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目標市場選擇恰當,市場營銷戰略較好地適應了目標消費者,雖然經營的是低檔產品,但該廠仍然獲得了很大成功。
有目標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動力。市場絕對不是一個遊戲場,在其中的都是真實的較量和競爭,失敗和淘汰都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那些盲目發展、找不到自己方向的企業猶如風中的野草,是最早被淘汰的對象。
選對方向,果斷出手
1979年,李嘉誠成功地收購英資集團和記黃埔,轟動香港,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注目。和記黃埔是和記企業與黃埔船塢合並而成的,合並之前,和記企業經曆了1973年股災和1974年石油危機,業務一落千丈。1977年和記與黃埔合並,1979年彙豐銀行不把和記黃埔的股份賣給英資集團,而賣給華資的李嘉誠。這固然是由於李嘉誠領導的長江實業集團發展勢頭良好,其管理企業的才華深受讚賞,但政治形勢的微妙變化,也是促成彙豐銀行董事局此項決定的重要因素。
《李嘉誠成功之路》一書寫道:這種現象絕非偶然,乃是香港新的過渡時期的產物。彙豐銀行此舉進一步改善了它與華資集團甚至與中國的關係。彙豐銀行董事局的主席沈弼不會不注意到李嘉誠是中國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此舉可以在對彙豐銀行與中國政府的溝通方麵,起著某種特殊作用。
該書又引述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助理的話說:“香港目前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促使上海彙豐銀行決定不將和記股權轉讓與其他英籍人士控製的公司。”又說:“銀行方麵是樂意見到該公司由華籍人士控製的。”毋庸置疑,李嘉誠的這次成功是變化的環境帶來的。
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需要你主動去把握,否則就算天上掉餡餅,也不會掉在你頭上。在變化的環境中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出對,緣木求魚是無結果的。在關鍵的曆史變化時刻,如果選錯了方向,結果將不可想象。
人生不如意時,與其整天哀怨,不如自己在變化中尋找機會。外界變化之日,正是機會降臨之時。這裏所謂的“變化”,有時得靠自己創造,有時則是對方突然丟給你的。不論情形如何,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變化,也不要放棄努力的決心。
即使處境令你難堪,也要當做是“給你一次經驗的機會,有益無害”,“這正是激發自己潛能的好時機”。那麼原以為是“禍”的事情可能就化解為“福”了。如果你認為事業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實現而不僅是賺錢,那麼對你來說選擇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歡的工作,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風潮席卷整個神州大地。革命的消息也傳到偏僻的山鄉,這使劉伯承回想起任賢書先生極力倡導武功的教誨,他第一次強烈地感到武力的神聖和強大。於是,輟學務工的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即參加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以自己的武力投入到打倒封建統治、拯救民族的偉大鬥爭中。
有朋友勸他去經商,他卻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男子漢大丈夫應仗劍拯民於水火,而不能隻顧個人的富貴與安逸。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武力救亡的革命事業中去了。
麵對曆史的劇變所產生的偉大機遇,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劉伯承則一眼看破了那個時代的本質,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曆史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終於成為一代偉人。
在變化中尋找,在創造中發現,隻要你的決心夠大,你的眼光夠準,人生關鍵的突破口總能找到機遇,因為變化時時在你身邊。對外界變化要保持敏感的耳目,必須常搜集信息,並且要明確人生目標與工作目標。其實,在日複一日的生活當中,能夠滿足你願望的機會俯拾即是。記住,不要老是等待機會來臨,要在變化中突破。
有了變化才有轉折的機遇,失去變化,壞不能變好,好也不能變成更好。沒有變化,貧的仍貧,富的不會更富。變化是永恒的,世界是個不斷變化的萬花筒,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其實我們不應害怕變化,因為變化意味著機會,我們要做的是順應變化,利用變化,然後在變化中尋找人生的突破口,從而以一往無前地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