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三昧相品第九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不空見。無勸汝者。乃能如是為諸眾生請問三昧。欲以解脫利眾生故。欲令眾生具不思議淨善根故。欲令眾生獲得三界最勝利故。為令眾生超出三界一切行故。為令眾生於諸有為得善義故。為令眾生深解隨順得饒益故。為令眾生於甚深法決定義故。欲令眾生尊說法故。欲令眾生敬重施故。欲令眾生舍諸有故。欲令眾生趣無上戒故。欲令眾生具足忍故。欲令眾生勤精進故。欲令眾生得禪定故。欲令眾生深重智慧。如金剛心善修定故。欲令眾生心離塵故。欲令眾生善攝心故。欲令眾生其心不動猶帝幢故。欲令眾生重法義故。欲令眾生不惜身命厭諸行故。以是等緣請問如來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時不空見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告不空見。諸佛所說菩薩所行念佛三昧。此三昧者。諸菩薩等常應親近精勤修習。既得修習此三昧已。即便增長見法安樂。增長無貪及以嗔癡。增長慚愧六神通等。增長得見一切諸佛。增長無數清淨佛土得知宿命生死因緣。住胎清曠母族豪勝。得微妙善大人相好。具足出家及舍大舍。得知眾生其行相續。具足多聞世出出法。又得種種諸善法處。當得善學世無比法。複得善巧說一切法。及得了知前際後際。字章句相智慧備足。得善轉心神通變化。善知過患得廣大力。得知他方諸菩薩等。及以眾生精粗白黑。長短大小處及非處。未成佛道趣向具足。得不動念神通具足。常得大姓高族具足。端正威勢功德具足。得梵音等及以諸辯。無不具足悉如上說。同如來生無生之生。常生中國不處邊地。欲求遍往他方世界。至諸佛所谘受正法。欲樂住此或遊十方。覲諸如來恭敬供養。彼此菩薩功德具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空見菩薩 有妙三昧王
我住智力故 深知此三昧
菩薩應當修 得見十方佛
到六通彼岸 疾得菩提道
見諸淨妙土 攝知生死緣
住胎既無比 母族又殊勝
善修諸法行 相好皆具足
出家棄諸愛 人天所滯欲
為利世間故 求於菩提道
生在豪姓家 永到甘露境
具得六神通 圓足說真智
多聞持正法 獲得大自在
多聞廣於海 如聞皆修行
具眾決定義 及知眾生本
學習世出世 善法之所趣
獲得聰利智 捐去無知業
棄舍有為事 行於無為法
亦得天眼智 天耳聞諸法
憶念宿世行 知他心意識
欲樂現種種 諸妙神通事
常善轉變心 開演於明脫
開發十力慧 廣利於世間
知處及非處 諸法之所歸
說煩惱過患 常應修此定
得趣向具足 得意無與等
得念及威力 得安行亦然
姓族最殊勝 端嚴甚清顯
棄於有為行 無毀諸功德
得大威勢力 人中最殊勝
猶如天帝釋 天中獨尊嚴
欲得無比音 雄猛諸威音
成就義大仙 當求此三昧
如龍歡喜行 普施電光耀
複降甘潤雨 沾洽於大地
是龍所遊境 實為不思議
若安住最上 神通王三昧
能作諸供養 奉獻無邊佛
猶如龍王雨 澤及於一切
欲成就善教 親近最上說
攝取無為樂 當修此三昧
種種深解脫 當宣諸妙偈
欲令一切眾 鹹使得安樂
常修是三昧 不離佛菩提
及與聲聞眾 得見他方刹
若欲得谘問 此土之世尊
及諸他方佛 應修此三昧
若欲見他方 不思議世尊
親近彼諸佛 蒙光設供養
往返諸刹土 得無數功德
應當修諸佛 所說深三昧
往往從生處 恒得與佛俱
正觀品第十
爾時不空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欲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三昧者。應當親近修習何法。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若諸菩薩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親近諸佛如來。複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安住決定之心。又應永舍不決定心。舍我見心知無我心。當觀此身如水聚沫。觀於色陰當如芭蕉。次觀受陰如水上泡。複觀想陰如熱時焰。又觀行陰如空中雲。觀於識陰猶如幻化。菩薩若欲入此三昧。應當深生怖畏之想。又宜具足慚愧之心。舍不怖畏而作怖畏。舍無慚愧修慚愧心。具舍摩他毗婆舍那。以方便智舍我無我。應習智脫及三空門。又當深知三受生起。亦應舍離三不善根。即當起於三昧之聚。觀諸眾生猶如我身。觀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四食患作無食想。所謂摶食觸思識等。修不淨想及以慈悲。安住於喜令舍具足。起諸禪定而不味著。亦不毀呰一切諸法。此身不實猶如幻焰。不樂長壽應當舍離。善防護心習學多聞。不慢於法勤護不謗。即得聞才及以法才。既聞法已守護是義。尊重佛法恭敬僧寶。近善知識遠離惡友。不著世俗言論之味。恒能不離阿蘭若行。心常平等憐湣眾生。其心不退不懷嫉妒。稱量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無數諸法。常求甚深方等經典。信心堅固不生疑慮。常能精勤讀誦此經。即是諸佛無上道也
