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培養學習鑽研的精神
1.學習的必要性是什麼
要想做好本職工作,使自己變成一個敬業的員工,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書本上的要學,實踐中的更要學,隻有常備一種上進心,工作才能上層樓,事業才能有發展。無論是分配你完成一個應急任務,還是反複要求你在短時間內成為某個新項目的行家,善於學習能使你在變動無常的環境中應付自如。
曾在某大型企業擔任業務經理的趙生,3年來一直忙於日常事務,在迎來送往、觥籌交錯中翻過了日曆。而他的下屬自學拿到了大學本科文憑,學曆比他高,能力比他強,經驗也在數年的商戰中獲得了積累,羽翼日漸豐滿,銷售業績驚人,在公司最近的外貿洽談會上,其嫻熟的業務知識和流利的外語口語,令外商大為讚歎,也贏得總裁青睞,委以經理重任,而趙生慘遭淘汰,留給他的是歲月蹉跎和風光不再的嗟歎。
彭先生屬於那種始終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很早他就打算進入電子領域,他先是考取了經濟學碩士,然後再去一家小公司充電,如願以償進了摩托羅拉後,他發現大企業裏的領導善於一隻眼忙工作,一隻眼看世界。他開始關注世界形勢和宏觀經濟局麵,對於領導分配的任務他總是及時完成,他的好學得到了領導的賞識,也得到升職的嘉獎。
所以說,沒有文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變自己,不學習,不會學習,不懂得學習。後天的學習對信息社會今天的人才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商也好,當官也好,重要的是學習。毛澤東同誌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從偉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學習是人的一生都要不停完成的任務,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能使人的頭腦靈活,提高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知識能夠使我們站得高,看的遠。有的人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學習、創造、改變、實踐,在人生的追求過程中得到快樂,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取決於你對周圍資源、物質、人力、財力的調動能力有多少,取決於你的能力的大小。
今天不穩定的生活更是一種磨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對於新的工作崗位不適應,失敗了多次,那都沒關係。生活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人起碼要在感情上失戀一次,在事業上失敗一次,在選擇上失誤一次,才能長大。
無往不勝,終身學習努力,對於成功是大有好處的。不能搬一輩子磚頭,就要不停地拚搏,管住自己方能管住別人,沒有什麼不能割舍不下的,製服自己才能製服天下,不要說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敬業的員工在工作實踐中不滿於停留在現在的成績上,而是勇於衝破各種陳規陋習的束縛,改革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舊觀念,敢於開創前人不曾想過的業績,不斷更新、豐富、完善原有的技術和本領。
操著一口廣東語,從香港到台灣,富達投資總經理李錦榮的升遷路,就是從勇於創新、敢於探索開始。原本隻是香港文華飯店行李員的他,卻在不到40歲的年齡,一路直升至外商證券總經理。得到今天的成就,他憑借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就是勇於創新,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態度。
李錦榮回想,十幾年前剛踏入香港富達投資時,其實從來沒有計劃過要當主管,倒是剛留學回來,有滿腹的創意想發揮。當時他任職於電話行銷中心,除了平日客戶聯絡之外,盡管自己沒有信息整合的經驗,卻初生之犢不畏虎,主動建議改善電話語音係統流程,並獲得上級授權。為了完成這項工作,他不惜利用下班時間,反複與MIS部門、外包係統廠商溝通需求,重新規劃流程,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這樣不斷學習和創新的態度,像是個引擎,推動他去改善一些習以為常的製度,同時也提高他的專業,不知不覺中,為他的升遷鋪下一條康莊大道。
2.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習型員工
學習型組織的先驅哈瑞森·歐文斯曾這樣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組織的主要目標一直以生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賺取利潤,但現在,組織更緊迫、更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成為高效的學習型組織。這並不是說產品、利潤就不再重要,而是在未來社會,如果沒有持續的學習,組織將不可能賺到任何利潤。組織的主要工作是學習,其他工作都靠後排。”
“組織的主要工作是學習”,就是要把工作過程看作是學習過程,通過工作過程中的“反思”進行學習。“反思”就是在發現問題時,主動找出自己的責任,認真總結教訓,而不是互相埋怨、推諉。
智慧並不與我們經曆的事情多少成正比,而是與我們的反思程度和領悟程度成正比。反思是最重要的學習,是學習的基礎。我們做每一項工作首先要有工作計劃,傳統組織計劃後馬上行動,而學習型組織強調計劃進程中進行計劃反思,通過計劃反思修正計劃中不妥的地方,執行當中還要有執行反思。接下來是進行文字化,就是把反思後得到的東西寫成文字,目的是共享,共享以後的決策是最高水平、更高層次的決策,這就是工作學習的過程。
