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培養服從執行的精神(2 / 3)

小沃森在《父子同心締造IBM》一書中寫道:這所學校的每一樣東西都意在激發忠心、熱忱和崇高的理想。IBM認為,這是成功之道。前門刻有的座右銘“思考”二字,每一個字母有兩英尺高,一走進去,是花崗岩的樓梯間,意在讓學員踏著樓梯去上每天的課程時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心態。IBM就是這樣一家把自己的信念像教會一樣製度化的企業,《華爾街日報》曾經指出,IBM的文化極為深入,以至於有一位任職9年後離開的人說:“離開這家企業就像移民一樣。”

曾在可口可樂企業工作過的很多人,盡管離開這家企業已經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那種對可口可樂文化可怕的信仰:堅持認為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好的企業,堅持認為可口可樂的銷售技巧是最好的銷售技巧,堅持隻喝4度的可樂並認為那是最好的風味。隻有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培養出充滿著對企業無限忠誠並把執行工作任務當作使命的員工。

7.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有些事實是有目共睹的,凡是發展快且發展好的企業,都是執行力好的企業。蓋茨也坦言:“微軟在未來10年內,所麵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IBM總裁郭士納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和管理者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特征,即明確的業務核心、卓越的執行力及優秀的領導能力。

執行力到底重不重要?我們看到滿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獨秀;同是做PC,唯有戴爾獨占鼇頭;都是做超市,唯有沃爾瑪雄居零售業榜首。各家便利商店和咖啡店戰略大致雷同,但績效卻大不相同,道理何在?關鍵是在於執行力!全世界做網絡設備最大的思科企業,擁有壟斷技術,總裁竟然認為企業的成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執行力。由此可見,“執行力”有多重要。

當然許多企業的成功能歸功於戰略創新、新的經營模式,創造出和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但如果執行力不夠,一定會被模仿者追上,和競爭者的差距就在於執行力的高低。有一家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破產,後來被另一家財團收購。企業所有的人都在翹首盼望對方能帶來什麼先進的管理辦法。出乎意料的是,對方隻派了幾個人來。製度沒變,人沒變,機器設備沒變。就一個要求:把先前製定的製度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結果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了。他們的絕招是什麼?仍然是執行力。可見僅有戰略,並不能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隻有執行力才能使企業創造出實質的價值。失去執行力,就失去了企業長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核心競爭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是一個執行的團隊。企業的團隊水平主要體現團隊的競爭力,這個團隊的執行力分解到個人就是執行。什麼叫好的執行呢?簡而言之,“全心全意、立即行動”。不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可能有好的執行,團隊就不可能有好的執行力,就不是好的團隊。每一個員工的執行力,決定著企業的團隊是否是一個好的團隊,是否是一個實踐目標有效的團隊。做一件事有好的決策未必有好的結果,如果執行得不好,這個結果大有可能就是不好的。8.善於變通靈活執行

執行不能死守教條,要善於變通。辛辛那提大學喬治·古納教授在教授秘書學時,提出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天,某企業經理突然收到一封非常無禮的信,信是一位與企業生意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寫來的。經理怒氣衝衝地把秘書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向她口述了這樣一封回信:我沒有想到會收到你這樣的來信,盡管我們之間存在一些交易,但是按照慣例,我仍要將此事公布於眾。之後,經理命令秘書立即將信打印寄出。對於經理的命令,秘書現在有四種選擇:

(1)照辦法:“是,遵命。”說完,轉身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將信打印寄出。

(2)建議法:如果將信寄走,對企業和經理本人都非常不利。秘書想到自己是經理的助手,有責任提醒經理,為了企業的利益,哪怕是得罪了經理也值得。於是對經理這樣說:“經理,這封信不能發,消一消氣,把它撕了算了。”

(3)批評法:秘書不僅沒有照辦,反而前進一步,向經理提出忠告:“經理,請您冷靜一點,回一封這樣的信,後果會怎樣呢?在這件事情上,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嗎?”

(4)緩衝法:當天快下班時,秘書將打印出來的信遞給已經心平氣和的經理:“經理,可以把信寄走嗎?”

