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野人”的科學考察(1 / 2)

食人族之謎 探險“強盜”

莫高窟被稱為之是中國佛教藝術的百科全書,這裏有瑰麗的繪畫和彩塑,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也在這裏。趁20世紀初,中國正麵臨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斯坦因先後四次來到中國,從藏經洞內盜取了大量佛教經卷,給中國文化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19世紀後半期,在中亞和東亞也開始出現了列強貪婪的目光。應時務之需,東方學在西方開始興起。受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東方學也受到匈牙利人斯坦因的信仰。他在祖國匈牙利的大學學習東方語言,曾經學過梵語、波斯語,但是椎獨沒有學過漢語,這使得他在中國西域探險時曾“吃過大虧”。但是斯坦因在中國境內卻有大批的幫凶,幫他掠奪中國的佛教經卷,他語言上的阻礙也得到了解決。

1883年,21歲的斯坦因獲得了德國蒂賓根大學研究印歐語言學和宗教史的魯道大教授授予的博士學位。4年以後,斯坦因來到印度,第一次踏上亞洲的土地。在印度,他結交了對古印度文化頗有研究的作家吉卜林,虛心向他學習印度文化,並曾經在印度西北部進行考古調查活動,這為他在中亞的探險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9世紀末,斯坦因開始策劃他的西域之行。英國由於當時助印度總督寇鬆,對文化和考古非常感興趣,而斯域因恰好滿足他的興趣,因此斯坦國不費任何力氣就辦妥了赴中國新疆的護照。一個古老國家的大門就這樣向一位探險家同時也是盜寶者敞開了。1900年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裏,誰也不曾注意,有一個外國人已經潛入中國境內,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西域之行。這次探險,斯坦因對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內的和田和尼雅兩處古代遺址進行了仔細考查,成為首次發現尼雅遺址的人。在這裏,他發現了帶有印度風格的木櫝和刻有希臘神像的函封封泥,這說明中西文化被很好的融彙在了絲調之路上,其中有很多文物是巧妙兼容東西方藝術的珍品。此次中國之行,斯坦因拍攝了800多張底片,掠奪了大量文物,並將它們帶回了倫敦大英博物館。1906年,斯坦因的第二次“探險”,“千萬不要忽視了敦煌”這次探險的目的地本來是樓蘭。結果在出發之前,斯坦因的一位“忘年交”朋友強烈建議他去樓蘭的同時還一定要去敦煌,斯坦因明白了這位朋友的意思,在出發之前惡補了許多佛教方麵的知識。因為他知道,隻有裝做“內行”,以“研究”為幌子,才有可能騙取中國人的信任,從而把中國的財寶掠走。

1900年6月22日,一個叫王圓家的道士無意中在千佛洞的一個洞窟中發現了藏經洞。光緒初年曾在清軍中效力的兵勇王圓級,因信奉道教,看不慣刀光劍影,決心提出退伍。退伍後的王圓家來到敦煌,從此便住在窟內,以莫窟千佛洞的保衛者自居。

1907年3月,在其“搭檔”馬繼業、蔣孝流的幫助下,斯坦國終於來到敦煌莫高窟麵前。在當時,這些珍貴的文物並沒有引起任何中國人的重視。因此斯坦因可以暢通無阻地從一個石窟轉到另一個石窟,貪婪的目光掃視著曆經千年歲月的壁畫和彩塑。這個不懷好意的訪客的到來,是敦煌一場劫難。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