學習與工作不可分割開,應邊學習邊準備、邊學習邊計劃、邊學習邊推行。優秀員工的學習更是這樣。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知識,優秀員工的學習不再像學生時代為了知識的儲備,而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學習是和工作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學習的知識是和工作密切相關的,它是學習行為全過程和學習與工作相聯係過程中的全麵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體現的是獨立自主、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優秀員工善於從工作中洞察和發現新知識、新技能,了解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的新動態,並且能根據工作的實際需要,學習、掌握和吸收新知識、新技能。優秀員工區別於普通員工之處在於他具有很強的學以致用的能力,他們可以將所學知識,正確運用到工作實踐,發揮最大的學習實效,取得顯著的工作業績。
優秀員工與企業具有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認為企業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不再將工作僅視為賺取收入的工具,而是將工作看成是人生有意義的事,視工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途徑,將事業的成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滿足。所以優秀員工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主動性與獨立性,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們期望工作能獲得發展,所以他們在工作中學習。
我們常講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善意的),我們經常寫的日(周、月、季度、年或項目)工作總結或事後分析報告,都是對工作的反思,都是一種學習。
一些組織出現了問題,這個部門推那個部門,那個部門推這個部門;兩人產生了矛盾,你怨我,我怨你,這顯然無助於學習力的提升。出了問題,要各自反思,這個部門要反思自己哪裏沒有做好;那個部門要反思哪裏支持不夠;另一個部門也反思自己哪裏配合不力,怎麼調整自己?
在“學習中工作”又表達什麼概念呢?在學習中工作就是要把學習和工作一樣對待、要求,把學習視為一項必要的工作。
正如通用電氣的傳奇CEO傑克·韋爾奇在一次年度報告中說的,“一個組織能不斷地快速把學習轉換成行動的做法,是它最終的競爭優勢。”因此說,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唯有學習可以對種種變化做出最及時、最全麵的反應,學習的速度至關重要!
當代管理大師——美國的彼得·聖吉先生在他的扛鼎之作《第五項修煉》扉頁上的那句擲地有聲之言令人難以忘懷,“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的更快、更好,才能在劇烈變化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
過去(工業時代)的許多組織存在兩種分離,從組織角度看,是工作與學習分離;從個人角度看,是工作與知識分離。工作與學習分離導致組織績效不能因學習帶來改善;工作與知識分離則妨礙了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新的學習理念告訴我們,學習與工作是融為一體的。我國江淮汽車集團通過學習,將廣大員工的價值觀、品格、知識結構等方麵的素質引導與組織發展相適應,與市場變化相適應,取得了很大成效。
傳統教育的“塑造理論”,最大的弊端在於忽視,甚至是抑製和扼殺人的創新精神、漠視人的主體性。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因為創新的基礎是學習和繼承前人的成果,踏著曆史巨人的肩膀,而登上創新的階梯則靠思維和實踐。靠死記硬背而成為“知識庫”型的人才,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當然,缺乏基礎知識,沉迷於“異想天開”,也出不了創新成果。隻有既善於通過學習繼承前人財富,又善於通過學習培養創新能力,才能真正成為創新人才。一句話,隻有創新性的學習,才能有望學習後的創新。
知識的積累通過學習,環境的適應依賴學習,創新的起點在於學習,應變的能力來自學習,組織不再是一個終身雇傭的組織,而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組織,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善於尋找、轉換及創造知識,同時根據新的知識與領悟調整行為,實現永續經營。
3.學習型員工的特點是什麼
學習型員工注重學習,而學曆型員工看重的是學曆。學曆本身代表著一個人在某一階段參加學習後具備了一定的知識。但學習卻是一個終身行為,員工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學曆,但如果就此停滯不前、固步自封,不再接受新知識、新技術,仍然有可能被淘汰。一個企業同樣如此,隻有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自己,才有可能適應市場經濟,否則就有可能被無情的市場淘汰出局。
作為一名學習型員工,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並能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
(2)要善於學習。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麵,善於結合工作實際,抓重點、得要領。從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出發,帶著針對性和問題去學習,通過學習運用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才可能有實效。不能盲目地學,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學的東西又太多。
(3)要有實幹精神。學習型員工不僅要有理論知識,更要在實際業務上精通,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行動果斷,自覺發揮好模範帶頭人的作用,通過一個人帶動一片,影響周圍的人都來學技術、學操作。
4.怎樣不斷地進行學習提高
學無止境!
