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1095—1095),北宋政治家、科學家。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人。嘉祐進士,曆任縣令、知州、司天監、軍器監、翰林學士等官職。參加王安石變法運動,注重實踐,精研科學,他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各方麵均有研究和成果。有巨著《夢溪筆談》。
沈括自小博學善文,23歲踏上仕途,做了海州沭陽縣主簿。雖說職位很低,他卻不以為賤,不辭勞苦,勤於政事。當他聽到人們反映水患嚴重時,就親自主持治理沭水,組織民工,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困擾當地人民多年的水災之患,而且還開墾出良田7000頃,為當地做了一件大好事。在任寧國縣令時,他積極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堅固的萬春圩,開辟出排、灌都很方便、旱澇保收的良田1270頃,同時還編寫了《圩田五說》、《萬頃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麵的著作。作為經驗推廣開去。
後來沈括又奉命治理汴水。當時汴水長年沉積泥沙,河床上升,河堤高出地麵4米多。為使疏浚河的工程順利進行,他對汴水進行了細致的勘測,測出從開封到泅州入淮河的汴水河長度為840裏130步。他又采用“分層築堰”的方法測出了開封到泗州汴水沿岸的地勢差為19丈4尺8寸6分。以這種先進的方法把一條800餘裏長的河流的兩岸地勢差這樣精確地測定出來,是當時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
後來他兼任提舉司天監,負責管理曆法天文等事。但司天監的官吏多數是一些酒囊飯袋之徒,即不懂曆法,也不會觀測,隻是些坐吃俸祿的人。但這些人大都出身於世族,善於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朝廷上下,很有勢力。沈括上任以後,以革新派的姿態進行了整頓。他從整頓吏治入手,裁減了6個無能之輩,破格推薦懂天文曆法的平民衛樸入司天監工作。
沈括出使
自從宋真宗以後,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銀絹,維持了幾十年與遼和平相處的局麵,但是遼欺宋朝軟弱,想進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遼派大臣蕭禧到東京,要求劃定邊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蕭禧談判,雙方爭論了幾天,沒有結果。蕭禧一定說黃嵬山一帶30裏地方應該屬於遼朝。宋神宗派去談判的大臣不了解那裏的地形,明知蕭禧提出的是無理要求,又沒法反駁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談判。
沈括不但辦事認真細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樞密院,從檔案資料中把過去議定邊界的文件都看了一遍,得到那塊土地應該是屬於宋朝的證明。他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很高興,就要沈括畫成地圖送給蕭禧看,蕭禧才沒話說。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熟。到了上京,遼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判邊界,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們對答如流,有憑有據。楊益戒一看沒有空子好鑽,就蠻橫地說:“你們連這點土地都斤斤計較,難道想跟我們斷絕友好關係嗎?”
沈括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背棄過去的盟約,想用武力來脅迫我們。真要鬧翻了,我看你們也得不到便宜。”
遼官員無法說服沈括,又怕鬧僵了,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處,隻好放棄了他們的無理要求。
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把那裏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東京以後,他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獻給宋神宗。宋神宗大喜,拜他為翰林學士。
沈括為了維護宋朝邊境的安全,十分重視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去巡視。他花了20多天時間,假裝在那裏打獵,詳細考察了定州邊境一帶的地形,用木屑和融化的蠟捏製成立體模型。回到定州後,沈括下令木工用木板根據他的模型,雕刻出木製的模型,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對沈括畫的地圖和製作的地圖模型很感興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編製一份全國地圖。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誣告,被朝廷貶謫到隨州。在那裏,他堅持繪製沒有畫完的地圖;後來,他換了幾個地方的官職,也是一麵考察地理,一麵修訂地圖,堅持了12年,終於完成了當時最準確的一本全國地圖——《天下郡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