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京劇戲班的啟示——“硬裏子”的重要性
過去看戲的人都知道,一個京劇團要排好戲,除了注重一整台戲的“場麵”布景之外,“江湖十二角色”必須完整不缺。“江湖十二角色”即各種演員,根據劇情,主角配角都不能少,緊密配合,才能演好完整的一出戲。
很多人看戲隻在意主角,主角被稱為“當家”、“大梁”,非常受人們重視,不少觀眾都是衝著自己喜愛的主角演員去看戲的。配角一般人都認為是跑龍套的,在舞台上戲份少,地位不高。看完一台戲,被人記住的大概也隻有主角,幾乎所有人都忽視了配角的重要性。殊不知,紅花還需綠葉配,在京劇團裏麵,技術好、水平高的配角往往是一台戲必不可少的,他們被稱之為“硬裏子”,聽這綽號就知道他們不簡單。
其實內行人都知道,許多配角演員的技術水平大多都在主角之上,因為主角隻須會唱三五出戲,即可應付登台,演來演去就那麼幾個拿手的角色,但“硬裏子”們則不然,他們無論什麼戲都要能演,嗓門配合主角而能高能低,插科打諢、臨時救場少不了他們。換句話說,如果隻有主角沒有配角,那麼整台戲則不能成戲,至多唱唱折子戲;可如果沒有主角隻有“硬裏子”的話,那一整台戲完全可以撐起來,照常演唱,他們基本功紮實,隨機應變能力強,各個流派都會一些,能代替主角角色。
很多時候,“硬裏子”比當家、大梁更重要和難度高,例如京劇老生戲《草船借箭》,主角是諸葛亮,硬裏子是魯肅;坤角戲《鎖麟囊》,主角是薛靈湘,硬裏子是趙守貞等等,都是如此。
從看戲談到養生,我這裏要說的七樁好事包括:打抱不平,外出旅遊,品茶聽音樂,多動多爬樓,多看書多動腦,多勞動,保持平淡生活。表麵看和養生無關,但這些好事情就是保健養生一副班子裏的“硬裏子”,切莫等閑觀之。
第二節 打抱不平長養浩然正氣
一提到“打抱不平”四個字,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腦子裏便出現了捋臂揚拳、豎眼彈睛、擺出架勢來拔刀相助的英雄豪俠的形象,不是中國王天霸、展昭一流人物,就是西方披了黑色大氅的佐羅。有人會想,你叫人去打抱不平和上章“六不沾邊”中“不卷入毫無意義的漩渦”一節,豈非矛盾之至嗎?
其實這兩者是絕對不同的兩碼子事。前者是一個毫無原則性的意氣之爭,後者則是具有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一個完整的人在是非問題上含糊不得。
過去的許多仁人誌士,比如明代的方孝孺在燕王麵前,解放戰爭中的革命烈士在反動派麵前,都不惜用生命來爭取到一個正義戰勝邪惡的勝利。前者為了朱家正統,後者為了勞苦大眾,都非自己頭上的事,的的確確、實實在在的是打抱不平的典型。現在我們打抱不平,當然也是站在被侮被欺者的一方,代表的是正義。而且這種打法絕對不是血氣方剛的勇鬥力打,而是紙扇輕搖,麵無慍色。既然打的是不平,當然被打的對象是壞人壞事,所支持、所幫助的對象是好人好事。因之我們是正氣浩然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隻有勝利而無失敗的惆悵。這種愉快難以言喻。
京劇《四進士》中的宋士傑,愈老而愈愛打抱不平,縱然這是劇作家筆下的虛構人物,但我想一定有其真人真事的模特。他在舞台上是一個頭戴鴨尾巾,足登福字履,身穿素褶,麵帶白須,神清氣爽,矍鑠瀟灑,十足的一個高齡老人。但在九龍口一個亮相,沒有一個觀眾不產生景仰與尊敬之感,滿堂喝彩和掌聲當然在意料之中。當然也有一小撮人在咒罵他,“這老不死的,專門搗老子的蛋,和我們過不去,再不死而還活下去還要害人!”其實這種咒罵才是真正的歌頌,興許比歌頌還珍貴。這樣我們有條件盡量多打些抱不平,也多獲得咒罵,用以平添樂處,心情愉快,有利保健,達到長壽的目的。當我們卷入不是“無原則”的漩渦中,已能感到自己與宋士傑渾為一體,外則神態軒昂,內則內心充實,這種正氣浩然,身心奮發,油然而生的內心歡樂愉快,正是真正保健養生的最好營養品。
很早以前的《揚子晚報》曾經轉載《中國勞動報》一篇“快樂七要求”一文謂:快樂是由七個要素組成的:① 正直,打抱不平當然是正直的人。② 勇氣,沒有勇氣的不敢打抱不平。③ 熱誠。④ 博愛,這兩者,正是愛打抱不平的思想基礎。⑤ 信念。⑥ 希望,一旦卷入這個有意義的漩渦,當然不會沒有信念與希望,否則也不會來幹的。⑦ 快樂,最後勝利必然在正義的一方,快樂也當然必得。這“七要”在打抱不平者身上俱全。
第三節 旅遊趕節,聊天漫談,動靜結合,怡情養性
祖國幅員廣闊,山川壯麗,文化古老,曆史悠久,名勝古跡,革命遺址,各處鄉土風俗美不勝收。如能處處身臨其境,的確心曠神怡,延年益壽。古人常以“山花野鳥,水色溪光”、“經入羊腸,峰橫鳥遠”為樂。這種遠足玩遊,現代人的條件絕不遜於古人。唐代韓愈一登華山頂巔就不肯下來,華陰縣縣令用盡許多方法方才誆他下來;唐代杜甫遊嶽廟而流連忘返,來陰縣縣令不得不用小船接他回來,至今還傳為美談。毋怪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一生,全部消磨於青山綠水之間,因為旅遊的樂趣,固然使人有神仙享受之感,而且怡神養性健身,在保健養生方麵,絕非保健品和健身器材所能望其項背。