這不僅對學生如此,對每個員工亦然。學習不是一天兩天,或者一個階段的事情,而是應該貫穿於整個工作過程中,貫穿整個生命的事情!
剛進企業的員工就好比是野生的花草剛進了花圃,求知學習好比是修剪移栽,修剪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過程,花草如果長時間不修剪,就會變得雜枝橫陳,一個榜樣員工如果長時間不學習,大腦就會遲鈍,原有的知識就會落伍,原本作為榜樣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微軟在錄用員工的時候往往注重的是員工的其他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紙文憑,新員工剛入公司,首先被告知的就是:在微軟,文憑唯一能代表的就是你前三個月的基本工資。
學習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能更好地與職場飛速發展的趨勢相適應。但是,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斷地折舊。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腳步遲緩的、不願繼續汲取知識的人瞬間就會被甩到後麵。
對於知識的不斷發展、更新,除非你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否則就不能跟上職場的發展需要。
企業中的員工,即使是起到表率作用的榜樣員工,也必須積極主動地尋求新的知識。麵對信息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在自己頭上隨時都接通天線,廣泛接收來自各個領域的信息和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拓寬你的視野,而且會培養你良好的市場反饋能力。
說到底,學習能力就是一種工作能力。一個不善於學習的人,一個不知道自己該學習什麼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也很糟糕。
在現在的職場上,不管你從事的是那種行業,沒有知識總是愚蠢和可怕的,不繼續加強知識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為這將意味著你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意味著你很難對周圍不斷發展的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著你將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漸被更多掌握新知識和擁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
一家汽車修理廠的職工都是從鄉村裏來的一些小夥子,平常大家工作之餘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們當中來了一個“傻子”,他並不是真的傻子,而是一個新來的員工,他除了正常地完成工作以外,還總是泡在幾輛教練車裏,東拆拆西動動,而大家出去玩樂的時候他卻無動於衷。
“幹什麼啊?兄弟,難道你想自己開個公司造這玩意?”一個夥計勸他說。
“傻子”隻是笑笑,並不說什麼,沒兩個月“傻子”已經完全學習完了關於汽車維修的所有知識,被提升為經理,薪水是那些“聰明”的小夥子的幾倍。
“傻子”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學習汽車製造的其他知識,並自學外語,每個月還自費去總部參加培訓。
又過了半年,“傻子”成為了總公司家用汽車生產設計部門的主管,兩年以後“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並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什麼讓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從一個小夥計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是不間斷的學習!
學曆隻代表過去,隻有學習可以代表將來,一個優秀的榜樣型的員工,必定應該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員工。
知識的淵博有助於我們提高競爭力,但是求知卻沒有一條坦途可走。因此,必須日積月累,勤奮求索。
5.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
用錘子敲一塊木板毫無效果,可是如果換上一個釘子,用同樣的力量,就可以把釘子深深地釘入結實的木板中去。
一個人一生不了解的知識浩如煙海,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過於貪多隻會嚼不爛,本來想事事精通,最後卻事事稀鬆。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有所選擇,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麵,從而達到精通的地步。
一個人之所以出色,不是他懂得多,而是他掌握了最有用的東西!
現在的企業內部競爭激烈,尤其是在世界500強這類的優秀企業當中,每個人都是優秀的人才,人人都在努力學習,想要在如此高素質,高競爭力的人群當中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難度可想而知!
即使有超出常人的天賦和努力,想要在如此眾多的優秀人物麵前全麵超越別人,也是不可能的。
那麼怎樣才能突出自己呢?那就是針對自己的強項進一步學習,在這一方麵做到最好。
現代企業最需要的是專業人才,隻要你在某一方麵特別出色,就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史蒂夫是微軟公司舉足輕重的人物,但他在電腦方麵並不是特別精通。可是比爾·蓋茨卻為他付出了一年數百萬的薪金,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曾經有記者問過比爾·蓋茨:“史蒂夫先生不懂電腦,他為何能成為一個軟件巨人?”
