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抑鬱症患者,最好請教有經驗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一般人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而好心辦錯事,鑄成大錯。對心理醫生來講,治療抑鬱症並不難,治愈後效果較好。治療抑鬱症的途徑首先是心理治療,隻要改變患者的觀念和態度,就能夠改善症狀了。
很多患者的情緒會隨著季節有所變化,心理學家們稱這種情形為“季節性影響失調症”。症狀表現為:冬天的腳步一近,心情就十分壓抑,會隨著冬季白晝縮短而感到悲觀絕望。光線和溫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日光能夠刺激大腦放射出使人感到活力充沛的化學物質。每天曬太陽,也可以治療。
抑鬱症患者要注意:
陰天時,打開燈使光線明亮;
不要悶在屋裏,多參加活動,如探訪朋友、參觀、娛樂、旅遊等;
嚐試在冬天外出避寒;
走出戶外,早晨的陽光比其他時段更令人心情舒暢;
敞開門窗,讓陽光和新鮮空氣進入室內;
不要以暴飲暴食、酒精或藥物來排解抑鬱情緒;
不要獨自過生日、節慶或者假日;
如果有重要決定,要到抑鬱淡去後再做選擇,以免後悔莫及;
若無法控製情緒,感到幾乎要失控時,請心理醫生診治。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句話清楚地告訴人們:人的情緒好壞,對其健康和壽命有嚴重的影響。笑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是門很有趣的學問。
你如果患了抑鬱症,你是否能夠仰望一下蔚藍的天空,注視一下那高高的雲朵?在痛苦的不斷折磨中,你是否有雅興一個人徘徊徜徉於林間,聆聽一下大自然的傾訴和心聲?此時,你會不斷索取生活的勇氣。
14.控製懊喪情緒的方法
懊喪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等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
懊喪成習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懊喪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力,即使沒有什麼嚴重後果,他也決不饒恕自己。
容易懊喪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事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極端懊喪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越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事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喪情緒。表現為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懊喪,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懊喪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應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沉湎於後悔體驗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種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才能克服懊喪。
不要為他人替罪
小公務在將軍後麵打了一個噴嚏,將軍若怪罪他,隻說明他人格的卑劣。難道他自己一輩子就不當人麵打噴嚏嗎?
培養灑脫、豁達的性格
開朗人的特點是把眼光盯在未來的希望上,把煩惱拋在腦後。隻要讓更具有意義的事占據自己的腦際,心就會亮堂一點。
有的人害怕行為失誤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其實真正危險的不是危險本身,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我們如果在最擔心害怕的時候,向自己大呼一聲:“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麼擔驚受怕了。
15.正確認識迷信的心理
迷信是指人們對內心中認為生命個體(或生命群體)有支配力量的神靈的畏懼和遵循狀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不可知之物而無所適從,或遇到難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對鬼神天命等的認同,祈求改善自己命運的一種信仰和行為。
迷信的特點
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為,即相信有鬼神並有燒香拜佛、算命占卜的行為。這種觀念與行為過程可以促使形成觀念上的宿命論和在行為上對迷信約定俗成的規範的遵循。
迷信是一種偏見與無知,是對科學的反對,是對客觀世界的錯誤認識或虛幻的認識。迷信是一種徹頭徹尾的主觀唯心主義。
