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2010在生活的角落,每一個孩子都在發光(四)(3 / 3)

2.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多都對感情抱有懷疑,貧困家庭的孩子對社會陰暗麵多一絲敏感,不能說一定的環境一定出什麼樣的人,但這種影響一定存在。

3.像我這種來自農村的孩子,對什麼事都看得很重,比如大自然、親情、友誼等等,而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由於不穩定的生活和繁華的世界,對人情看得輕一點,而生活在破裂家庭的孩子則更悲觀一點。

4.整天坐享其成的人是不知道那些勞動的人的辛勞,習慣支使的人不知道卑微看人眼色的人的苦楚,生活背景對人的內心善惡有很大影響。

5.生活在小鎮的我就缺乏了一些自信。

6.我自己就是一個從頭到腳連心髒腦神經都是被赤裸裸影響的人,我對世界總是悲觀的,總愛幻想不敢麵對現實,但相信生活的背景總有一天全都換掉,變成一望無垠的天藍色!

7.上海居民樓大火,通過新聞大家紛紛悼念,還記得那滿地的菊花,記得一對父子,記得哭泣的記者,記得那樂隊,這不正是生活背景對人心的影響?

8.安全,安生地,活著真不容易!

9.一個人在微博上發言說:上海市民自發悼念是好的偉大的,有人文精神的,而山西河南礦工和家屬對生命已經麻木,我厭煩他對上海人的無限褒揚和對我家鄉的無限貶低,難道貧窮落後就表明我們麻木?誰看見他們難言的淚?

10.我從小在農場長大,沒見過什麼世麵,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人,家庭條件不怎麼樣,長大以後就覺得有些自卑了,在與人交往中會不自覺地想到,噢,他家裏很有錢,應該很難相處吧,我們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跟朋友一起進一些高檔店就會覺得自己像個小醜。

11.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生活背景都不十分清楚,更別提插手別人的生活,我們的力量很薄弱,改變不了別人的命運,有的隻是一把同情淚。

12.一個家庭背景好的人,他做許多事情不用顧慮那麼多,因為他輸得起,相對而言,就豪爽樂觀自信,而一個家庭條件差的人,每走一步必須小心謹慎,考慮太多,sixiang難免保守。

13.我們終究會被這世界汙染,變得不再是原來的我們,我們永遠處在被動的狀態,永遠是我們去適應這個社會,而不是社會適應我們。

14.眾所周知的許多事情,比如官二代的內心裏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權利(力)不能辦到,《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讓我這貧家子弟感受很深……

15.家境殷實的人很難理解貧寒人有些近乎拚命的舉動,他們無法理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感覺,生活背景讓我的內心有了對生活艱辛痛苦的感覺。

16.好背景意味著內心足夠自信強大,敢拚敢闖,因為有退路,普通背景就怯一點,害怕失敗,別人輸了,輸的隻是錢,我輸了輸的是生活,沒有那麼多青山可以留著燒柴,內心就會保守。

17.我認為一個人離開母體之後就是靠著生活背景塑造,所以在類似環境下長成人的我們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共同點,因此生活背景對人的內心有影響。

18.不是說一個人家庭條件好就可以無視別人,而是因為不在乎某些生活所累,就可以擁有你想要的,你自然可以去追求更高的目標,曾經問過一個家庭背景不很好的人,她是個開朗的女孩,她就表示雖然她看上去無憂無慮,不在乎所謂的背景,可是內心深處她還是感覺自卑,或多或少沒有那麼自信。

19.那些認為自己貧窮的人可能回(會)更悲憫自己或是憎惡世界。但我認為人的內心更多來自身體裏的血液,那些因子已經既定地生長在你的骨頭裏,你的牙齒裏,你的皮膚頭發裏,如果貧窮而不以為恥,這個人是驕傲的。

20.每個人都是一盞燈,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燃亮而是期待別人點燃,社會背景將永遠都是黑的。

