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懷揣夢想,向往未來,覺得生活在別處,要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可一年兩年三年,除了變老,生活並無變化。一直活在幻想裏,回到現實就什麼也不是。明知道想要的東西現在就該去爭取,等是等不來的,可始終邁不出那一步。沒有人限製過我們的人身自由,父母、學校還有體製都隻是借口,還是自己不夠勇敢、不夠努力。
這樣的男女,就像你,就像我。
這樣的青春,真的沒什麼好留戀,想想這些年平白辜負了好年華,實在不忍回憶。年輕,是一無所有,是輸得起,可這是上天恩賜的,不是拿來喂狗的。不是錯過了一場演唱會或一次表白就白過了。我們不會比昨天的自己更年輕,不管願不願意,時間都在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準確的身份定位、精彩的生活、美好的家庭誰都想要,但這都意味著一次次嚐試,一次次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找得到。遺憾的是,我很少聽見誰驕傲地說自己在做喜歡的事,太多人都在抱怨,然後拿一堆借口搪塞自己。活到這把年紀,我對此已經失去耐心和同情心。有本事弄點動靜出來,像個舊社會小怨婦似的天天紮小人,真讓她像安娜一樣出走,最後就來一句“臣妾做不到呀”,有什麼勁?
《笑傲江湖》裏有句話:“各有因緣莫羨人。”我有幸認識了一些真正優秀的年輕人,和我相仿甚至更小的年齡,同樣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但他們沒有停止探索和嚐試,日曆裏是滿滿的計劃,每天讀書,關心時事,精力充沛地參加各種活動,拿到名片後當晚回家必定會寫郵件來作自我介紹。我常常收到半夜發過來的郵件,常常在加班到三更時發現好多人也還在工作。即使資質參差不齊,這份態度也讓我動容。我漸漸明白,成功的道理很簡單,付出時間和心血,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隻要天分和運氣不是太差,結果就不會太糟。可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往往人都做不到。
梅格·傑伊在她的TED演講《20歲一去不再來》裏分享了3條重要的道理:“第一,我常告訴20來歲的年輕人,不要為你究竟是誰而煩惱,開始思考你可以是誰,並且去賺那些說明你是誰的資本。現在就是最好的嚐試時機,不管是海外實習,還是創業,或者做公益。第二,社會中許多機會是從弱關係開始的,不要把自己封鎖在小圈子裏,走出去你才會對自己的經曆有更多的認識。第三,記住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家庭。你的婚姻就是未來幾十年的家庭,就算你要到30歲結婚,現在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也是至關重要的。簡而言之,20歲是不能輕易揮霍的美好時光。”
拜讀高中校友林小牧的大作《裏海大決戰——衝出死亡穀》時學到了一個經濟學術語“路徑依賴”,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製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此產生依賴。一旦人們作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翻譯過來就是林少爺引用的王小波的話:“任何一種負麵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亂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有趣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20歲時因為無聊而約會的人,可能就會變成30歲的枕邊人;20歲時隨便挑的工作,可能一輩子都再也沒離開。青春的意義是給你機會在走到死胡同時走回來,不是讓你在牆根下坐著等死。就算你在那兒搭個帳篷,擺個碗,逢人就講個段子,給無聊的日子找到了樂子,也無法改變這是死路的事實。要知道無數個準備做一件轟轟烈烈大事的夏天,就這麼變成了什麼願望都沒有實現的夏天。
他是一棵樹
我有一個朋友,我認識他快8年了。第一次見麵是在一個大學的付費德語課上,他學汽車工程,高高瘦瘦,戴著黑框眼鏡,穿格子襯衫,就像我認識的大部分工科男生一樣,非常聰明。難得的是還有語言天分,而且我講笑話他會笑。有一天他請我吃飯,說他保送了本校的博士生。至此,他在這個不是故鄉的北方二線城市已經待了7年。四年本科,成績優秀,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本係研究生,現在要接著讀博了。家裏人很滿意,他也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