諸佛功德之所生處。應當如是真實其心。摧伏憍慢至意聽受。增長正法離殺盜淫。懶惰貢高是非之心。舍存真我邪謗之說。除穢亂語滅諸諍論。心樂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皆悉具足。能舍頭目心不退沒。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顧軀命。於四供養心無貪著。安住十二頭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譽。舍心愛滯得四神足。離四顛倒及煩惱刺。渡於四流於四威儀。修四念處令得五根。修行五力舍於五結。不求五欲福報之慶。舍五穢心修五解脫。善知五陰棄六欲處及六身受。除六愛身修於六念。知六識分勤求六通。修七覺意深知七界。所謂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以滅界。除斷七使及七識住。舍八懶惰去八妄語。知世八法得八大人覺。知八解脫修八正道。舍於眾生九居之處。除九慢法放棄九惱。親近修學喜等九法。又複勤習九次第定。舍十不善行於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又不空見我今略說一切諸佛所說三昧。應當勤修念報佛恩。學三昧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菩薩以大智力。能為眾生說此三昧。其餘聲聞不能觀察宣說書寫受持讀誦。若能觀察書寫受持讀誦之者。此人福業亦不唐捐。要當得值佛出於世。若諸菩薩教化受持。疾得不退菩提之道。又不空見諸佛所說。念佛三昧名為要法。諸大聲聞所不能行。若人聞說此三昧者。將來之世必當值佛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修諸佛 所說深三昧
觀法心相續 舍不相續念
善觀於陰身 離我無我想
此身不牢固 猶如水聚沫
虛誑猶如化 亦如嬰兒語
觀色如浮雲 見受若水泡
想如熱時焰 觀行陰無實
猶如彼芭蕉 觀五識如幻
修慚愧恐畏 舍摩毗婆那
應遠無慚愧 除我無我見
習如與解脫 及以三空門
又應知三受 舍三不善根
常學三善根 求最勝三昧
勤行戒定智 速得甚深定
離諸邪見等 正習此三昧
舍世眾諍論 常修出世法
觀察身念處 受心亦複然
於法無疑惑 不久得此定
常行禪解脫 不惜身壽命
多聞不貢高 不誹謗諸法
聞法應受持 持已諦觀察
常供養諸佛 法僧亦如是
若於善知識 恒念報其恩
遠諸惡知友 不聞邪師論
應求讚善者 常共俱遊處
不遠阿蘭若 應求勝菩提
等心於群生 不毀呰諸法
不染一切法 應知真實法
舍諸非法行 不久得此定
除一切諸惡 及見真我者
殺害慢淫盜 毀呰懶惰等
不作諸惡口 邪論諍訟等
次第說佛法 當求此三昧
施戒及忍辱 精進禪智等
常勤精修習 成就此諸度
不久當得斯 功德定法行
若舍內身分 及外財眷屬
不久得菩提 最靜心三昧
若人心如地 水火風空等
皆悉當速疾 獲此妙三昧
若有諸人等 身心甚端直
不貪著衣食 床褥及醫藥
是人當疾得 如此之三昧
成就四正勤 具足四如意
舍於四顛倒 及四煩惱刺
永度於四流 棄舍諸受取
修行五根力 除斷於五結
不求五欲報 舍諸煩惱心
應修五解脫 及五身三昧
諦知五陰法 深修六和敬
遠離不恭敬 除去六觸身
觀六度相續 舍彼六愛身
成就於六通 深修六念處
亦複勤專行 六識之法分
修七菩提分 複行於七財
念舍憍慢處 除斷七種使
當修如此行 以求勝三昧
舍彼七識住 除此八妄語
常修八正道 得三昧不難
得八大人覺 行八解脫門
知世間八法 即為最勝智
如此常修行 得三昧不難
自離於九惱 亦不惱他人
修喜等九法 次當得三昧
聰慧舍十惡 修行十善業
又能遵十力 得三昧不難
常受持善法 舍諸不善法
晝夜常攝心 得三昧不難
住此三昧已 不思議力說
常見佛金色 亦得聞演法
若欲見十方 滅度現在佛
及以未來世 饒益眾生者
是人當修此 最上妙三昧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若欲成就一切諸佛所說念佛三昧。雲何當令其心相續。佛告不空見。是諸菩薩若能至心。憶念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無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悉知眾生往來生死。住胎具足母族亦然。及善相好四毗舍羅。慈悲喜舍慚愧恐畏。威儀等行悉亦具足及舍摩他毗婆舍那。解脫知行諸解脫門。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等法皆悉具足。知昔四流及生具足。亦知眾生源始具足。生諸六通起大神足。戒定智慧及以解脫解脫知見無不具足。無礙解脫及無礙利。一切善法亦皆具足。色心清淨境智清淨。金色等身清淨具足。而此菩薩應如是念。諸佛如來至心不動。亦當安住無所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