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7 第七章 七件益壽好事提升生活品質(2 / 3)

不過低檔劣質茶葉及貯藏周年以上者,苦澀而無香無味,而且反會助濕礙胃,傷脾伐氣,絕對不能飲用。俗謂“隔夜茶,不能喝”,所謂“隔夜”,並非3號沏的到4號就是隔夜,應該是超過24小時才稱隔夜。例如中午12點沏的,到明天10點仍然可喝,因為並未隔夜,下午當然不能喝。唯天氣過熱時,則應把24小時再縮短到16~20個小時。

泡茶濃度,當適當為宜,過淡則飲之無味,無口感可言;過濃也有流弊,因茶葉內含有大量的咖啡堿,咖啡堿的興奮作用對老年人特別明顯,常可出現心動過速或心律失常,使心髒增加額外負擔。老年人血管硬化而血壓偏高,喝過濃的茶之後,使肌肉緊張,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血壓迅速增高。老年人胃分泌液功能降低,茶葉內的鞣酸使食物蛋白沉澱,並影響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作用。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此人一向茶癮很大,那麼也可習慣成為自然,即使再濃,對他也無多大影響,仍然可以濃些,這也是“任真”。

我們喝茶,不必一定十分講究,唯茶葉與水,最好使用高檔茶和滾開過的水。此外飲具當以陶器為最理想,瓷器次之,玻璃、搪瓷又次之,塑料杯走味嚴重,不能使用。至於保溫杯則不能用,因長期高溫,可使茶葉色香味損失過多而失真。

除了喝茶,閑暇時聽聽好的音樂與歌曲,也真是美的享受,但必須選擇健康的、文靜的音樂。現在許多地方正在興起“音樂治病”研究,看來是大有可為的。音樂對放鬆心身、振作精神、滌煩去躁、散鬱消愁、誘發睡眠、增進食欲等調整機體的各方平衡的確具有效用。在生理上可使呼吸、血壓、心髒跳動、血液流速、排泄機能等均產生有益的良性變化。甚至有些專家們還認為,某些音樂還能刺激體內釋放一種內啡肽,那是一種天然鴉片製劑,可以達到鬆弛身心和舒緩疼痛的效果。音樂舒暢身心,對治療老年人的病症更有獨到之處,尤其是治療早期老年癡呆症,療效更為突出。

同樣的聲音,對人所引起的反應卻不一樣。晉代壯士祖逖,中夜聞到荒雞高啼,立即起來舞劍,這就是“聞雞起舞”的故事。因為淩晨劃破長空的一聲雞鳴,悲歌雄壯,激起人們的振奮,使他無法繼續在被衾中安靜,而起來“白虹紫電、掩日流星”地把寶劍出鞘起舞一番。相反,宋代歐陽修夜讀,聽到窗外秋聲,伴以蟲聲唧唧,這股“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引《前遊赤壁賦》文)抑鬱不快之聲,使這位廬陵太守悲從中來,長歎“噫嘻悲哉”而“助之以歎息”,在惆悵中寫下了《秋聲賦》。

音樂歌曲能撩撥人的心弦並非知識分子的專利獨享,即使文盲弱智照樣有相同的感受。有這麼一回事,一位水平極低的歌星,開獨唱會,一待歌唇乍啟,座中聽眾即陸續流亡,不出20分鍾,早已“座皆虛席”了。但僅存一位老太聽得入神,而且始作暗泣,繼之抽泣,終致大哭。終場後歌星喜得知音客,特地拜訪她,並問:“你對我的歌感動得如此深?”答:“我老伴生前是收破爛的,他的吆喝聲聽了幾十年,後來他去世,再也沒法聽到。今天又聽到了,哪有不傷心之理。”

我一輩子喜聽的音樂,有江南絲竹、潮州音樂之類,戲曲則有昆劇、京劇、蘇州彈詞之類。當然,各有所嗜,絕對不是我所喜者強加於旁人,這又是一個“任真”。但聽音樂總要聽令身體舒服的、對健康有益的,那些如大炮爆炸樣的山崩地裂聲,或與狗叫狼嚎一樣的歌聲,根本就要遠遠離開如避洪水猛虎。不是說高分貝的不要聽,如義勇軍進行曲、京劇場麵的急急風和西皮倒板、《四郎探母》中出調的“番”字等慷慨激昂、高腔高調的,倒也十分受歡迎,因為它有韻味,不失一個“美”字。

第五節 多站多走多爬樓,保持腿腳不衰老

親戚朋友光臨,第一句話就是“請坐”。中國傳統一向認為坐是尊敬、威風、神氣,而且也畢竟比站的蹲的舒適。現在的沙發舒服就不用說了,就是我童年時代的啟蒙老師,他坐了一輩子冷板凳也沒有見過他抱怨坐得不舒服而嘮叨一聲。有人還把“坐”,稱為“此乃人類進化的特征”。

其實,站比坐是更有益於保健養生的。因為坐著,腹腔內的髒腑即受到壓迫,下肢的血行循環也因為腹股溝嚴重彎折而流通失暢,呼吸也因為膈間受到限製而不如站立位的暢快,而且坐位還可使痔靜脈壓迫而容易患有痔瘡……如久坐則為害更大,可以引起心肌萎縮,並導致血液在動脈中沉積,為高血壓病、冠狀動脈血栓等疾病埋下了禍根。久坐又可使四肢大量瘀血,出現瘀滯,靜脈曲張。久坐更可引起背部、腹部肌肉下垂,背下半部肌肉疼痛……對比之下,站立遠遠比坐要有益得多。但有些工作是必須坐的,那也不可能強行站立而不坐,不過也有補救辦法,就是坐了一段時間後,換換體位或站立、行走一下。