21.不認為一個放牛的孩子他的生日願望會是國富民強社會和諧,成長在那樣一個環境下就注定了他內心想法必然無法達到那個高度。

22.很多人都說,從農村來了城市就不想回去了,但也有拚命想回到過去的人,你現在生活安逸了,穩定了,小資了,你就想著要更好了,害怕艱難困苦了,喜歡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了。但當你貧窮的時候,你聞著工廠的廢氣,才覺得那裏有生存的希望。

26.唯有生命真實可貴

何旭萍發短信來問怎樣才能拍到我說的“活著就是掙紮”,她正急呢,快交不上影像作業了。我建議她去附近的碼頭看看,結果她被看守碼頭的給轟出來。

一個月後,春運剛開始的一個夜晚,連續收到她的三條短信:

老師,我在擠火車,現在擠在廁所旁。

廁所的連接口洗臉這裏,真是看到了好多人好多事,真是一大奇跡,人肉火車啊,沒有任何可動的地方。

廁所裏就有五個了,中國啊,我上車的時候就恐懼,坐立不安。

聽說何旭萍北上買的高價站票,花了700多。

何旭萍啊何旭萍,現在她該清楚,現實可不是一篇作業,哪個真實哪個虛幻,你將不學自通。

和我讀大學時候比,現在的學生看起來輕鬆懈怠。但我的郵箱裏常收到他們發來的詩歌、散文、劇本、書評、影評、感想、意見、求職信、策劃書。春運期間學生們在火車站整夜排隊卻買不到車票的維權信,經多人以不同方式轉給我。所有這些都和大學課堂無關,這些也是他們正自覺“學習著”的行動力。

我個人不欣賞激昂憤慨,拍案而起,我那代人的特征不該平移切換給下一代,他們有理由更理性更淡定更包容,具有多向度的價值取向。但是,我也聽到這樣的故事:

學生:老師,告訴你一件好玩的事,上學期就為爭當學生會的頭兒,兩夥人在校運動場看台上打起來了。

我:誰打誰?

學生:一個男生被一女生叫來的一大幫男生追打,真打啊,都有人打電話報警了。

我:為什麼打,就為爭著當頭兒?

學生:真開眼了,恐怖吧。

我:當頭的吸引力那麼大?

學生:當然,有權有錢啊。

就在類似故事發生的同時,更多的是下麵的故事:

老師你不認識我了,我就是大一問題特多的小姑娘啊,老師,後來我得憂鬱症了。

一個男生告訴我,那天有個同學發短信說:咱們倆一起去死吧。男生回答:好啊,你快來吧,我先把你殺了。說這些的時候,他的表情超平靜。我說:怎麼就說到了死,這不是隨口說著玩的。他說:就是嘛,所以我沒搭理他。

剛開學,有個即將畢業的女生跳樓輕生。雖然我不認識她,仍舊有四個和死者相識的學生跟我談起這事。唐惠子手搭在講桌上說:老師,她到底為什麼呀,漂漂亮亮的,平時可愛說話了,當過主持人,一直很陽光一個人啊,說走就走了?

上課鈴都響了,唐惠子還不離開,好像要追問出結果。我完全無語。也有人流著眼淚告訴我,跳樓者得了憂鬱症。

當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之後,這些在黯淡的角落裏的年輕人靠自身散布的微小光澤存在,他們最後可依賴的隻有生命的本能,以求得自己的精神支撐。如果有人要說“90後”注定了就是一代可憐蟲,他們又是被如何造就的?四下裏看看,哪個人不是可憐蟲。我們的“90後”不是來自火星,不是來自恐龍蛋,每個都是這土地上平常父母所生。在生命麵前,誰有道德優勢?

我想用兩段選自網絡的話作結尾:

署名“不想說這事”的網友帖子:為什麼各個年代的人都要受上代人的指責呢,為什麼總要說一代不如一代呢,就不能反過來說說嗎?總的來說還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呀!

微博:不是因為那個年代多麼好,而是那個時候你年輕。

2011年3月30日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