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最初的歲月

法國首都巴黎,素有“花都”之稱。早在17世紀路易十四執政的時代,它就成了西方世界的一個櫥窗,雍容華貴,多彩多姿。清澈明媚的塞納河蜿蜒穿過繁華的市區,巍峨壯美的哥特式建築——巴黎聖母院矗立在城區的中央。舉世聞名的法蘭西學院、博物館、圖書館、喜劇院鱗次櫛比。許許多多才華橫溢的作家、藝術家都是先在這裏嶄露頭角,而後享譽全球。數不勝數的外省政治家、哲學家也紛紛慕名前來,假如時來運轉的話,說不定那天就能得到貴胄名流的賞識,一舉成名也許就在一夜之間。

伏爾泰得天獨厚,他便誕生在這繁華的“花都”——處處都有成功機遇的巴黎。

1694年11月21日,在巴黎新橋附近的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裏,又添了一個小男嬰。洗禮時,父母給他取名為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

這個男嬰是這個家庭的第五個孩子。上了年紀的父母,並沒有為這個男嬰的出世而感到高興。他們已深感暮年來臨,精力不濟。尤為令人焦慮的是這個孩子先天不足,出生時非常虛弱,甚至不能送到教堂接受洗禮,因而洗禮儀式隻能在家裏舉行。每天早晨他的保姆下樓時告訴他母親的話常常是:“這個孩子活不過一個小時了。”孩子的教父夏托納夫神甫每天都來商量維持這個孩子生命的辦法。有道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經過多方的努力,這個孩子不僅堅強地活下來了,而且還經曆了84年的漫長人生旅程。這就是後來以筆名伏爾泰蜚聲世界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泰鬥——伏爾泰·瑪麗·阿魯埃。

伏爾泰的父親伏爾泰·阿魯埃當過皇家顧問,做過巴黎夏德萊區的法律公證人,後來擔任審議院的司務。在貴族、僧侶主宰一切的封建社會裏,他們不屬於名門望族。伏爾泰有三兄一姐一妹,其中隻有比他大10歲的哥哥阿爾芒和比他小5歲的妹妹瑪利亞長大成人。

在他的教父夏多紐夫神父的教育下,他幾乎一學會說話就在背詩,一學會寫字就開始寫韻文,而且盡是些攻擊宗教的、不敬神的詩篇,這些伶俐的“廢話”使為他操心未來生計的父親深為失望,覺得他不堪大任。他的哥哥則是個虔誠狂熱的詹森派信徒,要返回簡樸的福音生活,甚至不惜殉道以實現道德救贖。

10歲時,伏爾泰進入路易大王中學。這是耶穌會辦的一所貴族中學,也接受富有的中產階級子弟,不過待遇各與其社會地位相當。貴族子弟的特權和驕傲遮不住地位比他們低的第三等級子弟伏爾泰逼人的靈氣,耶穌會的教士們一開始就發現這個學生甚是古怪,卜萊神父曾說他“喜歡把歐洲重大的問題放在他的小秤上秤過”。

伏爾泰的一首詩被神父們拿給厄農夫人看,她曾是知名美人和才女,但此時已是力不從心的老婦,悲歎時光催人,痛恨造物主如果要給女人生皺紋的話為什麼不長在腳掌上。80歲的老人在幾歲的孩子身上看出了生麵俱來的才氣,於是在自己的遺囑中特為小阿魯埃留下2000法朗買書。這些書是伏爾泰早期教育的一個來源。

智力的優越使伏爾泰毫不在意世俗的標準,與貴族子弟還算融洽的接觸更令他充滿自信。廣泛的閱讀使他學到了懷疑論,教士們又訓練他應用可以證明一切的辯證法,結果最後他什麼教條都不相信了。日後在回憶這段求學經曆時,伏爾泰嚴厲地批評耶穌會脫離實際、脫離法國曆史和文化傳統的教育內容和死板的教育方式。