比爾·蓋茨答道:“史蒂夫確實不懂電腦,但他的外交語言和風度無與倫比。”外交就是史蒂夫的看家本領,微軟的很多商務談判都離不開他,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談判專家之一,為微軟的軟件銷售、法律談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點是那些精通編程的工程師們望塵莫及的。
必須有專長這一點在員工來企業之前參加麵試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麵試官對那些自稱無所不能的人是不屑一顧的,因為這些人往往什麼都懂一點點,卻哪一樣都拿不出手,而那些坦然承認自己不足,卻能強調自己有某一方麵專長或者優勢的人反而會獲得青睞。
美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效率和功利的國家,你要對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益,美國才會接納你。在美國拿綠卡,隻有兩種人可以:一種是來美國投資或消費的人;還有一種人,就是有技術專長的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美國移民局,一位中年婦女,也在申請綠卡,從她被曬成古銅色的皮膚看,可以斷定是一位戶外工作者。她來自中國北方農村,因為女兒在美國,才申請來美。她隻讀完小學,漢語都表達不好。
可就是這樣一位英語隻會說“你好”、“再見”的中國農村婦女,也在申請綠卡。她申報的理由是有“技術專長”。移民官看了她的申請表,問她:“你會什麼?”她回答說:“我會剪紙畫。”說著,她從包裏拿出一把剪刀,輕巧地在一張彩色亮紙上飛舞,不到3分鍾,就剪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各種動物圖案。
美國移民官瞪大眼睛,像看變戲法似的看著這些美麗的剪紙畫,豎起手指,連聲讚歎。這時,她從包裏拿出一張報紙,說:“這是中國《農民日報》刊登的我的剪紙畫。”
美國移民官員一邊看,一邊連連點頭,說:“OK。”
她就這麼OK了。旁邊和她一起申請而被拒絕的人又羨慕又嫉妒。
這就是今天的世界。你可以不會管理,可以不懂金融,也可以不會電腦,甚至,你可以不會英語。但是,你不能什麼都不會!你必須得會一樣,你就會OK了;假如你還能竭盡全力把它做到極限,這樣你就永遠OK了!
如果你是一把刀,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像劍那樣兩刃鋒利而把厚重的刀背也磨成刃,你隻要用盡全力學習,磨好屬於你自己的一麵刃就可以了,使之達到最鋒利,同樣能使你無堅不摧。
兩軍作戰,全麵進攻,勞而無功的時候,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一點,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企業中也是如此,碰到新的課題,開拓新的市場或者整個企業麵臨困境的時候,往往集中優勢學習最難的一部分知識,解決最關鍵的部分,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想有針對性地學習,突出自己的閃光點,以下幾個方麵是需要注意的:
(1)切不可隨大流,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那樣隻能讓你的時間和才華浪費在無效率的學習和工作中。
(2)找出自己最擅長的東西,針對性地學習。首先要看清自己,要發揮自己原來的專長,把自己的專長做到更好,而不是拿自己的弱勢去和別人的強勢比拚。
(3)了解企業最需要的是什麼類型的人才,學習一些對企業發展無用的知識,隻是在做無用功,隻有把自己的特長和企業的需要結合起來,才會找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的閃光點。
作為企業裏的榜樣員工,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如果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通過針對性的學習來強化自己的優點,在某一方麵做到獨一無二,無可替代,那麼就更加前途無量了。
6.進行創造性學習的方法
打破常規
每個人都知道鋼鐵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推測鋼鐵在水中必然下沉就是順理成章的,甚至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用實驗來驗證這一點。然而,如果這個常識占據我們的頭腦,並阻礙我們的思維的話,恐怕到今天我們也隻能劃幾隻木船來做些短程的航行。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們來說,在沒有什麼利害相關的事情相通時,很容易陷入一種惰性思維模式之中。常識和前人的經驗是這種情性思維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維持的原因。我們常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躲在前人的綠蔭底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今天,這種學習方式顯然要被淘汰。