每一種迷信都伴以假想威懾力的存在。這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迷信與宗教有明顯的區別。宗教有嚴格的組織教規、教義和製度。宗教是一種信仰,而迷信則是一種經驗。
迷信的主體分為操縱者與遵循者。操縱者是巫婆、神漢等,遵循者就是受害者。
迷信作為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在存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代迷信有以下特點:
人為的操縱性;
過程的突發性。當代迷信來勢大、蔓延快,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死灰複燃,迷信活動已成為一種公開的職業。
迷信內容的複雜性。其形式上有三點:
(1)迷信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以假亂真,誘導不知真情的人上當受騙。
(2)迷信的娛樂性。這是迷信迅速在青少年中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很多地方頻繁舉行“鬼節”,把“鬼都”、“神廟”列為旅遊景點,使迷信觀念侵蝕了孩子們的心靈。
(3)迷信的反社會性。迷信的泛濫已成為社會一大危害。
首先,迷信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其次,迷信造成大規模的械鬥和仇殺;再次,迷信造成社會人心不安;還有迷信致人死亡。
總之,當代迷信是反科學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迷信心理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方麵看:
病態文化是當代迷信興起的根源;
社會管理不力是當代迷信興起的直接原因。
(2)從個體因素來看:
迷信與人的素質有關。我國有二億多文盲和半文盲,當他們在生活中遭到挫折時,為追求心理平衡,而選擇了迷信這種非理性行為。甚至有些人通過製造迷信來圖財害命;
迷信與人的需求有關;
迷信與人的錯誤推理有關。
迷信心理的表現
(1)操縱者察言觀色,以假亂真;
(2)受騙者輕信、受騙、上當;
(3)“神鬼附體”的病態心理。“神鬼附體”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講話。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假附體”,多見於巫師作法裝神弄鬼,以達到某種目的。另一種則為“真附體”,其人進入精神病態,又唱又鬧,自稱死人顯靈並附於體內,用死人身份及口氣命令他人下跪、燒香,這樣的人已進入妄想狀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人格轉換或著魔妄想”症。發病的原因主要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觀念,發病時又失去自控能力;多為癔病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覺和錯覺,以為自己“活見鬼”;
(4)迷信的從眾心理。
迷信的矛頭直接指向科學,直接阻礙著整個社會的進步,對人的心靈發展也是一種腐蝕。反對迷信,解放思想是永遠的話題。
迷信心理的自我調適
(1)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2)樹立唯物論的堅定信念,做一個意誌堅強的人;
(3)培養自身健康向上的業餘愛好。
16.正確認識虛榮心理
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虛榮與自尊及臉麵有關,自尊與臉麵都是在社會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通過社會比較,個體精神世界中逐步確立起一種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又下意識地驅使個體與他人進行比較,以獲得新的自尊感。虛榮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處的,於是在潛意識中超越自我,有嫉妒衝動,因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排斥、挖苦、打擊、疏遠、為難比自己強的人,在評職、評比、評優中弄虛作假。
虛榮心是一種為了滿足自己對榮譽、社會地位的欲望,而表現出來的不正常的社會情感。有虛榮心的人為了誇大自己的實際能力水平,往往采取誇張、隱匿、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會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其危害於人於己於社會都很大。
虛榮心理的特點
(1)普遍性。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虛榮心理,這是正常的,如果過分虛榮,則是病態的。
(2)虛榮心是為了達到吸引周圍人注意的效果。為了表現自己,常采用炫耀、誇張,甚至戲劇性的手法來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發型來引人注意。
