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丈從叔黃滔《送僧歸北岩寺詩》注:“滔表丈從叔,有名於當時。”(《唐音統簽》八百九卷)
表侄 表妹 表弟 表叔少陵有《戲寄崔評事表侄蘇五表弟韋大少府諸侄詩》。又有《送重表侄王詠評事詩》雲:“我之曾祖姑,爾之高祖母。”《唐故江南西道觀察判官監察禦史裏行太原王公墓誌銘》:“表侄前諸道轉運推官將仕郎試大理寺評事許誌雍撰。”(見陶宗儀《古刻叢鈔》)。表妹,見《唐書。李密傳》。胡一桂《啟蒙翼傳》曰:“《明道先生行狀》雲:”神宗嚐使推擇人才,所薦父表弟張載及弟頤為首。‘案,此橫渠,程夫子表叔也。“朱子《韓溪翁程君墓表》:”熹祖母,君之姑,因謂君叔父。“(子未兄雲:”父之表叔謂之重表叔。“未詳出何書)
中外孫《世說新書》:“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猶今之表侄孫也。
先後 娣姒訓《爾雅。釋親》曰:“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注雲:“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史記。封禪書》雲:“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見神於先後宛若。”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索隱》曰:“今妯娌也。”鄒誕音:“二字並去聲。”韋昭曰:“先謂姒,後謂娣也。宛音冤。”《隋書。經籍誌》:“馮少胄《娣姒訓》一卷。《喪服小功章》曰:”夫之姑姊妹娣姒婦,報。“傳曰:”娣姒婦者,弟長也。“(弟,後也。長,先也,弟長猶言先後。一日以年則弟,以兄則長,故日弟長)注雲:”娣姒婦者,兄弟之妻相名也。“
女君《喪服。期者不杖章》曰:“妾為女君。”傳曰:“何以期也,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鄭注雲:“女君,君適妻也。女君於妾無服,報之則重,降之則嫌。”
先臣《春秋。昭三年左傳》:晏子曰:“臣之先臣容焉。”臣對君,稱先父為先臣。
大父大父、祖父,見《張良傳》。又《馮唐傳》:“其大父,趙人。”
祖姑三人《喪服小記》曰:“婦於祖姑。祖姑有三人,則於親者。”陳注:“三人有二繼也。親者謂舅所生也。”繼者皆稱祖姑之證。
君母 嫡母 少母《喪服。小功章》雲:“君母之父母。”注雲:“君母,父之適妻也。”王肅曰:“君母,庶子之嫡母。”案:馬融以為母之所君,故曰君母。(母,謂出母)庶子賤,故稱嫡母為君母。朱子《司農丞翁君墓碣銘》:“調明州司理參軍,以母喪不赴。主管吏部架閣文字,又以少母喪去官。”王止仲曰:“所謂少母,蓋其生母也。”
母之君母《喪服小記》曰:“為母之君母,母卒則不服。”(母庶而稱外祖母為母之君母)陳注:“母之君母,母之適母也。”
從祖父母《喪服。小功章》曰:“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報。”鄭注雲:“祖父之昆弟之親。”
族曾祖父母 族祖父母 族父母 族昆弟《喪服。緦服章》曰:“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昆弟。”注雲:“族曾祖父者,曾祖昆弟之親也。族祖父者,亦高祖之孫。則高祖有服明矣。”賈疏雲:“族父母者,己之父從祖昆弟也。族昆弟者,已之三從兄弟。皆名為族。”
祖庶母《喪服小記》曰:“為慈母後者,為庶母可也。為祖庶母可也。”(父之所生,為祖庶母)
長孫 中孫長孫、中(仲)孫,見《王莽傳》。
繼室《左傳。隱元年》:“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外舅 外姑 婦翁妻之父母為外舅、外姑。見《爾雅》。婦翁,見《第五倫傳》。
庶孫婦《喪服。緦麻章》曰:“庶孫之婦。”馬融曰:“祖父母為嫡孫之婦小功,庶孫婦降一等,故服緦。”
堂兄弟 再從兄 三從兄弟 從父兄弟杜牧之有《為堂兄灃求澧州啟》。《世說。賞譽篇》曰:“羊長和父繇,與太傅祜同堂,相善。繇蚤卒。祜來哭,見長和哀容舉止宛若成人,乃歎曰:從兄不亡矣。”又《規箴篇》注雲:“《桓氏譜》曰:”道恭,字祖猷,彝同堂弟也。‘“《開元禮》曰:”成人九月為從父兄弟。“注雲:”今之同堂兄弟。“《後漢書。楊震傳》:”震上疏曰:“伏見詔書,封故朝陽侯劉護再從兄環襲護爵為侯。’”《唐薛君塔銘》後稱“再從兄鈞撰。”《開元禮》雲:“緦麻三月,為族兄弟。”注雲:“三從兄弟、三從姊妹。”《漢書》曰:“荊王劉賈,高帝從父兄也。”師古曰:“父之兄弟之子為從父兄弟也。言本同祖,從父而別。”《爾雅。釋親》曰:“父之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昆弟。”《喪服。大功章》雲:“皆為其從父昆弟之為大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