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爬出滿是失敗創傷的老繭。
今天,我重新來到這個世上,我出生在葡萄園中,園內的葡萄任人享用。
今天,我要從最高最密的藤上摘下智慧的果實,這葡萄藤是好幾代前的智者種下的。
今天,我要品嚐葡萄的美味,還要吞下每一顆成功的種子,讓新生命在我心裏萌芽。
我選擇的道路充滿機遇,也有辛酸與絕望。失敗的同伴數不勝數,疊在一起,比金字塔還高。
然而,我不會像他們一樣失敗,因為我手中持有航海圖,可以領我越過洶湧的大海,抵達夢中的彼岸。
失敗不再是我奮鬥的代價。它和痛苦都將從我的生命中消失。失敗和我,就像水火一樣,互不相容。我不再像過去一樣接受它們,我要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敗的陰影,步入富足、健康、快樂的樂園,這些都超出了我以往的夢想。
我要是能長生不老,就可以學到一切,但我不能永生,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裏,我必須學會忍耐的藝術,因為大自然的行為一向是從容不迫的。造物主創造樹中之王——橄欖樹需要一百年的時間,而洋蔥經過短短的九個星期就會枯老。我不留戀從前那種洋蔥式的生活,我要成為萬樹之王——橄欖樹,成為現實生活中最偉大的推銷員。
怎麼可能?我既沒有淵博的知識,又沒有豐富的經驗,況且,我曾一度跌入愚昧與自憐的深淵。答案很簡單,我不會讓所謂的知識或者經驗妨礙我的行程。造物主已經賜予我足夠的知識和本能,這份天賦是其他生物望塵莫及的。經驗的價值往往被高估了,人老的時候開口講的多是糊塗話。
說實在的,經驗確實能教給我們很多東西,隻是這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等到人們獲得智慧的時候,其價值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減少了。結果往往是這樣,經驗豐富了,人也餘生無多。經驗和時尚有關,適合某一時代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在今天仍然行得通。
隻有原則是持久的,而我現在正擁有了這些原則。這些可以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原則全寫在這幾張羊皮卷裏。它教我如何避免失敗,而不隻是獲得成功,因為成功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見仁見智,而失敗卻往往隻有一種解釋,即失敗就是一個人沒能達到他的人生目標,不論這些目標是什麼。
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便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全心全意去實行。
小時候,我常會感情用事,長大成人了,我要用良好的習慣代替一時的衝動。我的自由意誌屈服於多年養成的惡習,它們威脅著我的前途。我的行為受到品味、情感、偏見、欲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因此,如果我必須受習慣支配的話,那就讓我受好習慣的支配。那些壞習慣必須戒除,我要在新的田地裏播種好的種子。
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全心全意去實行。
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怎樣才能做到呢?靠這些羊皮卷就能做到。因為每一卷裏都寫著一個原則,可以摒除一項壞習慣,換取一個好習慣,使人進步,走向成功,這也是自然法則之一,隻有一種習慣才能抑製另一種習慣,所以,為了走好我選擇的道路,我必須養成一個好習慣。
每張羊皮卷用三十天的時間閱讀,然後再進入下一卷。
清晨即起,默默誦讀;午飯之後,再次默讀;夜晚睡前,高聲朗讀。
第二天的情形完全一樣。這樣重複三十天後,就可以打開下一卷了。每一卷都依照同樣的方法讀上三十天,久而久之,它們就成為一種習慣了。
