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

美好的童年

1561年1月22日,在英國倫敦一戶新貴族家庭裏,一個嬰兒出生了。他就是以後我們都知道的弗蘭西斯·培根。培根的祖先沒有根深蒂固的貴族頭銜,到了他的祖父,還僅僅是個大寺院的僧侶管家。由於這層關係,培根的父親尼古拉·培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他學的是法律,為日後從政打下了基礎。

培根的父親老培根,天資聰明,而且十分刻苦認真。他學有所成,畢業後通過關係進入政界並逐步獲得英王的信任,先起用他擔任大法官。到了伊麗莎白女王時期,他又被任用為掌璽大臣。他熱心於科學和教育,同時,也對權力和財富充滿了興趣和心機。他曾利用宗教改革之機,憑借父親擔任寺院僧侶管家的便利條件,把愛德蒙斯大寺院所屬的好幾處莊園都買了下來。

培根的母親安尼是個不平凡的女性。她的父親是位爵士,曾擔任過英王愛德華六世的老師。安尼博學多才,舉止文雅,熟悉希臘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翻譯過許多著作,還熱心於宗教改革和文學研究。

培根的姨夫博萊更是個地位顯赫的人物。他是英國女王的財政大臣、國務秘書、首席部長,還有伯爵頭銜。這樣一個顯赫的家族,對於任何孩子來說,都是生活、學習的極好條件。

培根已經有了四位哥哥,因此他的出生,沒有給這個大家庭帶來過多的驚喜。可是培根在發育過程中逐漸顯示出來的漂亮外表和聰慧過人的頭腦讓人稱奇,並因此獲得了全家上下乃至親友們的好感和寵愛。

童年的培根長得非常漂亮,皮膚白嫩,長著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長而向外彎曲,圓圓的大腦殼,四肢靈活健壯,滿身充斥著喜人的活力。尤其是他聰明的頭腦,讓所有見過他的人都感到生出這樣的孩子簡直是個奇跡。他未滿周歲就口齒清楚,教什麼能學什麼。不足兩歲他就能跟大人對話了。剛滿兩周歲,父母把他帶到哪裏,都會招來貴族、夫人甚至小姐們對這孩子的嘖嘖讚歎。父母帶他出席各種社交活動,簡直是一種驕傲的顯示。

大約5歲時,父親開始帶他到王宮去見世麵。第一次麵見女王時,父親曾擔心他膽怯出醜。可是,當女王問小培根年齡時,他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在女王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齡比你的王朝還小兩歲。”女王對這孩子的回答充滿興趣,稱他是“我的小掌璽大臣”。培根的這次回答,一時在宮廷內外傳為美談。

女王吩咐,以後可以經常帶小培根到宮中來。這次晉見女王,給父母和在朝當政的姨夫以及所有的親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親友都為有這樣一個孩子而自豪。

雖然小培根備受寵愛,可他的父母卻未忘記對孩子的教育。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受寵的孩子不加以嚴格約束,很可能走上邪路。因此,他們為小培根的成長製定了嚴格的教育計劃,為他請了家庭教師,教他學習語言、聖經、神學,等他年齡稍大一些,開始教他學習英國曆史、世界地理、歐洲各國概況。

除此之外,母親還教他怎樣欣賞音樂和文學名著,怎樣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種場合的禮節、貴族的交際習慣等等。

聰明的培根有極好的記憶和領悟能力,對所學的知識幾乎是教一兩遍就能銘記於心,還能悟出自己的理解。在父母的嚴格管教和引導下,培根從小養成了愛學習、愛知識的好習慣。

小小年紀,不管走到哪裏都被大人們寵著,可是他卻愛讀書勝過喜愛各種讚揚。誇讚沒有使這顆幼小的心靈沉醉,也沒有成為他的負擔。年齡很小時,他聽了別人的誇讚很高興,稍大一些對誇讚就習以為常了,年齡再大些,又把誇獎當成了學習的動力。這樣,兒童時代的培根就有了對待讚揚的正確態度。

少年大學生

由於培根的聰明好學,到12歲時他已經完成了中小學教育。這表明教師已經無法滿足培根的學習要求了。父母試著為他選了幾所中學,可是聽課後培根都認為上課的內容太簡單。於是,父母大著膽子把他送入了著名的劍橋大學,並為他請了當時學校最有學問的三一學院院長懷特姬夫特博士作導師。

劍橋大學是英國的著名學府,開設了許多課程主要有邏輯學、辯證法、修辭學、高級文法、宗教、曆史、語言學等。由於學生很少,導師可以像現代高等院校帶研究生一樣帶學生,既沒有係統的教材,也不集體上課,而是規定各個科目的原著,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了問題來問導師。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必須有很強的自我控製和自學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12歲的孩子能適應嗎?培根的父母起初很擔心。事實證明,父母的擔心是不必要的,早熟的培根比那些年齡遠遠大於他的學生更有自製能力,對學習的興趣也超過了他的同學。

培根還有很強的獨立性,他沒有因為自己年齡小,要求特殊照顧,而是自願過普通學生的生活。他入大學後,很快就把自己融入了知識的海洋。先生布置學習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他的師兄們還在為看不懂而發愁,小小的培根卻讀出了味道。

他從柏拉圖進而追溯到蘇格拉底,從蘇格拉底那裏學到了辯證思考和辯論術。他從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中悟到了大自然的奧秘,培養起了對自然知識的極大興趣。他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學校注重對學生進行辯論才能的訓練,在訓練中,往往是用拉丁文或希臘文讓學生進行朗讀和辯論。那些論辯成績突出的學生一般都是學院的高才生。這種課程使一些不好好學習或較遲鈍的學生難堪,但他們可以不參加。

在大學生中培根雖然年齡最小,但他卻對這種很具挑戰色彩的課程非常感興趣,幾乎每次論辯課他都參加,事先進行充分的準備,臨場即興發揮。每當他上台進行論辯的時候,總引來許多師生們觀看。他那還帶著童稚嗓音的語調,講出話來卻有很強的邏輯性。他在論辯過程中從不強詞奪理,而是以充分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使人信服。論辯課使培根的思維能力、論辯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培根喜歡讀書不是為獵奇而瀏覽,而是在讀書的同時加以思考。他小小的年紀,從不盲目崇拜任何權威。比如,當時亞裏士多德哲學被奉為真理,但是,培根卻敢於對亞裏士多德哲學提出疑義。他曾說,作為一種方法的亞裏士多德哲學,隻是給人們提出了辯駁和爭論的話題與方法,卻不能產生為人類生產和生活謀求福利的任何效果。這樣的哲學對人類有何意義呢?

在保守思想居統治地位的16世紀,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提出這樣深刻的疑問,而培根在15歲時就提出來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深透和聯係實際的傾向。正是這種傾向,萌發了他對科學和經驗的思考。這種追求貫穿了他的一生,並使他在後來的學習和研究中形成了影響近代思想進程的經驗唯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