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女職工的病態心理預防(1 / 3)

第七章女職工的病態心理預防

1.如何預防自我封閉的心理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

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為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自我封閉心理具有如下特點:

(1)普遍性。即不同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比如,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在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等。

(2)非溝通性。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

(3)逃避性。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4)有孤獨感。

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閉心理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與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挫折有關,因為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當人們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時,便形成了自閉症。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或沒有時間管教,兒童缺乏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青少年時期,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指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青年人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願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對中年人來講,不能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對老年人來講,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他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

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

(1)不願結婚。其中大男不成家,多是不願意承擔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齡女人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佳偶。他們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也因此自我封閉。

(2)社會恐懼。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的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欺辱,他們內心比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

(3)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曾經犯過一些“小錯誤”,自責自貶,就看不起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4)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的好壞,總是希望自己長相出眾卻又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便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

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適

(1)樂於接受自己。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

(2)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3)精神轉移法。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

(4)係統脫敏法。自我封閉者要敢於正視現實,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了解外人,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難度動作。

2.正確認識吝嗇的心理

吝嗇,俗稱小氣,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行為。

吝嗇心理的特點

(1)自私性。吝嗇的人都很計較個人的得失,總怕自己吃虧,貪小便宜,守財小氣,又很貪心。

(2)冷漠性。這種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產,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更是顯得冷漠無情,沒有一點憐憫之情。

(3)封閉性。這種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們多數有自閉傾向。

吝嗇心理的成因

(1)從外界因素來看:

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是不均衡的;

社會存在欺詐行為;

社會價值觀念的導向,社會價值觀念就是社會風氣;

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民居的鄰裏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有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滋生了人的吝嗇、冷漠之心。

(2)從主觀方麵看:

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這種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這種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

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這種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吝嗇行為的表現

(1)不願借錢借物給人;

(2)不贍養老人;

(3)遺棄女嬰;

(4)重衣食不重教化;

(5)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吝嗇行為的危害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很大的危害性。

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

吝嗇的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

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

吝嗇心理的自我調整

(1)領悟法。從思想上、領悟吝嗇的錯誤。應記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

(2)皈依宗教法。幾乎所有宗教提倡揚善除惡。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3.貪婪心理的消除方法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思指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

貪婪心理有以下特點:無滿足性、公開性、僥幸性、意誌薄弱性。

貪婪心理的成因

(1)客觀原因。一是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思想,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二是社會輿論的誤導。改革開放初期,輿論媒介詳盡地報道“萬元戶”的收入與成果,卻沒有報道萬元戶是如何通過艱辛的勞動致富,以致激發了社會各階層人員致富攀比心理;三是社會控製不嚴。目前在一些地區最先致富的人,不乏有靠不法手段的,客觀地刺激了附近地區人們的貪婪之心。

(2)主觀原因。一是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二是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強化,不斷刺激著那顆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由於心理不平衡而產生的不良心態;四是補償心理。有些人原來較窮,或者生活中有段坎坷的經曆,就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瘋狂而無原則地索取錢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行為的表現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1)不擇手段的財欲: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利用一切手段索取錢財;

(2)難以滿足的貪欲;

(3)難以填補的權力欲;

(4)欺世盜名的名欲;

(5)膽大包天的色欲。

貪婪的心理治療

(1)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隨機寫出數個“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一個問題1秒鍾內,全部寫下後,再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進行較深層的分析。

(2)知足常樂法。一個人不能生活在過高期望中。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就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4.怎樣杜絕自私的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心理的特點

(1)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不考慮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隻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心態就是自私心理。

(2)下意識性。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不認為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卻感到理所當然,心安理得。

(3)隱秘性。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的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以維護自己的合作形象。

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1)從客觀方麵看,資源的數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導致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另外,病態文化的積沉和法製不健全,也是客觀原因。

(2)從主觀方麵看,當個人的需求變成脫離了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時,就會導致自私心理。

另外,個人的自我敏感性、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自我敏感性,是指一個人關心他自己的問題,感到需要別人的幫助,以及的確得到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評價事物的標準和態度;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包括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有益於社會的個體行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也可能成為一種隻顧自己的傾向。

自私自利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表現形式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有很強的滲透性。大多數社會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雜念。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1)不講公德;

(2)嫉妒他人;

(3)感情自私;

(4)技術壟斷或剽竊;

(5)以錢謀私;

(6)以權謀私。

自私的心理調試

(1)內省法。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依據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的客觀標準,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平時,多為他人想一想,凡事從正反兩個方麵考慮問題,關心他人,除去病態想法。

