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在劍橋大學讀了3年書,興趣廣泛,所學課程多達數十門。他不僅對哲學和科學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對藝術、語言、文學等也興趣極濃。他在這裏學會了多種語言,培養起了很高的文學素養。他的寫作,文筆生動活潑,語言美妙,把哲學和政論文章都寫得像散文一樣優美。
當大學生活結束時,學校對他的評價是:學習勤奮,對各門主修課程都達到了“精通”的程度。這樣小的年紀,獨自進入大學,在自己管理自己的條件下,能夠學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說培根是當時的奇才。
年輕的外交官
隨著培根知識與能力的增長,父母認為小兒子將會很有前途。為此,他們通過各種關係和途徑,向王宮貴族、一切有權勢的人們宣傳培根的聰明才智。培根的父親在官場上不乏朋友,也不缺少官場經驗。但培根當時年齡確實太小,還未達到能夠勝任要職的程度。不過,他們的活動還是有結果的。1576年,當鮑萊爵士被任命為英國駐法國大使時,伊麗莎白女王突然想起了小培根,提出讓他跟鮑萊爵士到法國工作。於是15歲的培根成了英國駐法國大使館最年輕的外交官。
培根來到了近代歐洲大陸思想和文化最高活動的地區——法國巴黎。這裏曾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這裏創立了巴黎獨特的文化和學術活動形式——沙龍,即文人、雅士的客廳聚會,由一位貴夫人做東,邀請有名氣的文學家、作家、藝術家或哲學家在一起閑談,在閑談中互相激發思想或藝術的火花。
嚴格的教育,使培根深知工作和忠於女王是第一位的,是非常重要的。他到巴黎後,最初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熟悉外交事務和進一步精通法語上。半年中,他熟練地掌握了法語會話。當他熟悉了外交公文和辦事程序之後,就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了呼吸巴黎的文化空氣,參加巴黎的文化活動中來。
他作為少年外交官,頻繁參加巴黎上流社會的沙龍。他英俊的相貌、炯炯有神的眼睛、才思敏捷的頭腦,使他到哪裏都受到主人的特別歡迎。他知識淵博,思維深透,每遇爭論,總要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使那些盲目崇拜知識和學者的巴黎貴夫人們驚歎不已。
培根在巴黎,不僅參加沙龍,而且觀察歐洲大陸的自然風光、經濟發展、政治變化、學術動向。他以極強的求知欲,全麵了解英國以外的世界,這使他知識大增,視野開闊。後來,根據自己對巴黎政界的觀察,培根寫成了《歐洲政情記》,還作了大量的筆記和對沙龍的評論。
巴黎的學術活動對他的學術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還在別的同齡人盡情玩耍的時候,培根就以一個思想家的姿態開始學習、思考和工作了。這大概是他成為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原因之一吧。
就在培根沉浸在吸收新知識,產生新見解的時候,他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培根不得不中斷外交官的工作,同時也中斷了他在巴黎的學習,回到英國參加父親的葬禮。
困境中求學
父親去世後,培根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父親在世時,他的任何物質需求都可以從父親那裏得到滿足,從來不用為錢財操心。父親死後,他立即失掉了豐厚的財源。原本講究奢華生活的培根,一下子感覺到了生活的緊迫。
還有,培根的政治地位在父親去世後也發生了變化。父親死後,原本對他很賞識和熱情的一些人,再見到他時變得好像從來不認識一樣。少年培根結束了童話般的生活,初步嚐到了世態之炎涼。
殘酷的現實,並沒有使培根消沉。他頂住壓力,適應了父親去世後的生活,很快就回到了自己喜愛的讀書和研究上來。他熱心學問,勝過其他一切。
培根分得的那份遺產,不夠支付他日常的生活開支。他隻能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或研究。培根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自身條件和將來的前途,選擇了律師職業,幹這一行,不僅可以謀生,還可以從政。當打定主意後,培根離開了溫暖舒適的家,住進了葛萊工會。
這地方相當於法律學校,是當律師必須進入的地方。培根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開始了對法律的學習和研究。在此期間培根仍然是一邊學習法律,一邊找臨時性工作。
通過3年的刻苦努力,培根學完了全部法律課程,並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他順利獲得了律師資格。經過短暫的實習,他被聘為律師,終於有了正式的職業。
政治生涯及貢獻
培根熱心學習,崇尚知識,但他也沒有陶醉於對知識的掌握,而是把知識當成工具。當學業有成、當上律師之後,他開始為謀求官職涉足政界而奮鬥。
培根初涉政壇,就有了傑出的成就,年僅23歲就當選為國會議員,而且在以後的選舉中連選連任。他在國會的辯論很有名。他口才好,思路清晰、知識淵博、邏輯性很強,辯論問題總能一下子抓住問題的實質,在辯論中還不乏幽默與風趣。很多前來聽取國會辯論的人都說,聽培根辯論,猶如欣賞話劇,是一種享受。就是當時有名的劇作家,也佩服培根的辯論才能。
可是,國會議員是虛職,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和報酬。培根要實現自己變革社會的政治抱負,僅僅在國會中空談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此,從步入社會的那一天起,培根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政府官職的追求。
在那時的英國,政府的官職是由國王任命的,為此必須討好某些權貴,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由於家族的關係,培根在官場不乏熟人。宮廷大臣們絕大部分認識他的父親,有的還曾見過培根。其中,有位財政大臣還是培根的姨夫。為了得到官職,培根找遍了幾乎所有的關係,可是,對他的任命遲遲沒有到來。
官場的人對培根並不認可。那位姨夫不僅不推薦他,還忌妒他。而可悲的是,培根對此卻一無所知。他曾多次向姨母求情,然而,即使這骨肉親情,表麵上對他表示同情,實際上也不支持他獲得官職。從這裏不難看出官場的虛偽。在整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培根奮鬥幾十年,卻始終未得到他想得到的官職。
就這樣放棄嗎?不,培根沒有放棄。他知道女王那裏是沒有希望了,那麼將來誰會繼承王位呢?憑借智慧的目光,他預見到女王的侄兒詹姆士可能當政。於是,又轉而聯絡詹姆士。他的努力獲得了回報。新王朝成立數年後,培根被任命為副檢察長。6年後,他得到了檢察長的職位。又過了1年,他被任命為他父親曾做過的官職——掌璽大臣。再過1年,他成了英格蘭大法官。官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就意味著要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