這些習慣有什麼好處呢?這裏隱含著人類成功的秘訣。當我每天重複這些話的時候,它們成了我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們滲入我的心靈。那是個神秘的世界,永不靜止,創造夢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的行為。
當這些羊皮卷上的文字被我奇妙的心靈完全吸收之後,我每天都會充滿活力地醒來。我從來沒有這樣精力充沛過。我更有活力,更有熱情,要向世界挑戰的欲望克服了一切恐懼與不安。在這個充滿爭鬥和悲傷的世界裏,我竟然比以前更快活。
最後,我會發現自己有了應付一切情況的辦法。不久,這些辦法就能運用自如。因為,任何方法,隻要多練習,就會變得簡單易行。
經過多次重複,一種看似複雜的行為就變得輕而易舉,實行起來就會有無限的樂趣。有了樂趣,出於人之天性,我就更樂意常去實行。於是,一種好的習慣便誕生了。習慣成為自然。既是一種好的習慣,也是我的意願。
今天,我開始新的生活。
我鄭重地發誓,決不讓任何事情妨礙我新生命的成長。在閱讀這些羊皮卷的時候,我決不浪費一天的時間,因為時光一去不返,失去的日子是無法彌補的。我也決不打破每天閱讀的習慣。事實上,每天在這些新習慣上花費少許時間,相對於可能獲得的快樂與成功而言隻是微不足道的代價。
當我閱讀羊皮卷中的字句時,決不能因為文字的精練而忽視內容的深沉。一瓶葡萄美酒需要千百顆果子釀製而成,果皮和渣子拋給了小鳥。葡萄的智慧代代相傳,有些被過濾,有些被淘汰,隨風飄逝。隻有純正的真理才是永恒的,它們就精練在我要閱讀的文字中。我要依照指示,決不浪費,種下成功的種子。
今天,我的老繭化為塵埃。我在人群中昂首闊步,不會有人認出我來,因為我不再是過去的自己,我已擁有新的生命。
真誠的追求戰無不勝,哪裏有付出,哪裏就有收獲,這就是生活的真理。
生活,就是追求力量
——[美國]愛默生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不無遺憾地發現,我們仍無法為一個人所可能具有的才能開列一張清單,而我們所能做的隻是把一個人的見解奉為金科玉律。又有誰能夠為一個人的影響力劃定一條界線呢?有那麼一些人,他們能夠把整個民族吸引到身旁,並且引導著人類的生活。然而,他們並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所憑借的隻是自身和他的民族之間相互吸引的感應力而已。
在人世間,假如說人的心靈能夠與自然形影相隨的話,換句話說,就是人心和自然之間真有某種神秘的聯係的話,那麼,也許有些人身上的確蘊藏著無比巨大的磁力,以此他可以牽引物質和自然的力量,而且無論他們在什麼地方顯身,各種各樣神奇的力量都會自然而然地在他們周圍凝聚、運轉。
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對力量的追求。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浸透了空間的角角落落,也彌漫了時間的時時刻刻。每個瞬間,每條罅隙,它都無所不在。所以,真誠的追求戰無不勝,哪裏有付出,哪裏就有收獲,這就是生活的真理。
因此,我們應該時刻告誡自己,珍視事件和財物,而不是把它們視為炫耀的裝飾品,也不要把它們視為品德的絆腳石,它們不過是一堆有待開發的礦物質,我們確實在這裏麵找到了力量——一種美妙的礦物質。
如果事件、財物和身體的呼吸,可以把他們的價值物化為力量,灌輸到人的身體之中,那麼,毫無疑問人們會像捕著魚後拋棄魚網一樣放棄具體的事件、財物和呼吸。這和人們得到了長生不老的仙丹之後,就能夠把那些仙丹從中蒸餾而出的廣闊花園加以拋棄一樣。集求知的智慧和行動的勇氣於一身的品德高尚的人士,是大自然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所有這一切,這一切地質學和天文學所薈萃的精神之花,就是對意誌的孕育和培養。
眾所周知,所有成功者都在一件事情上有比較相同的見解,他們都是因果論的忠實篤信者。他們相信,事物絕非偶然的產物,當然了,更不是僥幸發展的結果;相反,他們堅信事物在自然規律的運動下有條不紊地發展。他們確信在聯結著事物起源和終結的因果鏈上,決不會有任何一個薄弱的或者破裂的環節,一切都是牢不可破的。