(3)回避性訓練。從心理學而言,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對患者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凡堅決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一旦有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提醒自己先克製並糾正不良心態和行為。

5.拋棄自卑心理的措施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自卑感人人都有,隻有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到學習和工作的正常進行時,才歸之為心理疾病。

在人際交往中,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疑忌心理。

形成原因

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心理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主要表現在:

(1)現實交往受挫,產生消極反應。女職工在交往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礙,導致交往挫折。如,對待愛情挫折,有自卑傾向的人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或倒黴的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誌消沉。這種不良後果會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使得自卑心理更深入內心,並不斷膨大,以致喪失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消極的自我暗示。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有些女職工常因個子矮、過胖、五官不正、身體有殘疾、缺陷等抑製自己天性的發揮,感到精神壓力重重,常懷疑或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恥笑,因此離群索處,不敢主動交往或接受友誼。

(3)對自我智力估計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有些女職工由於學業上、工作上成績平平,無出色表現而過低估計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對整個自我認識消極,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於是在交往中過於拘謹,放不開手腳,擔心自己成為笑料或被人算計。

(4)對性格與氣質自我評價帶來的消極的自我暗示。自卑者大多對自己的性格、氣質特征有些了解,但他們對於自身存在的不利於交往的性格特征,總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歎曰“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如那些自認為性格怯懦、抑鬱低沉、反應遲緩者,多不敢主動結交朋友,常常“天馬行空,獨來獨往”。

治療

自卑是心理暫時失去平衡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此可以通過積極的補償方法來加以調節,這種積極的補償方法有:

(1)正確對待失敗。青少年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失敗時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結果出現惡性循環,失敗導致自卑,自卑引起失敗。要知道,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敗倒是必然會發生的,對此持平常之心,就不會在感情上產生很大的被動了。

(2)增強自信。凡事都要有一個必成的信念,要對自己有充分信心,對事態發展的前途抱樂觀態度。要自信,自信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平時要注意及時抓自信心的種子,清掃自卑的瓦礫,給自信心一片濕潤的土壤——因為自信心是通過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來增強和得到升華的。在自信基礎上,建立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

(3)“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將某件事做到某種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負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過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奮鬥熱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過高,超過自身能力,達不成則易引發“失敗感”。所以,“抱負水平”必須符合自己的實際條件。

(4)“避己之短,揚己之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對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麵的評價,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顧影自憐。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並盡量發揮。

6.病態懷舊心理的抑製方法

社會中有一些人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過去。其言行總是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如堂·吉訶德生活在當代,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稱之為病態懷舊心理現象。

病態懷舊心理的特點

(1)不合時宜,不合潮流;

(2)對社會存在偏見。認識上極端保守,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3)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4)普遍性與差異性。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兒童的懷舊,多見於人格發展滯後,雖說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仍依戀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與獨立性;青少年的懷舊大多是因為生活環境急劇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恐懼與不安;中老年懷舊是回避現實,對社會存有偏見、不合時宜。

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原因來看,由於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的那一部分人,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能為力,隻能通過懷舊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遺憾。

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在無情地解體,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

(2)從主觀方麵來看,懷舊實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種特殊的機製,起源於個人的失落感。它把我們所不想回憶的痛苦和壓抑隱藏了、忘卻了,以至於我們自己永遠不會再想起。而另一方麵,它又把我們過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大大強化了、美化了,以至於人們在幾次類似的回憶後把自己營造的回憶當作真實。

病態懷舊心理的表現

(1)依戀過去的事物。保存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舊報紙。

(2)戀過去的友人。現在有人十分熱衷搞同鄉會、同學聯誼會。

(3)依戀過去的經曆。有的人非常看重過去所取得的功績,時常追憶當年輝煌的經曆。相比之下,現在這榮譽的光環正逐漸在消失,心理時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愛或早年生活豐厚的人也有同樣感覺。

在懷舊中尋找童稚與寧靜本無可厚非,但因懷舊而導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態的懷舊行為阻礙個體適應環境,對社會變革產生阻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難以做到“結識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有病態懷舊行為的人很難與時代同步,這有礙於他們自身的進步與發展。

病態懷舊心理的自我調適

(1)要積極參與現實生活;

(2)要學會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

(3)充分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正常的懷舊有一種尋找寧靜,維持心靈平和,返樸歸真的積極功能。這方麵的功能多一些,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

7.孤獨心理的排解

有些女職工不願投入火熱的生活,總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閉內心,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心理學中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而把因此而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離、孤單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