(3)虛榮心與時尚有關係。生活中總有時尚前衛的存在,而人總喜歡追求新奇、怪的東西,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4)虛榮心不同於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種競爭意識與行為,是通過紮實的工作與勞動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健康的意識與行為,而虛榮心則是通過炫耀、顯示、賣弄等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榮譽與地位。
(5)虛榮心很強的人往往是華而不實的浮躁之人。這種人在物質上講排場、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風頭;在人格上很自負、嫉妒心重;在事業上無踏實作風。因而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
虛榮心產生的原因
(1)從社會方麵分析:社會階層及地位的影響。由於社會存在不同的階層,各階層所占有的資源比重又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進入社會高階層,或占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如果因種種原因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個人的自尊受挫,就會啟動自我調節機製,即通過虛榮心來達到心理平衡。例如,某人社會地位不高,他就可能通過在手指上戴四個金戒指,來顯示其經濟實力,從而補償自己的社會地位。
(2)從個體心理方麵分析:麵子觀念的驅動。“麵子”是一種社會地位,是達到社會所認可的成就而獲得的聲望。麵子行為反映了中國人尊重與自尊的情感與需要,對麵子的珍惜和愛護是昭示和維護自己榮譽、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現。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受到維護麵子的心理訓練,丟麵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於是有些人為了不丟麵子,通過“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來顯示自我。
(3)與戲劇化人格傾向有關。愛虛榮的人多半為外向型、衝動型、反複善變、做作,具有濃厚、強烈的情感反應,裝腔作勢、缺乏真實的情感,待人處世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4)虛榮心的背後掩蓋著的是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缺陷。具有虛榮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的缺陷,隻是一種補償作用,竭力追慕浮華,以掩飾心理上的缺陷。
虛榮心的行為表現
(1)物質生活中的虛榮心行為。主要表現為一種病態的攀比行為。
(2)社會生活中的虛榮心行為。主要表現為一種病態的自誇炫耀行為,通過吹牛、隱匿等欺騙手段來過分表現自己。
(3)精神生活中的虛榮心行為。主要表現為一種病態的嫉妒行為。
虛榮心的自我調適
(1)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2)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3)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
(4)對不良的虛榮行為進行自我心理糾偏。
如果個人已出現自誇、說謊、嫉妒等病態行為,可以采用心理訓練的方法進行自我糾偏,即當病態行為即將或已出現時,個體給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懲罰,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來反彈自己,以求警示與幹預。久而久之,虛榮行為就會逐步消退。
17.自殺心理的預防
自殺是出自本人意願、采取急劇手段毀滅自己生命的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自殺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心理滿足型。如高僧的絕食坐化,某些“邪教”的集體自殺,以及賭氣性自殺,為堅持某種主張的示威性自殺等。二是心理解脫型。如由於自卑、悲觀、空虛、厭世、羞辱、悔恨、畏懼、絕望等引起的自殺。無論何種類型的自殺行為,都是不足取的。
國外也有學者根據誘發自殺的不同社會根源而把自殺劃分為三類:一是利己型。屬於這種類型的自殺者,由於缺乏集體的溫暖與支持,產生了孤獨感、空虛感、悲觀絕望感而造成自殺。二是利他型。個人為了堅持某種信念、張揚某種主義或效忠其一團體而舍生自殺,則屬於此種類型。三是動亂型。這種自殺行為,多發生在社會大動蕩時期。亦即在動亂社會條件下,某些人會由於失去改造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自殺的原因
自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結起來,不外乎內部(主體)的與外部(客體)的兩個方麵。