所有寶貴的心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信因果關係,或者說,相信即使是一件極細小瑣碎的事情也與生活的原則密切相關。他們相信後果,相信報應,或者說他們相信善良的花朵不會結出惡劣的果實,而惡劣的花朵也絕對不會結出善良的果實。
勤奮者所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這種信念的具體體現。最勇敢的人,也最相信法則的張力。所向披靡的波拿巴曾經說過:“所有偉大的首領都是依靠順應技巧的規則,靠著使自己的努力適應於障礙,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打開時代之鎖的也許是這一把鑰匙,也許是那一把鑰匙,或者是另外的那一把……不更事的演說家們就是這樣渲染著。然而,他們卻無法得悉愚蠢低能才是解答一切時代的鑰匙。我們必須承認,在任何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是愚蠢低能的,甚至英雄們也無法幸免。除了在特定的輝煌時刻,他們大多數時候也都籠罩在愚蠢低能的陰霾之中。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地球引力、習俗和恐懼的犧牲品。天地間的芸芸眾生總是在日出日落之間打發著日子,他們並不具備獨立自主或者獨立創造的習慣——也正是這一點,才使得強者顯得力量無窮。
真理往往存在於那些不胡言亂語的人的手裏。
生活的法則
——[美國]阿瑟·布勞克
行動法則:能說的人通常不會去做,去做的人往往不願說。
——哈裏森
曆史法則:曆史本身不會重複,重複的隻是人們對曆史的談論。
——詹姆斯
食品法則:如果你愛吃土豆片,但絕不要去了解它的生產過程。
——羅伯特
虛偽法則:倘若你能將虛偽掩藏得很好,你就不虛偽了。
——傑克遜
讀報法則:為了去發現人類的種種錯誤,其中也包括報紙本身的印刷錯誤。
——約翰遜
成功法則:當你比他更成功時,他肯定會到處說你不如他。
——傑佛裏
組織法則:那個知道自己組織底細的人,應當被開除。
——康威爾
辯論法則:真理往往存在於那些不胡言亂語的人的手裏。
——格林
反應法則:相比之下,得到原諒比得到同意更好對付。
——斯圖爾特
謙虛法則:要想讓所有的人都見到你的出眾之處,最好的辦法是先貶低自己。
——華萊士
家務法則:廚房是永遠無法打掃幹淨的。
——奧利尼
恭敬法則: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而流露自己的真實感情,這是決不可取的。
——邁克
其實,學習享受已經擁有的時間與每天都會出現的星星一樣,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生活在此刻
——[美國]麗莎·普蘭特
你一定很少抬頭去看天上的星星,也許你認為它每天都會出現,從而使你好幾個月都不會抬頭仰望夜空。但若遇到難得的流星雨呢?那麼傳媒一定會提前大做宣傳,而事後還會大讚其美麗絕妙。當那時刻來臨時,每個人都一定會出去仰望,並大談其壯觀。同樣是星星,為什麼人們對待後者卻如此的留連忘返呢?
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會欣賞每日的生活是我們最大的悲哀。其實我們不必費心地尋找“流星雨”,“流星”本來是隨處可見的。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流星雨”總是被忽略,我們無意中把它當做“星星”對待。想一想吧,早上還沒起床時你就開始擔心起床後的寒冷而錯失了被子裏最後幾分鍾的溫暖;吃早餐的時候你又在想著開車上班的路上可能會堵車;上班的時候就開始設計下班後怎麼打發時間;參加社交活動時又在煩惱著什麼時候才能回家。
我們總是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裏,我們著急地迎來周末、假期、孩子長大、年老退休。等我們老時,我們對自己說:“現在我已是等死的人了。”
我們一刻也不停地忙著。我們對堵車的馬路亂罵髒話;我們在超市中像沒頭蒼蠅到處亂碰;我們對著電視不停地調換頻道;我們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快點。也許是我們毀壞了宇宙,宇宙就用時間來控製我們?
