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飲食,善於養生的人是倍加重視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飲食既能使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又能令人百病纏身、折損壽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必須依靠飲食才能生存。它是生命的保證,更是養生的重要環節,健康長壽首先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的一生遵循的飲食原則就是“蟻食”。
我所說的“蟻食”有兩個內涵,一是像螞蟻一樣的飲少食微;二像螞蟻一樣什麼都能吃,甚至堅硬的金子也照樣啃它一口。如果用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一是少,二是雜。說到飲食的重要性,中醫裏麵把它上升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那就是把飲食作為“後天之本”。我們從生出來以後,每天都在不停地進食,這是我們獲取能量的一個重要渠道。食物中有我們生命的必需物質,有我們抵抗疾病的合理成分,還有能使我們感到愉快的營養物質等等。
吃得少,其實也是有根據的,古人一直在那裏提倡:“食不宜多、肴不求精。”中醫有一句話,叫做“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說,如果你吃飯的時候暴飲暴食,一下吃了很多,那麼你的腸胃就會受到傷害,這是從反麵來說明要保持蟻食的重要性。所以,當我們吃東西時,切記“蟻食”兩字。
第五節 權衡食量,不餓即可,保護脾胃
三國時期一個官員叫應璩,他曾經寫過一首很有名的養生詩歌,記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天應璩坐車子出門辦事,路上遇到三個老翁,這三個老翁都是年過百歲,但都還能在田裏耕作,為莊稼鋤草。於是他就停了車,詢問老翁的養生之道。
第一個老翁對他說,我能長壽是因為我的老伴相貌很醜陋(言下之意是他平時節製房事);第二個老翁說,我能長壽是我吃飯時根據自己的食量來節製飲食;第三個老翁說,我長壽的原因是我晚上睡覺的時候把頭露在外麵,不用被子覆蓋。
這裏其他兩位老翁的養生經驗我們先不談,第二個老翁的經驗很有意思,他強調飲食必須“量腹節所受”,為什麼要量腹?量腹不是拿尺子量你的肚子,而是強調因各人食量大小不同,要根據各人的食量來權衡,節就是節製你所能承受的食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任真,根據自己情況飲食,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我們現在都知道,食物入胃後的消化,必須依靠胃本身的蠕動和分泌胃液。適量的進食,則恰好能使自己的胃腸道有適量的胃液和蠕動工作能力;如果吃得過飽過多則胃液不夠,動力不足,即難以完成消化的工作。消化有問題,吸收當然受到影響。在消化與吸收兩個功能不好以後,人的營養即無足夠的來源,怎能談保健。平時少吃一些,則胃液有剩餘,蠕動有儲力,非但脾胃沒有疲勞困乏,而且營養成分也更能吸收與利用。
因此清朝的一個文學家李笠翁,他就勸人飲食要“饑飽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以醫家立場來說,就是“乳貴有時(指嬰兒),食貴有節(指成人)”。
事實上照此實行,也非難事,但常人常常難以做到,不是吃多了就是吃少了。吃多了,是我們很多人貪吃,吃少了,是現在許多人為了減肥,胡亂節食,或是沒有營養學知識,吃得不均衡。
現在再談蟻食第二方麵——不求精,不挑食。這是涉及食物質量要求和偏嗜的問題。我們知道,世界上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群他們的食物結構各有不同。人類需要許多賴之以生存與生長的營養物質,這種物質就來自於五花八門各種不同的食物中。據現代營養學的觀點看,一個人每天要吃幾十種食物才能保持健康,我們吃飯最好不挑食,喜歡吃的或不喜歡吃的都嚐一點,保持營養攝入均衡。尤其是小孩子,還在生長發育階段,不要愛吃的食物就一味貪吃,不愛吃的一點都不碰,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第六節 好營養,好吸收——《黃帝內經》的食療觀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的中醫就有很科學的論述,《黃帝內經》中就提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中醫是以五行學說作為依據的,“五”就能包括所有的東西。這裏的五穀就是指所有的糧食,按照現代科學來解釋就是碳水化合物,包括大米、麥子、小米、高粱、玉米等等,同樣,五果也就是指天下所有的水果,蘋果、梨子、杏子、李子等等,五畜也就是指所有的動物性食物,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等,五菜也可以理解為各類蔬菜。
中醫很早就意識到我們人類飲食必須符合人體的需要,要有主有次,這個主就是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這是基礎,也就是五穀為養。而次呢,就是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個古老的食物養生觀點,竟然和現代營養學觀點不謀而合,那就是飲食金字塔。在飲食金字塔中,糧食(五穀)是基礎,吃得最多,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纖維素、微量元素等分別包含在五畜、五果、五菜之中了,適可而止。
相反那些專挑美味、對食物偏嗜的人,是不可能均勻地吸收到各種各樣有益物質的,所以挑食相當有害。我們中醫裏麵有一句話:“高粱之變,足生大疔。”這是什麼意思呢?高粱是指肥膩的食物,你吃了太多肥膩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你體內消化不掉,就會變成痰火,時間久了就會發熱,就容易生疔瘡之類化膿的疾病。
現在更有人認為食物是越貴的越好,追求山珍海味,追求稀奇古怪,其實都是愚蠢的。要知道越精製的食品,正因為它去粗去得過多而營養成分也隨之浪費得越多,且看白米就是這樣。長期隻吃精白米,會得一種維生素缺乏疾病。而且,現在科學也證明,很多現代“文明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中風、冠心病,甚至癌症,都是不健康的飲食造成的。
所以蟻食的好處,一是“食不過飽”,不損傷脾胃,不腦滿腸肥,二是可以吸收到的營養物質品種多、營養均衡,再加以消化力健旺,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可做到“取之盡錙銖”(借用《阿房宮賦》原文),就是把飲食的營養成分和精華都吸收了。這樣的功效,正是古今養生家夢寐以求的。
第七節 與世無爭,謙和忍讓——龜欲令人長壽
我國古代的文化認為烏龜屬於鱗介類,因其壽命特長而被奉為祥瑞的象征,作為“四靈獸”( 麟、鳳、龜、龍)之一,什麼“玉靈夫子”、“涵洞先生”等許多讚美的桂冠也一頂一頂地向烏龜頭上套來。不過它的慢吞吞而與世無爭的樣子,的確難以找到第二個,憑這一點人們就為之傾倒、羨慕,甚至景仰到無可再高的地位。因此中國養生家把它作為吉祥物,並且提倡在生活上模仿烏龜。
烏龜從來也沒有和別人爭吵過。自古至今隻有鬥雞、鬥牛、鬥蟋蟀、龍虎鬥、鷸蚌爭,而獨獨沒有過鬥烏龜。即使有人捉弄它、欺淩它,它也隻是藏頭藏腳縮尾巴地讓你做一個沒有對手的英雄,決不還擊,它成功地運用“一靜可以製百動,一忍可以支百勇”的戰術。故而宋代景佑進士龔鼎臣分析烏龜這樣做是“物有善藏者,是保其生也”。 當然,我們這裏隻是討論純粹的養生道理,人畢竟是人,在大是大非麵前,我們決不能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