到了該謀生的時候了,17歲的伏爾泰竟然向父親提出要做文人,“想無益社會、拖累父母、打算餓死的人才會幹這個”是父親的答複;為了能夠躋身上:流社會,中產階級子弟不是進入宗教界,就是從法律界再入仕途,伏爾泰不願意去當神父,就隻好進了法律學校,或許將來能當個法官什麼的。

和今天任何一個大城市相比,當時的巴黎隻不過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村莊而已,小阿魯埃很快就在這裏建立了淘氣聰明的名聲,街頭巷尾流傳的俏皮話都歸到了這個少年的頭上。他的諷刺詩向全巴黎宣告了他名符其實的才華,不幸他說的觸及了攝政王心愛的女兒。不久之後,他就必須到鄉下去住上一段時間了。在呼吸了長達12個月的新鮮空氣以後,他被允準回到巴黎,卻再次東窗事發;一首諷刺詩把他幹脆送進了巴黎市中心的巴土底獄。

一帆風順地建立了自己的名聲後,現在伏爾泰發現自己遭遇到了一次重大打擊,陰鬱的巴士底對一顆年輕活潑的心來說是太過嚴厲的懲罰。他在裏麵住了二年多,獄中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

大約就是在巴士底獄,他為自己起了伏爾泰這個筆名,決心要成為最偉大的詩人。整整一年,巴黎市中心的單人牢房裏,伏爾泰揮舞著鵝毛筆,筆耕不輟,出獄時已經完成史詩《亨利亞特》和悲劇《俄狄浦斯》等作品。

攝政王似乎發現自己過於嚴厲地懲罰了這後生,放他出獄後還發給他一筆撫恤金。伏爾泰寫信感謝他的好意,不過請求攝政王以後不必費心再關照他的起居。為了表示進一步的和解,伏爾泰還寫了《巴士底獄》一詩,表現得毫無怨恨之情,為此,攝政王特地在自家宅邸中接見了他。

伏爾泰幾乎是一出監獄,便登舞台,悲劇《俄狄浦斯》在巴黎接連上演了打破紀錄的45個晚上。戲中的情節以希臘同名悲劇為藍本,忒拜城新出生的小王子被阿波羅神預言將會軾父娶母,恐懼的父母將嬰兒丟棄,恰為鄰國的國王,所得,收為養子。長大後,神的預言使俄狄浦斯大為恐懼,於是他離開養父母,自以為就此逃避了可怕的命運,卻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殺其生父娶其生母,並被擁戴為忒拜城新王。他聰明愛民,但仍然沒有逃脫命運的捉弄,在得知真相後,他刺瞎雙眼,永遠離開了傷心地。

在伏爾泰筆下,俄狄浦斯的悲劇隻是由於人們的輕信,他們不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萬物,結果讓神父們鑽了空子,“祭司的力量,正是建築在我們的愚昧無知上麵”。神捉弄了虔誠的人,讓他們在無知中造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還要受到嚴厲的懲處。這些大逆不道的語言竟然受到人們的喝彩,還為伏爾泰淨賺了4000法朗。

斯賓諾莎盡可以在煙霧迷漫的小閣樓裏安靜地思考哲學,伏爾泰可不舍讓自己成為一個貧窮而受人恥笑的酸文人,父親那種生意人的敏銳開始在他身上體現,他用潤筆費來投資,手段高超,效果顯著。,有一次,他的一個數學家朋友談起政府新發行的一種彩票,計劃有漏洞,如果全部買下必賺無疑,伏爾泰飛奔而出,跑到銀行借到一筆錢,買到彩票果然大賺一筆。政府不服氣,伏爾泰就告到法院,終於拿到了高額獎項。投資所得加上父親死後分得的遺產,伏爾泰不僅是個名噪一時的詩人,還是一個不可小瞧的富翁文人了。他在上流社會過了幾年風流倜儻的好日子,結識各路英雄好漢,大家喜歡他,他也樂意遍灑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