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永久自信(2 / 2)

要注重培養自我認知與評價能力。積極客觀的自我認知與評價是自信的基礎與核心。隻有具備了較強的自我認知與評價能力,才能避免評價不當引起的自卑與自負兩種傾向,才能從根本上增加自信。自信的人通常是理性的,他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思維、判斷、推理形成對事物本質和內部聯係的正確認識,繼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比如諸葛亮,就是個自信的人,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隆中對、定三分”,是在充分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敵我形勢後,得出的結論;而“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七星壇祭風”等,則仰仗於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對天文地理的通曉,決不是任意胡為、盲目自信的,是有根據有理論基礎的。

自信來自勤奮,來自刻苦,來自付出,來自準備充分。因此,要建立自信,必須積極向上,勤奮學習,開闊視野,積極與人交往,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學會迅速捕獲新的信息,不斷用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本領,從容應付各種難題。凡事要做好充分準備,從事某項活動前如果能做好充分準備,那麼,在從事這項活動時,必然較為自信,而且這有利於順利完成活動並增強整體自信心。美國前總統福特的白宮新聞秘書雷森說過:“其實,建立自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對即將麵臨的各種問題,事先做好周詳完善的準備工作。”準備充分,胸有成竹,這是建立和增強自信心的必要手段。

有一句諺語:“假若你想你能夠,你就能夠;假如你想你不能夠,你就不能夠。”當然,這一“想”,這一“自信”,是要建立在對客觀條件和自我實事求是的認識基礎上,胡思亂想是不行的。自信是在自知基礎之上,而且是正確的清楚的自知。因此,要有自知之明,善於徹底地分析自己,正確地找出自己的優缺點。要如實地評價自我,既不過高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成績,又不貶低自己的能力,從而誘發積極性和創造性,產生內心向上的力量,這樣才能產生自信。確定自己的目標要恰當,在目標達成後,再製定更高的目標。目標不能太高,否則不易達到,如果達不到,對自信心會有所打擊。

信心多一分,離成功就近一步

信心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若離開了自己所具有的條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難以變希望為現實。大凡想要有所作為的人,都須腳踏實地,從自己的腳下開始,踏出一條遠行的路來。任何事情,你隻要有決心去做,並願意盡最大的努力,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包玉剛就是以一條破船闖大海的成功者,當年曾引來不少人的嘲弄。然而,包玉剛並不在乎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會成功。他抓住有利時機,正確決策,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終於成為雄踞“世界船王”寶座的名人巨富。他所創立的“環球航運集團”,在世界各地設有20多家分公司,曾擁有200多艘載重量超過2000萬噸的商船隊。他擁有的資產達50億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財團的第三位。包玉剛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許多大企業家為之震驚。他靠一條破船起家,經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建起了自己的王國,結束了洋人壟斷國際航運界的曆史。回顧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難和挑戰麵前所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啟發。

包玉剛不是航運家,他的父輩也沒有從事航運業的。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學徒、夥計,後來又學做生意。30歲時曾任上海工商銀行的副經理、副行長,並小有名氣。31歲時包玉剛隨全家遷到香港,他靠父親僅有的一點資金,從事進口貿易,但生意毫無起色。他拒絕了父親要他投身房地產業的要求,表明了欲從事航運業的打算,因為航運業競爭激烈,風險極大,親朋好友以為他發瘋了,紛紛勸阻他。

但是包玉剛卻信心十足,他從事航運業的打算並非異想天開。他根據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獲得的信息,堅信海運將會有很大發展前途。經過一番認真分析,他認為香港背靠大陸、通航世界,是商業貿易的集散地,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從事航運業。37歲的包玉剛正式決心搞海運,他確信自己能在大海上開創一番事業。於是,他拋開了他所熟悉的銀行業、進口貿易,投身於他並不熟悉的航運業,當時,對於他這個窮得連一條舊船也買不起的外行,誰也不肯輕易把錢借給他,人們根本不相信他會成功。他四處借貸,但到處碰壁,盡管錢沒借到,但他經營航運的決心卻更加強了。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貸款買來一條20年航齡的燒煤舊船。從此,包玉剛就靠這條整修一新的破船,掛帆起錨,躋身於航運業了。

常言道: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蹚不過的河,隻是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難”這個詞。

如果我們展示給人的是一種自信、勇毅和無所畏懼的印象,如果我們具有那種震懾人心的自信,那麼,我們的事業就可能會獲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