喬治·古納教授選擇了緩衝法。他認為,照辦法對於經理的命令忠實堅決地執行,作為秘書確實需要這種品質,但是僅僅“忠實堅決”照辦,仍然可能失職。建議法是從整個企業利益出發,對於秘書來說,這種富於自我犧牲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這種行為又超越了秘書應有的權限。批評法是秘書幹預經理的最後決定,也是一種越權行為。喬治認為,照辦法和建議法這兩種執行方式雖不足道,但畢竟還有商量的餘地,批評法是最不可取的,而采用緩衝法,在秘書的職責範圍內巧妙地對領導決策施加影響,既無越權之嫌,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是最好的辦法。

如果你不是秘書,你是否也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對你有用的東西?這就是:

(1)上司說什麼就做什麼,隻能聽命令行事的不是一個好部下。

(2)雖是幫助上司,但超越職權範圍,也是不可取的。

(3)對上司發揮影響而不越位,才是正確的。

在以上的案例中,建議法被喬治·古納教授排除了,因為有越權之嫌,不過在其他場合,下級給上級提建議或忠告,也是執行上司指令的重要途徑,也是正確之舉。但效果如何,取決於你的行事方式,取決於你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地點,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要在上司心平氣和、心情好的時候提出,在上麵的例子中,即使建議不越權,盛怒的經理恐怕也難以接受。

(2)要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利用正式場合;多利用非工作角色身份,少利用工作角色;盡量兩人私下交談,一般不要公開提意見。

(3)要以變通的方式提出,多從正麵去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不要從反麵去否定、批駁上司的觀點,甚至可以有意回避或做迂回變通。

羅賓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寫道:“人,有時會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反而會全力以赴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種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9.說做就做堅決執行

每一個行業的領導人物都認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根據可靠的材料,社會上仍有許多高級職位在等你。有一個主管曾說,資曆很好的人實在很多,但都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這就是執行能力。

每一個工作都要腳踏實地的人來執行。主管在聘用重要職位的人才時,都會先考慮下麵這些,然後才決定是否聘用。這些問題有:“他願不願意做?”‘他會不會堅持把事情做完?”“他能不能獨當一麵,自己設法解決困難?”“他是不是有始無終,光說不做的那一種人?”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設法了解那個人是不是“說做就做”。

再好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計劃,如果確實執行並且繼續發展,都比半途而廢的要好;因為前者會貫徹始終,後者則前功盡棄。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世界上的每一件東西,從人造衛星到摩天大樓以至嬰兒食品都是一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的結果。

當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平庸之輩)時,會發現他們分別屬於兩種類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動,我們叫他“積極主動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動,我們叫他“被動的人”。

仔細研究這兩種人的行為,可以找出一個普遍原理:積極主動的人都是不斷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為止。被動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會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後他證明這件事“不應該做”、“沒有能力去做”或“已經來不及了為止。

積極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之間的差別,從小地方就看得出來。積極主動的人(以下簡稱A先生)計劃好一個假期,就真的會去度假;而被動的人(以下簡稱P先生)也計劃好一個假期,卻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先生認為應定期參加社會活動,結果他真的做了;P先生也認為該多參加社會活動,但他會找出各種辦法來拖延。A先生認為應該寫一封信給一個人來恭賀他的成就,他真的寫好並立刻交寄;P先生卻找了一個理由來拖延,結果一直沒有寫。

他們之間的差異也會在大事上表現出來。A先生想要自己創業,結果他說做就做;P先生也想創業,但他總是在最後關頭發現“為什麼不該做”的“好”理由。A先生已經40歲了,他很想換一個新工作,結果他真的去做;P先生也一樣,但他一直猶豫不決,以至於什麼事也沒有做成。

他們的差異也會在各種行為上表現出來。A先生想做就做,因而獲得自信、安全感、獨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P先生想做不做,因而永遠度日如年。

主動的A先生會成就許多事情;被動的P先生很想做事但不會真的去做。

所以我們要學會拒絕借口,不斷去完善自己的執行能力。拒絕借口是執行力的表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執行。

一支部隊、一個團隊,或者是一名戰士或員工,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就必須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接受了任務就意味著作出了承諾,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諾是不應該找任何借口的。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想,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的態度。思想影響態度,態度影響行動,一個不找借口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員工。

無論什麼工作,都需要這種不找任何借口去執行的人。對我們而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不要用任何借口來為自己開脫或搪塞。

10.注重執行是工作的要訣

敬業即代表著完美的執行力,敬業的員工都能全心全意地實施管理階層的決策、任務等規定的事項,從不尋找借口或抱怨什麼,具有極強的任務意識和執行力。

執行力,就是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作為一個組織或者一名員工,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就必須具有強有力的執行力。

而執行力是左右企業成敗的重要力量。領導者和員工的執行力差,將會直接導致在貫徹企業經營理念、實現經營目標上大打折扣,影響企業的利益。而沒有執行力,也就沒有競爭力。

敬業的員工都具有優秀的執行力——全心全意立即行動,從不陽奉陰違,或者拖拖拉拉。

在各級組織中,總有一些成員對工作拖拖拉拉,習慣了馬馬虎虎,習慣了得過且過,不能將好的思想落實到具體執行的時間表上,導致好的思路和策略形成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