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識別對手(2 / 2)

1998年以前,在接入網市場上,中興曾一度遙遙領先,而華為望塵莫及。但是,不過一年時間,華為在接入網市場上的份額就超過了中興。1999年上半年,華為的HONET以22億元的銷售額遠遠超過了中興ZXAlO的12億元,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中興再也沒有翻身。顯然,在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中,華為勝多負少,注定了要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在程控交換機市場領域,隨著華為從市場跟隨者到市場挑戰者角色的轉變,華為盯準了另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上海貝爾。

1995年,華為剛開始進入程控交換機市場時,非常弱小。那時的華為,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市場跟隨者。但是,當C&C08機開始有力地驅逐NEC、富士通時,華為已經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市場挑戰者,它緊盯著的最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上海貝爾。一旦清晰確定自己的對手後,華為隨即展開激烈進攻。

然而,由於C&C08機本身的缺陷,以及上海貝爾早已建立的牢不可破的市場優勢,華為始終無法直接在程控交換機市場戰勝上海貝爾。於是,華為采取了避實就虛的策略——攻占農村市場及東北、西北、西南的落後省市。華為在這些市場上,大造V5接口的宣傳攻勢,以HONET接入網對抗上海貝爾的遠端接入模塊。同時,利用來自通信電源銷售的豐厚盈利對C&C08機的銷售進行補貼,以低價策略挑起程控交換機市場的降價競爭。華為的用意非常明確:一方麵限製上海貝爾進入農村市場,一方麵擠壓以程控交換機為主導產品的上海貝爾的利潤空間。

1998年,華為以718億元的銷售額排名電子百強企業第10名,首次超過上海貝爾,這大大增強了華為的信心。由此,華為私下宣稱不再把上海貝爾作為主要競爭對手。1999年,華為以102億元的銷售額再次名列第10名,鞏固了相對上海貝爾的領先地位。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在不同的產品市場,華為首先會明確識別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並在清醒認識自身所處競爭地位的基礎上,製定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個企業的競爭者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目前不起眼的對手或者有進入本行業企圖的大公司,說不定就是未來強勁的競爭者。所以,公司被潛在競爭者擊敗的可能性往往大於現實的競爭者,鑒於這一點,公司應當從行業結構和業務範圍的角度識別競爭者。

根據在市場上的相對實力,企業的競爭地位可分為市場領導者、挑戰者、追隨者、補缺者。識別對手分析的主要內容有:誰是我們的競爭者?他們的戰略和目標是什麼?他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他們的反應模式是什麼?我們應當攻擊誰、回避誰?

根據產品替代觀念,可以區分出三種層次的競爭者:以相似的價格向相同的顧客提供類似產品與服務的是品牌競爭對手;製造同樣或同類產品的公司視為廣義的行業競爭對手;所有爭取同一消費者的公司視作一般競爭對手。

在識別競爭對手時,需要注意應當遵循從廣泛到具體的程序,逐步理清競爭關係,最重要的是要確定影響企業生死存亡的競爭對手。另外,還要考察這些競爭者的戰略目標、戰略途徑、戰略手段以及戰略優勢來源等戰略要點,從而製定出企業的競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