裏寫詩。有個女生說,想不到啊,像個大哥哥,好有安全感的人啊。更多的人說,原來有這麼“不像詩人”的詩人。

另一個請他們認識的詩人,是寧夏鹽池農民張聯。三年前,我去探訪詩人張聯和他的縣城他的村莊,拍了一些照片,選其中五十多張做了幻燈在課上放。沒想到反響那麼強烈,每翻開一張新圖片,下麵都在呼應:哦是羊,是雞,是灶台,是鍋,是集市,是店鋪,是老櫃子,是荒地,從瘋子似的老榆樹,到風沙四起的古長城,到蹲守街頭賣羊羔的農老漢,能感到下麵很多眼睛閃著光,好像被展示的是他們每個人的家鄉。

下課了,丁小麗過來問張聯的電話,她家和張聯是臨縣,她準備寒假抽空去鹽池,看看這位叫張聯的詩人。王婷婷還當場給張聯發了條短信息。

農民張聯對學生們有特別的打動,因為他們很難想象,在春天不下一場透雨這一年就不能種莊稼的荒漠中,也能發現詩歌。來自鄉村的學生對農民詩人張聯惺惺相惜,心有尊敬。

在上這個課之前,他們以為詩人就是些特殊的人,印刷品上的名字,不食人間煙火,酸腐張狂的瘋子。我很想他們通過詩歌課了解這世上除了大多數人之外,還有另外的個體,敏感脆弱艱辛,不苟同地存活於世,詩人多是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