所謂“節”,內含花會、廟會、香市等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屆時不管它的地址在交通要道,或是窮鄉僻壤,都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們有條件和機會的話,都可趕一趕,多少能使你年輕幾歲。
旅遊趕節,因遠近各殊,需要你動腳奔走甚至長途跋涉,不如家中方便穩定舒適。但也正因為不方便、不穩定、不舒適而產生另一個滋味,而興趣、樂趣就在這裏興起。例如輾轉奔走、食無定時、宿無定處,甚至羈旅、跋涉、沐雨、櫛風、觸塵、蒙露而增加你的毅力和耐受力。雖然似乎勞累一些,但可以開闊視野,縱耳傾聽,鍛煉了你的坐、立、行、息,使您身心兩快。
以上是動的方麵,還有靜的,那就是以聊天漫談為最好的保健養生方法。既稱漫談,則最少要有三個重要條件:其一,對象定然是語出投機、思想接近的親朋好友,無拘無束,用現在時髦話說起來,是“不打領帶”。其二,至少兩人,把“孤獨”就已趕走了。其三,隻有悠悠自在而沒有緊張、不快的氣氛。即使不去管他談的有沒有趣味,而眼前的環境與氣氛也已使你足夠安靜輕鬆了。單憑這個安靜輕鬆而再加以漫談,就能無悶不解、無憂不消。在這裏,我所說的漫談也和上文講的遠離口舌是非不矛盾的,是兩碼事,能和興趣相投的知己、知音在一起聊著感興趣的話題乃人生一大快事;而說話說出口舌是非多半和自己不是一類的人,或別有用心的人才會聊起來,聊完身心不輕鬆,反而帶來無數煩惱。
唐代大名醫孫思邈可能是一位喜歡漫談的人。他隱居在終南山時,與鄰居道宣和尚,兩人經常沒時沒了的漫談,而且白天不夠,還要談個通宵,這個事情見《佛祖曆代通載?南山律師道傳》:“處士孫思邈,嚐隱終南山,與宣相接,結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夕。”雖然不能說孫氏享年141歲是漫談談出來的,但知心好友的聊天漫談畢竟對保健養生大有好處。唐代元稹在詩歌《行宮》裏寫道:“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她們沒事幹,就聊天漫談來談古話今,冶養性情。不知怎樣,把聊天漫談和“白頭”聯貫到一起,可能漫談的確是延年一法。
因此我們可以把“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改為“渺淡一席話,銷卻十天愁”。
第四節 品上等好茶,聽有益音樂,舒暢身心
世界上三大飲料中,中國的茶獨占鼇頭而永領風騷。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自序》稱茶為“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宋氏對茶的讚美,集所有辭典、字典上所有最好的字眼,也難以超越此言。
茶的確是有益養生之物,它能清熱降火,消食健脾,止瀉利水,醒腦除煩,振精神,除疲倦。因為好的茶葉中含有多酚類、糖類、果酸、氨基酸……與口腔中唾液發生了化學反應,使口腔得以滋潤、清爽,產生清涼感,所以它的止渴作用,為任何飲料所無法代替的。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茶還能減輕殺傷性很強的放射線的危害。美國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證實綠茶可以防止皮膚癌。紐約瓦爾哈拉的美國保健基金會副主任鍾峰尤稱,綠茶可以防肺癌。
古人對茶的高深研究和講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茶文化,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宋代在福建省泉州造洛陽橋的蔡襄喝茶,在茶的色、香、味、貯藏、開水……各方麵都很有講究(見《茶錄》)。同一時代的趙如礪對製茶的采、焙、揀、蒸、柞、研、過黃……更有一套特殊方式方法(《北苑別錄》)。明代許然明對沏茶用水,也有一番研究,如:擇、貯、盔、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直到飲啜的次序都有一定的要求(見《茶疏》)。可惜的是,這種茶道在發祥地的中國已近乎失傳,幸而日本還保留了這些遺風。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如此地規規矩矩仿古操作,隻需茶杯幹淨衛生,茶葉高級一些,用水滾開,三者不馬虎就夠了。但茶葉強調要高檔的,的確一如唐代茶聖陸羽所說:“久食益意誌。”(見《茶經》)清代養生家曹庭棟也說:“苦茶久食,益意誌。”(見《老老恒言》)正因為它清淡宜人,長飲有益,故清代無名氏《詞林典腋》稱嗜茶者為“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