前者如對生活信仰的懷疑、悲觀、厭世、孤獨等,後者則有家庭、異性、就業、經濟壓力、人際關係、社會政治事件等。但在討論自殺的原因時,有的學者強調內部原因,有的學者則強調外部原因,如認為,“自殺主要不是取決於個人的內在本性,而是取決於支配著某個人行為的外在原因”。其實,自殺不單純決定於外因,也不單純決定於內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強力作用下,個體內部心理機製瀕於總崩潰的結果。正是基於這點,自殺的一般心理行為過程是:挫折虛無感,對現實的泛化性曲解、反感與對人、對社會的報複心理,絕望,自殺強迫意念,自殺。
什麼樣的人容易自殺呢?一般地說,內傾型性格的人易自殺,外傾型性格的人不會輕生。抑鬱質的人易自殺,膽汁質的人易輕生,黏液質、多血質的自殺者少。癱瘓、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殺,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自殺率尤高。
自殺意念的特點
自殺意念是偶然體驗的自殺行為動機,個體胡思亂想或打算自殺,但沒有采取或實現到此目的的外顯行動,是自殺企圖的遊離因子。
自殺意念有如下特點:
(1)隱蔽性。不易暴露,但會無意識地流露。常常連受試者本人也未察覺自己有自殺意念。原因是:屬於偶然體驗,還未醞釀成熟為自殺意圖;自殺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情緒一出現便會遭到理性的自我克製;自殺是結束生命的行為,這種情緒一出現便會遭到人類求生欲望的本能的抑製。
(2)廣泛性。自殺思想的偶然體驗是一種普遍現象。國外流行學研究表明,自殺意念在嬰兒期便有。
(3)偶發性。自殺意念常是一過性,並非時常有。而且有自殺意念的人絕大多數不會發展為自殺行動。自殺行為的醞釀,一般要經曆厭世情緒——自殺意念——自殺意圖——自殺行動這幾個階段。每一具體階段都有若幹種應激,誘導發生新的變化,向下一階段發展。如果沒有這些新的應激,不足以誘導從量變到第二階段新的質變。自殺意念的累積,沒有激化劑,依然不能成為自殺意圖。即使有自殺意圖,也會碰到正強化或負強化的情況,如遇後者,同樣不致出現自殺行動,即使發生,也隻是未遂自殺即準自殺或蓄意自傷。
(4)個體差異性。人群中具有自殺意念的雖然高達3%—60%,但是自殺發生率不過是130/10萬。自殺即使作為一種疾病,在死亡譜上還未到達前三位的位置,這同自殺意念的個體差異性有關。否則我們在看到自殺意念的廣泛性時,會變成人人自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個體差異性的表現在於:強度不同;頻率不同;誘導因素不同。誘導因素大多起因於挫折和失望。但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人群,他們的期望值各有不同,因此對挫折和失望的評價和對待也就各有不同。誘導因素不同決定自殺意念的強度和頻率。有的人的自殺意念同時帶有犯罪感或者其他擔心,有助於消除自殺意念。
自殺的信號
自殺大多是可以預防的,而預防的關鍵在於認識到自殺前信號。如果你懷疑一個很親密的人有自殺傾向,那麼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談談,告訴他你已注意到他最近的行為有些不太正常,而且你很為之擔心。你應當指導他去尋求專業的幫助,這包括設法取得心理專家的私人電話號碼,有時甚至幹脆就給他們打電話。
自殺危險信號如下:
(1)與家庭和社會隔絕,孤立;
(2)吸煙,飲酒;
(3)學習成績下降;
(4)易激惹;
(5)在著裝、行為、交友方麵發生不可思議的改變;
(6)放棄財產;
(7)時常談論自殺;
(8)睡眠或飲食習慣發生改變。
對於老年人還包括以下信號:
(1)慢性軀體疾病;
(2)身體機能的喪失;
(3)抑鬱;
(4)絕望;
(5)孤獨。
如果以上信號是確定存在的,那麼請你一定要安排他們獲得適當的心理專家的幫助。
與自殺相關的危險因素
(1)注意到很多人曾經曆過一次或多次自殺危險因素但未采取自殺,這十分重要。
(2)一次或多次診斷明確的精神異常或藥物濫用;
(3)過分衝動;
(4)經曆不良生活事件;
(5)精神異常或藥物濫用家族史;
(6)自殺家族史;
(7)家庭暴力,包括軀體暴力和性虐待;
(8)先前曾經有自殺企圖;
(9)家中私藏槍支;
(10)幽閉症;
(11)通過不同途徑接觸或了解到他人的自殺行為,包括家庭、社會人群、新聞及虛構的小說情節。
預防自殺心理
為了預防自殺,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家庭的健全。國外研究資料表明,家庭有時是罪魁禍首同時又是犧牲品,大約50%的自殺是因為家庭破裂。即使是完整無缺的家庭,當生活變得雜亂無章和缺乏交流時,它應有的功能也將消失殆盡,同時父母有自殺行為,子女自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2)在與女職工相處中積極發現自殺異常行為,在交往過程中能識別不良行為,並中斷這種行為。
(3)建立谘詢協作小組,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有條件的話,以社區為單位或以每一個居住區組成一支谘詢協作小組,負責對有麻煩的青年進行心理疏導,以維護和促進青年的心理健康,把自殺意念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