梭羅說:“我可以殺死時間,並且以後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我們在“殺”時間,這曾經是無所事事的說法,但現在我們是真的在摧毀我們的時間。我們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殺死靈性、殺死享受愉悅的能力上。我們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以為創立了人類有史以來一個最佳的文明,但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享受,這同浮士德與魔鬼交換條件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之所以總是更喜歡觀看“流星雨”,是因為我們總是擔心時間不夠,就像我們總是覺得錢不夠一樣。其實,學習享受已經擁有的時間與每天都會出現的星星一樣,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課……
你的人生充不充實,關鍵在於你對待人生的態度。如果此時此地的生活並不快樂,何不勇敢地嚐試改變呢?把它看做是一次創新的機會,或許會就此帶來歡樂。
投入生活
——[美國]鮑森·布朗·沃爾夫
每天早晨的公交車站都會站立著各種姿態等車的人,也許你也是其中之一。但不論如何,隻要你肯加入他們行列中去,那麼總是好的,因為等待表示仍有期待,結束更意味著另一個開端。
生命猶如等公共汽車,當你麵臨著上班快要遲到卻無可奈何時,你可以選擇另一條近道。麵臨工作退休、寡居、離婚或是麵臨空巢期的中年夫妻,對生活中驟然的改變,剛開始難免無法適應,但若長期癡迷於這種生活突變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那麼這跟空有一具行屍走肉有何區別?俗語說得好:“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我們遭遇突變而來的絕境,其實,我們可以重新正視自己的生活而大幹一場。
世界上死心眼的人非常之多,他們非要等到把一件事完成好以後,才會開始著手幹另一件事。好不容易等到這事完成,一生的時間已過去了一半,往日的勇氣衝勁也早已不存,或是原先與自己分享生命的伴侶早已循陌路遠去。
大自然給予每個人的時間法寶都是等值的。然而,同樣的十年,有人可以坐視它悄然而逝,有人卻轟轟烈烈闖出了半壁江山。你想成為他們中的前者或是後者,你自己看著辦。
如果你每天都坐在那裏等待著幸運女神的關照,那麼我勸你最好做個“空想家”。新生活要從現在開始,一旦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即刻著手計劃,說做就做。就算是一切得從頭再來,又有什麼關係?隻要把握住機會,活得有勁就好。不論你麵臨著什麼,千萬不可浪費你的一分一秒。
你的人生充不充實,關鍵在於你對待人生的態度。如果此時此地的生活並不快樂,何不勇敢地嚐試改變呢?把它看做是一次創新的機會,或許會因此而帶來歡樂。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馬上動手,不要再空等、空想。現在就開始,一切都還不遲。
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事先難以預料的難題,也總會有人建議我們去如何如何地對付難題,但做出最後選擇的應當是我們自己。
生活中重要的話
——[美國]山達魯斯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並願意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愛你”。
其實,想聽的並不一定都好,不想聽的也不一定都差。但是,還有幾句話對我們同樣重要,我們卻常常忘記它們,其中一句就是:“我就來”。
當你疲憊了一天下班回家想要衝個熱水澡卻發現家裏的熱水器壞了,你忙給修理公司掛了電話,那邊傳來了“我就來”時,你無疑會感到極大的輕鬆。當你駕車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車子突然熄火,後麵的汽車又排成長龍拚命地鳴笛催促時,你心急火燎地摸出最後一個分幣打通了朋友的電話,得到一句“我就來”會讓你如釋重負。
