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8 第八章 童心、龜欲、蟻食、猴行——八字真經抗衰老(3 / 3)

這裏我所提倡的龜欲,其實就是無欲。大概可以歸納為兩條:一是烏龜與世無爭的胸襟,二是一無所求的澹泊心境。正因為具備了這兩點,所以在它身上連一個“欲”字的影子都找不到。

也有人稱讚烏龜的忍耐功夫真好,因為它打不還口,罵不還手。其實曆史上也有許多能忍的人。比如曆史上有個名叫韓信的人,據說他的忍術很厲害,他年輕的時候就能忍受胯下之辱。《舊唐書?劉君良傳》還記載了一個人“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但書百餘忍字”。據說,這個叫張公的人非常能忍受,他很長壽,據說都是由於生活中謙和忍讓有關,這是有名的“張公百忍”。

可是我們為什麼要忍?還是因為肚子裏有不稱心的事,於是隻能用忍來克服它。反觀烏龜,它肚子裏空空如也,沒有絲毫不稱心的事,根本不需要一個“忍”字。

我們人生活在現實社會當中,各種矛盾和不順心的事情層出不窮,或是家庭的,或是單位裏的,或是和鄰居之間的,或是自己身體上的,總之會有很多。究其原因可以說各種各樣。如何對待矛盾和不順心的事情?如何化解心頭的怨氣、怒氣呢?說到怒氣,這是我們平日裏最常見的不良情緒了,君不見有人為了爭搶公交車的座位大打出手,有人為了自行車互相碰擦而怒發衝冠,也有的人為了調一級工資和同事互相謾罵指責。我在以前就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到對怒氣的化解方法,我認為“怒不可遏”的時候,如果一味使用“忍”的方法是不好的,這樣子比大發脾氣、罵人、打架還更損害身體。

其實對人最厲害的殺手,也就是“欲”。古今中外所有的貪贓枉法、殺人越貨,甚至戰爭,哪一個不是在“欲”字中孕育出來的。劉備因為關羽被殺,一怒之下伐吳,結果以失敗告終;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靠清軍。我們普通人一怒之下有的心髒病發作,有的人大腦出血。還有的人成天生悶氣,心情鬱悶,結果有的乳房長了腫瘤,有的胃部出現惡變。在五官科,有的病人一怒之下出現耳聾。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此看來,我們普通人養生還真是不容易,過去說,氣大傷身,當然如果沒氣也會傷身。所以,我提倡學習烏龜,減少我們的不適當的欲望,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主動地在思想上提高自己,平日裏時時刻刻記著寬以待人,虛懷若穀,要多關心別人。一個成功的養生者,一定要會控製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胸懷變得開闊,把自己的能量放到合適的地方去。這樣,我們就真正做到“龜欲”了。

第八節 強化體能實筋骨,保持活力學猴行

猴,是動物中最喜活動而無片刻安寧的家夥,終日裏蹦跳奔躍,攀高樹,登峻嶺,走懸崖,探險穀,如履平地。它從早到晚地活躍著,多動少靜。舞台上的孫悟空就是濃縮和誇張它的全部形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有強而有勁的臂力、腿力及全身性的體力;反過來說,這種強有力的臂力、腿力及全身性的體力,正是它在超強度的活動中獲得的。

我們人的機體和猴子最近最相似,現代進化論認為,人是從猿猴進化過來的。所以從養生的角度看,若人也能做到這樣,當然可以身心兩健、行動靈敏而永葆青春。所以漢代的名醫華佗把五禽之戲中的“猿功”,放在第一位。所謂“猿功”,就是模仿猴子的諸般動作,進行鍛煉與保健的。

我自己平時就很喜歡猴子,生活中,常常模仿年輕人的動作跳遠攀高,因此70厘米左右的階梯仍能跳上跳下不讓年輕人。我平時天天都在猴行中度過。猴行的重點就是運動,而且還要像猴子一樣開心活潑。

中國古代對於運動養生的道理認識得十分清楚,五禽戲的創造者華佗說過:“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動搖是什麼呢,說簡單一些就是運動,就是勞作。過去的人生活不如現在,沒有汽車,沒有電器,沒有空調,出門辦事需要走路,商賈旅行,也多是靠徒步。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發現,人在運動之後,就會感到饑餓,也就是“穀氣得消”,你吃下去的東西都消化掉了。同時,身體溫暖,麵色紅潤,精力充沛。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經常勞動和運動的人,精神強健,思維敏捷,抵抗力強,對許多疾病都有免疫力。

我從40歲起,在此後60多年中,一直在堅持著運動養生,鍛煉身體。清代漢軍正黃旗人徐榮在《清詩鋒?勸民》中謂:“不見閑人精力長,似見勞人筋骨實。”所謂閑人,指過去那些不事勞動者,那些八旗子弟,他們因為有田產,有資本,成天在坐、吃、困、拉、玩五個字中度日;勞人是指像猴子一樣的蹦蹦跳跳生產工作的人。為什麼像猴子一樣的人能身強、腦敏、少病、長壽?清代梁章钜在《履園叢話?水利》中回答,是“善養生者,必使百節不滯而後肢體豐腴,元氣自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善於養生的人,一定要使全身關節活動,這樣全身的肌肉自然就會豐滿結實,元氣也就充足。

這種運動養生的觀點由來已久,在中國和外國都被證實能夠有效地緩解衰老,抵抗疾病。我把這種跳蹦多動稱為“猴行”,即猴的行動。但要一個老人做到這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 健康的心髒,充沛的體力;二、 強有力的平衡功能(老人所以經常跌跤,就是掌握平衡的功能衰退);三、 具有無憂無慮而歡樂天真的童心。

很多老年人都擔心,我已年紀一大把了,還沒老沒小的,一是不穩當,二是沒有能力。其實你不必過多地考慮“我已力不能及”,因為你也能在猴行中獲得較多的好處,甚至心髒也能改善,平衡一定也可在不斷猴行中伴隨而回。童心嘛,你能好好關注到“養心”,當然也能使失去了多年的童心,再度回到你的懷抱裏。

養心根本不需要體力,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猴行則非有體力不可,可是它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從馬拉鬆賽跑到扶杖散步,從冬天冬泳到采用各種現代化器械,都在猴行之列。基本上絕大多數的老人都能做得到。

寫到猴行一節,不能不加以一個小小的聲明。即1993年5月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張澤寧、黃健民兩君編著的《名人與養生》一書中介紹“幹祖望,童心、蟻食、龜欲、猴行”一文,寫得十分詳實。唯最後幾句如“不過老人的運動量要恰當、適中,要適可而止,不宜超負荷運動,高齡老人不宜參加激烈的運動”,這和我的主張稍有分歧。我認為除有心血管病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者之外,高齡人也可參加各類運動,且看冬泳、長跑(馬拉鬆),七八十歲的參加者很多。因為人身上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雖然老年人不及年輕人的庫存豐富,但也常有潛力可挖。關鍵是不要自己捆住手腳,自己認為我老了,不行了,這就沒有符合猴行的要求。

如果在任何方麵,首先掛出一塊免戰牌“高齡人不能參加”,那就是在思想上在自己頭上套上一個“我是老人”的緊箍咒,把自己捆束起來。我就從來沒有考慮過“老人不宜”四個字,因為我從來沒有承認過我已老了。年輕人幹的事我也能幹,幹不過他們,也是理所當然,何羞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