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辭典》還全麵闡述了自由、平等的概念,詳細描述了他有關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社會平等、政治權利平等的主張,還提出了許多關於法律改革的思想。
《哲學辭典》僅僅缺少《百科全書》中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動活潑的形式、精辟的闡述集中體現了啟蒙思想的精粹,是啟蒙運動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宣傳資料。它完全可以和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相媲美。由於它的篇幅短小,通俗明了,而又攜帶方便,因而更容易在普通人中傳播開來。《哲學辭典》像《百科全書》一樣,它在啟蒙運動中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在他晚年的時候,伏爾泰越發寬厚忍恕,慷慨豪放。他在費爾涅的家成了遠近聞名的向不公正開戰的總部,被汙辱與被損害者來到這裏,訴說自己的遭遇,懇求他用筆為他們爭取援救。他富有資產、名望,更有一枝無休無止的筆和一顆熱愛正義與真理的心。他的思想和語言在上流社會聞名,無知無識的下層法國人可能不會念他的書,卻知道他是“卡拉斯的恩人”。如今他可以安心了,命運給了他80多年的歲月,而他也絲毫沒有浪費掉,作了他想做、能做的事情。
即使在老年,伏爾泰也絲毫不會讓自己閑著,他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書籍、紙張和文具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供他隨時之需。他沒有妻室,但有孀居的外甥女德尼夫人管理家事,負責30多口人的日常起居,接待川流不息的客人,喂養十幾匹馬和許多其它的動物。伏爾泰致力於當地的社會經濟改革,關心農田的產出和馬匹的馴養,組織農民開荒墾地,還從日內瓦延攬了工匠,興辦鍾表業和織襪工場。他向他的朋友們吹噓費爾涅的產品,鼓動他們購買,葉卡特琳娜二世一次就購買了費爾涅產的幾千隻手表,而名嬡貴婦穿著費爾涅出產的長襪,隻因為伏爾泰聲稱有時他也親手紡織。在他剛剛搬來的時候,費爾涅還是一個隻有40多個農民的窮地方,此後則成為數千人的富裕鎮子,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
塵埃落定
他的朋友們考慮為他鑄一座半身像,全歐洲有幾千人都爭先恐後地要捐款,俄國女皇、普魯士大王、波蘭眉王和丹麥國王都願意負擔費用。可是伏爾泰反對這個計劃;在給內克夫人的信中,他的理由是他的麵容無法塑造,“人家簡直猜不到我臉部的位置。我的眼睛凹進去有三公分深;我的麵頰是粘在東倒西歪的骨頭上的羊皮紙;所有的少數的牙齒都落光了”。但是他的精力始終旺盛,花園和樹林裏清新的空氣和適當的體力勞動大大有利於伏爾泰自幼孱弱的身體似乎死神把他遺忘在費爾涅了,他在這塵世中活得愈加精彩。
但是他有點想念巴黎了。那座他出生、成名又從那裏被驅逐出來的城市留下了太多青年時期的狂放和荒唐,那時他沒有那麼多的錢,沒有那麼高的聲望,從來沒有想到故事會發展到哪一個結局。
曆來不喜歡他的路易十五在1774年因天花去世,繼任的路易十六是個淳樸虔誠的青年,本質善良,軟弱且易受他人影響,如果說他的平庸才具還不夠使他走向斷頭台,那位在奧地利宮廷中長大的輕佻皇後安托瓦內特足可助他一臂之力。她奢華無度,對國庫空虛和百姓豬狗不如的生活漠不關心,誰要在她麵前提“節儉”就立即在凡爾賽失去地位;造幣廠的金幣故意在國王頭像上加了一個尖角,以影射王後的不貞。路易十六平靜的日記裏總是“無事可記”,但法國社會群情激憤,拉丁的熱血在每個階層沸騰,伏爾泰們的理性已經腐蝕了這個社會的根基,波旁王朝像是汪洋中一條千瘡百孔的大船,駛向覆亡的命運。
83歲的伏爾泰堅持要去巴黎,聽塞納河的波濤,看巴黎之夜,訪故友探舊知。他像個執拗的孩子一樣,置醫生與朋友的苦苦勸告於腦後,坐上馬車,顛簸在從費爾涅到巴黎的車道上。從費爾涅到巴黎有七八天的路程,即便對年輕人來說也夠辛苦的,可是伏爾泰到達巴黎後一刻也不曾停留,立即就出現在年輕時代的朋友達讓鬆麵前,一樣的趣味橫生,一樣的爽朗靈動,人與人的距離原來並不是僅以物理指標來衡量的。
伏爾泰歸來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巴黎,他下榻的地方頓時成了巴黎的焦點。第二天,有三百多位客人來到他的房間。來客中有一位美國人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孫子請求伏爾泰的祝福。
老人幹枯的手放在青年頭上,囑咐他獻身於“上帝、自由”。
各色知名人士把一睹伏爾泰風采作為值得驕傲的社交大事,普通的巴黎士民則衷心地感激他們的詩人和濟世者,巴黎人的心為他而跳動,巴黎的聲音傳送著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其盛況令凡爾賽頓失光彩,路易十六嫉妒不已。
勞累、激動導致舊病複發,伏爾泰躺在床上,情勢不妙。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拒絕赦免他,除非他在完全信仰天主教教義的誓言上簽字。伏爾泰反麵寫了一個聲明:“我終生敬神,熱愛朋友,不仇視敵人,但憎惡迷信。”
一個星期以後,他的病居然有了好轉,還賦詩、寫信,讓全巴黎的人為之興奮不已。他並非萬乘之尊的國王,也不是叱吒風雲的將帥、卻受到了法國人有史以來最隆重最誠摯的歡迎。
在法蘭西學院的大會上,老伏爾泰雄風不減,他擬訂了宏偉的計劃,提議修訂法語辭典,而且自告奮勇地承擔字母A、字頭下的所有條目。當會議結束時,伏爾泰說;“諸位先生,我替這個字母謝謝你們。”主席應聲而答:“我們也替文字謝謝你。”
1778年5月30日晚,在劇院裏,他的詩體悲劇《伊雷娜》正在演出,伏爾泰堅持要去劇場觀看。他人場時,全場為之沸騰,人們向他喝彩、致敬,壓倒了演員的台詞。那是一幕令人難忘、令他心醉的場麵,他精疲力盡,知道自己可以到此為止了,人生的戲已經鞠躬盡瘁地演完,去迎接無邊無際的黑暗吧,他該休息了。
當晚11點整,一代大師伏爾泰帶著他對人世間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戀,帶著對敵人的滿腔仇恨,溘然長逝了!一顆輝耀了84年的巨星終於從法蘭西的天空上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