“兒子,明天我到你家,你來接我好嗎?”母親說。
“親愛的,我現在病了,你能來看我嗎?”妻子說。
“爸爸,下禮拜學校開畢業典禮,你能來嗎?”孩子說。
“我就來。”你應該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轟炸英國首都倫敦時,國王全家都沒有離開那裏,王後說了一句最重要的話:一國不能無君。
你有沒有過和朋友為了爭論某個觀點而麵紅脖子粗,當事情結束後才發現自己的觀念或許錯誤。但是,當時你絕不會說:或許你是對的。這句話猶如叫一個人在激戰中放下武器,在爭執中承認錯誤,是很傷麵子的。但是,如果在需要之時,不說這句話也許會是對自己最嚴重的傷害。在家庭糾紛中,如果夫妻中有一方肯說了這句話,那麼,在這個世界上法官、律師的職業也就不會存在了。
成功人士的父母最愛對他們講的一句話是“你自己應該明白”。小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碰到這樣那樣自己難以處理的問題,他們會求助於自己的父母。但聰明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自己應該明白。”孩子往往會非常委屈,“這是什麼意思?我需要你的指點,需要你告訴我該怎麼做。”一個固執的孩子也許會說:“就算是我自己明白,但我的心並沒有告訴我該怎麼做呀!”稱職的父母會笑笑說:“學會去聽吧,好孩子。”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事先難以預料的難題,也總會有人建議我們去如何如何地對付難題,但做出最後選擇的應當是我們自己。因此,當我們想要得到一個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時,最好還是“你自己應該明白。”學心理學的人把這叫做“本能反應”,宗教之人稱其為“自我行為的加強”。不管叫做什麼吧,人總歸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最正確的回答。這是生活給予人們最好的禮物,人們要學會使用這一禮物。
人們往往不能預測自己的一生中會遇到什麼問題,當問題出現時,會發現這些簡單然而意味深長的句子是有用的。
人的一生中難免遭遇挫折,當難題出現時,我們會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句子,是非常有用的:
“我就來。”
“或許你是對的。”
“你自己應該明白。”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論生活
——[俄國]托爾斯泰
請注意,握好你的鋼筆。以下的內容是你必須要做好筆記的。
(一)習慣是偉大的。習慣使得以前無論何時都需要許多努力——精神的要素和動物的要素相鬥爭——的各種行為,不再需要那些努力和注意,而讓它們能夠使用到後來的工作上麵去。習慣是凝固基石的石灰,它使得在基石上麵能夠加上新的石塊。可是,這種習慣的善的性能,當鬥爭的解決對動物的要素有利的時候,也可以變成不道德的原因。即發生了人吃人、執行死刑、進行戰爭、私有土地、賣淫等等事情。
(二)不錯,信心、迷信、妄想都給人生以巨大的力量。然而,在這種場合為了實行人生一切法則就得製定重要的、惟一的、而且大部分可能的形式和方法,比如教會法則的實行、去勢、自焚、無信仰者的絕滅等等。而在沒有迷信的信仰的場合,為要解決以上帝的共同法則為基礎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切問題,愛是必要的。這種活動並沒有像前者有鮮明的現象。
(三)自我犧牲越來得大,謙虛也就越來得困難。相反的場合也正相反。
(四)臨死的人所說的話意味特別深長。可是,我們不是時常都朝著死亡走著嗎?老年人更加明顯的是這樣。讓老年人理解自己所說的話意味特別深長吧。
(五)“他跪拜、哭泣、誦讀祈禱書,向上帝請教自救之道,但在心之深處卻感到這一切都是無聊的事情,沒有誰會救自己的。”
(六)為了使所謂“野蠻人”變成文明人而傳授自己教會信仰的牧師們是多麼可怕,是多麼可驚的不遜和瘋狂嗬!
(七)被我們稱做世界的是由意識和被意識到的東西這兩部分所合成的。沒有意識,也就沒有世界吧?但是,卻不能說:沒有世界,也就沒有意識吧?可不是嗎?