人身上的天賦本能,應該加以使用。在使用中鍛煉,在鍛煉中使它更加壯健而增長其使用期。不加使用,勢必導致脆弱、衰退、老化甚至喪失其天賦的功能。人的兩腿兩足,天生的本能就是站、走、跪、跳和攀登,當然還有其他如旋轉、遠眺時足趾著地、腳跟懸空,雜技演員還能做出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各種動作。這都說明不要講你不行,隻要你肯鍛煉,本能以外的功能也可由鍛煉而開發出新的功能,而其中主要的還是站與走,這是本能的開發。且看現在基尼斯創立新紀錄的什麼單腿獨立、旋轉、撐臂……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時下汽車等代步工具,以及電梯、電動扶梯、高山索道吊車比比皆是,把你的天賦——跪、走、攀、登的功能逐漸地削弱甚至退化。所以如其時間上不是那麼緊張的話,為了你的健康,還是爭取多走、多跑、多攀登樓梯。

有一天,一個母親帶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孩來江蘇省中醫院探望病人(16病區、16層樓)。在樓下遇到了我,我還是老樣,不搭電梯而步步攀登。小孩好奇,隨了“醫生爺爺”一起爬梯。爬到5樓,母親已無法上登,小孩則堅持要爬。於是一老一小,費了15分鍾左右都登上了頂層(16樓)。難道中年的母親體質遠遠不及垂髫小孩和我這個耄耋老人嗎?不,這是因為她平時很少鍛煉,使天賦本能退化了。

1986年7月,筆者曾經參加江蘇省科委組織的“江蘇省專家教授夏令旅行團”到青島度假,晚上住在延安一路黃海飯店8樓。其他團友都電梯上下,而我則爬上爬下,開始大家都笑我土老兒電梯都不會坐,同時又自歎身體太差。之後也有人好奇,跟我一同上下樓梯來玩玩。到最後假期結束回來之前,上下爬梯的已多至十餘人。其中兩位給我印象最深,他倆都是弱不經風的學者,一為大學聲學係教授,一為農學院教授,他們當時都發誓回家後也不坐電梯而要爬一爬。這說明並非他們真的爬不動,而是“怕”爬,誠如孟老夫子所說:“是不為,非不能也。”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不想做啊。

每當你開口講話時,運用的肌肉竟達72塊之多;邁出一步時,你也必須動用13塊腿部肌肉。在所有運動中,當以劃船與爬梯為最甚,必須動員全身的肌肉來參加協作。所以這兩項運動,對人的益處也最大。但劃船則不可能天天有這個條件和機會,而爬梯則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尤其是今天,大樓林立,樓梯多於馬路。

爬樓,兩下肢固然是主角,但內髒尤其是心與肺也不能袖手旁觀,甚至還有腦子的平衡等等,而更重要的是意誌的配合。老實說,我有時爬到13、14樓時,也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想過接力於電梯,但憑著堅強的意誌,再鼓勇氣,最後16樓還是安然抵達。不過在這裏必須鄭重指出,如心髒不健康者,這種冒險甚至可以說是愚蠢的事,千萬不能幹。

爬樓對全身都有好處,但最受益者為兩條腿和兩隻腳。腳的結構,由26塊骨頭組成支架,19條肌肉控製著骨的運動,33個關節緩解著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和改變運動方向,50多條韌帶大大提高腳的堅固性和耐勞性,4萬多汗腺顯示出腳部強大的分泌排泄能力,50多萬根血管體現出腳部新陳代謝的強盛。所以全息生物學認為,腳是人體的一個縮影,全身各組織器官在腳部都有相應的投影點,腳能夠診治相應組織器官的疾病,說明了腳與人體複雜結構的一致性,顯示出腳與人整體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腳部功能結構的改變,會引起全身功能的改變。加強腳部的功能鍛煉,就可以改善整體的功能,提高人體素質。

中醫一句諺語:“病從頭上起,老自腳跟來。”的確,樹老先老根,人老了兩隻腳首先衰退,故而多站多走多爬樓,是最好的保健養生之法。

第六節 買書、藏書、讀書、教書、寫書,大腦越動越年輕

書,的確是世界上最好的有益珍品,從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之後的“知識就是力量”,到現在的“科教興國”,哪一句話不是把書捧為至高無上的法寶。所謂讀書、知識、科學,都是書的同義詞。人們的知識、科學、技術,無不來之於書。

我與書誠如佛家謂之自有其“夙緣”的,自呱呱落地時,就落在書堆裏,因為祖父是研究“版本學”的,所以藏書很多。我5~18歲在江南藏書家、南社四子(邵力子、柳亞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的姚石子家塾裏度過;18~22歲習醫,老師是書呆子鍾道生先生;22~38歲,當時處於一心想消滅中醫的國民黨時代,白天掛牌行醫之餘,為了以後生存而致誌於文學創作,為了吸收營養,不能不買書、藏書、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