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介,字介之,臨川人,自翰林應奉出檢江浙廉訪司事。張氏攻平江,介分守齊門,兵潰城陷,介閉門高臥。士誠慕其名,累使強起之,更自往造請,表為淮南行省參政,署谘議參軍,與陳基同典文章。家采蓮涇上。介豪於詩,在吳多羅致四方名士為幕客,日以觴詠為事。吳亡後入金陵,見殺。
張憲,字思廉,山陰人,號玉笥生,學詩於楊維楨,負才不羈,嚐恣言天下事,眾駭其狂張,吳辟為樞密院都事。吳亡,遁去。變姓名,寄食杭州報國寺,人莫識也。旦暮手一編不釋,夜即枕之臥。及歿,人視之,其所作詩《五笥集》也,乃知為憲。雲凡土誠賓客不倍者,止憲一人。初玉笥生應吳聘,楊廉夫送以詩雲:“近報淮吳張柱國,樓船遣使聘嘉賓。漢家自有無雙士,趙客何勞十九人。天上瓊花回後土,江南杜宇到天津。若逢呂相煩相問,應有奇書痛絕秦。”呂相指同僉呂國寶珍也。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仕元為江浙行省儒學提舉,避地吳中,依張士誠。久之,見士誠將敗,即挈家泛海,後南還。變姓名,隱於四明山。元亡,良不忘故主,每形於歌詩。明祖物色得之,欲授以官,固辭,忤旨自殺。
王逢,字元吉,江陰人,避亂吳中,號最閑園丁。淮藩征為帥幕,辭。嚐為張士德畫策,使北降於元以拒明,士德用之。左丞王晟薦逢擢淮省都事,又辭。吳亡,明祖欲辟用之,堅臥不起,隱上海之烏涇,自稱席帽山人。有《聞吳門消息》詩雲:“唇亡遂使諸藩戚,板蕩將貽上國憂。”張吳賓客中,惟戴良與逢始終心不忘元雲。
孫作,字大雅,江陰人,避兵於吳,載書兩簏。士誠廩祿之,旋以母病謝去。眾為買田,築室居之。著書十二篇,號“東家子”,宋濂作《東家子傳》。後仕明至國子司業。
楊基,字孟載,蜀人,居吳。遭亂赤山,著書十餘萬言,名曰《論鑒》。張吳辟為丞相府記室,未幾辭去,客饒介所。明師下平江,基以饒氏客徙臨濠。後起,累官至按察使。
徐賁,字幼文,蜀人,徙居平江北郭,與高啟諸人為“北郭十友”。工詩,善畫山水,張吳辟為屬,俄謝去。居湖州蜀山。吳亡,謫徙臨濠,後以薦起,仕至河南布政使。
唐肅,字處敬,山陰人,入吳,居北郭。博學,無所不通,張吳時為杭州黃岡書院山長,遷嘉興路儒學正。吳亡,例赴京。
魯淵,字道原,淳安人,官浙西副提舉。張氏稱王,擢為博士。
餘堯臣,字唐卿,永嘉人。客會稽,呂珍羅致幕下,與有保越之功。後入吳,居北郭,為士誠客。城破,徙臨濠。
蘇大年,字昌齡,以字行,真定人,元末官翰林院編修。亂後居吳,張士誠開藩,特用為參謀,稱蘇學士。工詩文,善畫。晚年自號“西坡”,又稱“林屋洞主”,先吳亡卒。
薑漸,字羽儀,諸暨人。至正間,以兵變僑居吳,為諸生。張氏辟為淮南行中書左右司都事,未幾以疾辭,杜門以著述為事。
陳秀民,字庶子,溫州人,博學善書。至正中知常熟州,張氏禮致為參軍,曆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入明後不知所終。
陳汝言,字惟允,本家廬山五老峰下。父征,字明善,始居吳興。兄汝秩,並有雋才,汝言尤倜儻知兵。張氏時客潘原明所辟藩府參謀,親信用事,聲勢甚盛,嚐騎馬過吳市,遇王行方徒步,汝言不為下,以手招之曰:“王止仲可來吾家看畫。”王尾之往,勿敢後。其矜伉如此。後仕明官濟南經曆,坐法死。汝言善畫,嚐為王叔明改《岱宗密雪圖》,叔明叫絕,以為神奇。及臨難,從容染翰墨畢,然後就刑。
張經,字德常,金壇人。父監,字天民,時稱“張有道”。至正丙申,張士德渡江,選令、丞、簿、尉,中十有一人。經與焉,起為吳縣丞,曆縣尹,同知嘉定州,調鬆江府判,所至有惠政,人歌思之。經曆任遷轉,皆出淮藩。時人有詩雲:“楚公賓客誰最賢?”又曰:“肝膽豈能酬楚國。”蓋士德號知人,能得士如此。
錢用壬,字成夫,桐川人。仕元為翰林國史院編修,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移守淮安,擢太尉府參軍,又參平章張士信軍事。於淮安升參政,鎮淮、徐、邳三州。後仕明,為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