(八)在言語上我們常常說:不要跟人談及他所難於理解的事物。但是,在實際上,我們卻往往不能自製,完全無益地浪費唇舌,感情激動地對那些人談著他們所不理解的事情。
(九)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未成年的孩子們和動物的生活就是這樣的。但是,所有利己的生活對於有理性的成年人而言,都是一種不自然的狀態——跟瘋狂相同。然而,世上大部分的婦女在兒童時代都過著合法的利己生活;其次生活於動物的家庭愛的利己主義,以及生活於利己的夫婦愛,不久就依靠孩子們而生活。失去外部的利己生活,具備著思慮和辨別,但依舊還是缺少普遍的博愛精神而停留在動物的狀態中。這種女性的生活狀態是很可怕的,然而卻是極普通的。
(十)你想要為別人服務,勞動者想要勞動,但要為工作而得到利益,必定要有工具。不但是這樣,而且必定要有最好的工具。可是,你是怎麼樣的呢?具備著各種物質、性格、習慣、知識等等的你,果然能夠從自身提出為萬眾服務的最好的工具嗎?對於你,必要的事情,並不是服務於人,而是服務於上帝。而服務於上帝這件事情——是明白的、被規定了的,那就是你要擴大自己內心的愛。由於擴大自己內心的愛,你就不得不服務於人們。而你,對於自己,對於人們,對於上帝,都同樣有必要服務。
(十一)不幸的並不是受到痛苦的人,而是將痛苦給予他人的人。
(十二)所有的人都處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因而不能把任何人加以否定。可是,有些人,他們在現在的境地過於隔絕和無知,我們隻好完全像對待孩子般地去對待他們。即我們雖然愛、尊敬、庇護他們,但不能夠跟他們站在同一水準,也不能夠向他們要求對於他們所缺少的東西的理解。但有一件事情使得這樣地對待這些人更加困難,那就是孩子們具有知識欲和真實性,而這些成了人的“孩子們”卻缺乏這些東西;反之,他們保留著冷淡以及對於自己所不理解的東西的否定,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信太過。
一個人如要不虛度自己的一生,他必須知道,什麼是他該做的和不該做的。為了知道這一點,他必須理解他自己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生活的道路
——[俄國]托爾斯泰
一個人如要不虛度自己的一生,他必須知道什麼是他該做的和不該做的。為了知道這一點,他必須理解他自己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各民族最英明、最善良的人們一直在傳授的。全部這些學說在主要方麵彼此之間是一致的,也與每個人的理智和良心對他的啟示相一致。這個學說是這樣的。
除了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探索到的和從人們那兒知道的東西之外,還有一些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沒有聽到的、沒有探索到的和任何人也沒有告訴過我們的,但卻是世界上我們最理解的東西,這就是賦予我們以生命並被我們稱之謂“我”的東西。
我們承認賦予我們以生命的無形之源在一切活的生物身上都有,尤其在與我們類似的生物——人的身上特別活躍。
我們在自己身上意識到的和在與我們類似的生物——人身上承認的、賦予全部生物以生命的、萬有的無形之源,我們稱之為靈魂;而賦予全部生物以生命的、萬有的無形之源本身,我們稱之為上帝。
人們的肉體使人們的靈魂彼此分離並與上帝分離,人們的靈魂力求與它們所分離的東西融合,通過愛達到與別人的靈魂融合,而與上帝融合則依靠自己的宗教意識。人生的意義和幸福就在於通過愛和自己的宗教意識日益與別人的靈魂和上帝融合。
人的靈魂與其他生物和上帝的日益融合也是人的日益幸福,是通過靈魂擺脫妨礙人類之愛與自己的宗教意識的障礙取得的,那些障礙是罪孽,即對肉欲的放縱、誘惑,或對幸福的錯誤理解、迷信,即為罪孽與誘惑辯解的錯誤學說。
妨礙人類與其他生物及上帝統一的罪孽有:
貪吃之罪,即貪食與酗酒;
淫亂之罪,即放蕩的性生活;
遊手好閑之罪,是將自己從滿足自己需要的必要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貪財之罪,是用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獲取和保存財產;
罪孽之中最壞的莫過於使人們分離,如嫉妒、恐懼、斥責、敵意、憤怒,總之對人們不懷好意。阻止人的靈魂通過愛與上帝及其他生物融合的罪孽,就是這些。
吸引人們犯罪的誘惑是對人際關係的錯誤認識,也就是驕傲的誘惑,即自己優於其他人的錯誤認識。
不平等的誘惑是可能把人分成最高等和低等人的錯誤認識。
支配他人的誘惑是一部分人有可能和有權利用暴力安排另一部分人的生活的錯誤認識。
懲治人的誘惑是一部分人有權為了公道或者改造而對人行惡的錯誤認識。
虛榮的誘惑是人的行為準則沒有從理智和良心出發,是對人間的意見與法規的錯誤認識。
吸引人們犯罪的誘惑就是這些。為罪孽和誘惑辯解的迷信是國家的迷信、教會的迷信和科學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