創造性的學習,就是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拘泥於前人的經驗和常識,必須開辟新的道路、尋找新的突破點,必須打破常規、拋棄曾奉為金科玉律的一切,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正如歇洛克·福爾摩斯的名言所說:“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不管多麼荒誕,剩下的就是可能的。”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的途徑不止一種。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經曆了 10000次失敗,但對此他隻是淡淡地說:“我發現了一萬種不能做成電燈的方法”。
創造性需要的正是這種態度。這條路不行,沒有關係,換條路試試,總有一條路行得通。古時人們認為人類絕無可能飛起來,因為我們沒有像鳥一樣的翅膀。但為什麼一定要有翅膀才能飛呢?換個角度考慮,飛機終於實現了人類想飛的夢想。
不過,我們需要記住的是,換角度思考和開辟新道路去解決問題絕不是不需付出代價的。愛迪生發明電燈就試驗了上萬次,布魯諾因為提倡日心說被火燒死,有更多的人終其一生也許都沒有找到最終的答案從而抱憾終生。為什麼創造性學習如此艱難?道理很簡單,在平時的學習中你隻是在做隻有一個或有限個答案的選擇題,而且答案常常都是現成的,你隻需要良好的或足夠的耐心就可以完成。創造性學習則要求你要在無限的可能中找出一個答案來。而且,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可能對會傳統知識體係及其權威們提出挑戰,而這種挑戰好像是一個3歲的兒童對付數千頭噴火的恐龍一樣。
舍繁就簡
4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他並沒有觀察到地球是在繞著太陽轉的。他隻是覺得地心說太複雜了:有80個圓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圍繞來繞去,既不和諧,更不美觀。哥白尼堅信大自然絕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因此他將那些複雜的圓球統統簡化掉,並創造出一個假想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轉著,並繞著太陽轉。這樣,那些看似複雜的繞著地球的圓球驟然變得明朗起來。它們的軌跡也變得分外清晰。哥白尼這一簡化,居然簡化出了近代科學的開端。
哥白尼的這一簡化無疑具有空前絕後的意義,因為這一簡化揭示了宇宙間唯一可以長存的一條規律,隻有最優才能存在。
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所獲得的信息量大得驚人。這為我們進行創造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積累,但往往也容易使我們陷入無窮無盡的故紙堆裏走不出來。如果不想被複雜化的狂濤所淹沒,那麼簡化就是第一步。事實上,最複雜的事情往往是由最簡單成分所構成的。現代分析學的理論表明,任何看似複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幾個非常簡單的幾何圖形經過若幹次的疊加而成的。
“最簡單的,也就是最有效的”,這一大自然的法則在蜜蜂采蜜時也得以巧妙的運用。蜜蜂采蜜時所采取的行動路線,如果用幾何圖來表示是最普通的放射狀圓。然而在這簡單的路線上,蜜蜂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可能的采集點,同時又走了最短路線。相對論作為一種複雜的近現代物理學理論,很多人可能都認為其推斷過程必定經過了天書式的演算和實驗。事實上,愛因斯坦僅靠單純的演繹法建立了它,而其表現形式更是人所共知得簡單: E=mc2,難道還有比這更富於說服力的嗎?
因此,當你在處理一件複雜的事情時,首先是不要被其龐雜煩瑣的外在表象所嚇倒,更不要停滯在複雜外表的圈套中,而應大膽地去簡化。在大膽的簡化之後,也許一個嶄新的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
自由的聯想和幻想
在傳統的學院式知識傳播體係中,自由的聯想和幻想很容易與“無稽”、“不務正業”等貶義甚濃的字詞聯係起來。然而,這正是學院式的知識傳播體係不能適應新時代之處,學院式的教育隻是在培養一代又一代傳播知識的工具,而不是可以改變世界的真正人才。在電腦未曾誕生,知識積累尚不甚豐富之際,這些傳播知識的“工具”也是必須的。但在一個一張手掌大小的CD-ROM上就可以存放人類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識的時代裏,將會顯得太滑稽可笑了。為什麼要做“自由”的聯想和幻想呢?這是因為在無限製的情形下,人腦的活力將得到最大的加強,也最容易閃現出新的火花。正如我們在謀求簡化時所說的,大自然絕不做多餘的事。因此,事物之間各種看似相當複雜的相互關係,其本質的聯係其實非常簡單。聯想和幻想的目的就是去找到這種簡單的聯係。但普通的聯想和幻想很容易被慣常的思維定勢所禁錮,而無限的聯想和幻想卻使得我們能在更大的空間裏去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