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父 君母昆弟 象母《史記索隱》曰:漢《表》,鄔侯駟鈞。鄔,太原齊縣。齊哀王舅父。侯。舅父即舅,猶姨曰姨母然也。《喪服。緦麻章》曰:“君母之昆弟。”案,君母昆弟即舅也。《緦麻章》有舅,又有君母昆弟。嫡子稱舅。庶子賤,稱君母昆弟。劉孝標《世說新書》注:“《魏書》:明帝於園為象母起觀,名其裏曰謂陽。象母,即帝之舅母。”
髯舅東坡《送王元直之詩》:“空使犀顱玉頰(注:先生之子),長懷髯舅淒然。”
婚姻 異姓 兄弟 連《爾雅。婚姻》曰:“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婦之黨為婚兄弟,婿之黨為姻兄弟。”注雲:“古者皆謂婚姻為兄弟。”《白虎通》曰:“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昏也。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詩》雲:”不惟舊因。‘謂夫也。又曰:“燕爾新婚。’謂婦也。”《家語。弟子行》曰:“獨居思仁,公言言義,其於《詩》也,則一日三複‘白圭之玷’,是南宮韜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王肅曰:“《大戴》引之曰:以為異姓婚姻也,以兄之女妻之者也。”《國語》雲:“先王聘後於異姓。”《周禮。司儀職》:“時揖異姓。”《公羊僖二十五年》:“宋蕩伯姬來逆婦。”《傳》雲:“其言來逆婦何?兄弟辭也。”何休曰:“宋、魯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宣十年穀梁傳》:“齊人歸濟西田,公娶齊,齊繇以為兄弟,友之。”疏引《爾雅》。《漢書音義》曰:“連親,姻也。”
本生父《儀禮。喪服,齊衰不杖章》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宋孝宗,宗人稱之子也,高宗封為秀王,稱曰“太子本生父。”本生父者,猶曰視其父雲耳。
從祖姑 族祖姑 從祖姑姊妹《爾雅。釋親》曰:“父之從父姊妹為從祖姑,父之從祖姊妹為族祖姑。”《喪服。緦麻章》曰:“從祖姑姊妹適人者報。”馬融曰:“從祖姑姊妹,於己再從,在室,皆小功。適人,降一等,故緦。”
王姑《爾雅。釋親》曰:“王父之姊妹曰王姑。”《喪服。緦麻章》:“父之姑。”注雲:“歸孫,謂祖父之姊妹。”
先人《詩。小宛》雲:“念昔先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杞梁妻曰:”猶有先人之敝廬在。‘(謂殖之先)《世說新書》:“桓常侍(彝)。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離孫 歸孫 彌甥《爾雅。釋親》曰:“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昆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離孫,今謂之彌甥。《左傳。哀二十三年》:“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曰:”以肥之得備彌甥也。‘“杜注:”彌,遠也。康子父之舅氏,故稱彌甥。“又稱從孫甥,見《左傳》(哀二十五年)。
從侄《唐寧遠將軍李宗卿墓誌銘》稱“從侄鄉貢進士藝通撰”。
從祖昆弟之子《喪服。緦麻章》曰:“從祖昆弟之子。”注雲:“族父母為之服。再從兄弟之子。”
弟子《世說新書》:“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
外生《世說新書》:“郗公鑒值永嘉喪亂,在鄉裏,甚窮餒,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內大父《漁洋集》稱妻之祖為內大父,未知所出。《顏魯公家廟碑》以妻弟為內弟,見前(妻弟可稱內弟,則妻之祖可稱內大父矣)。
婦兄 婦弟《王莽傳》:“王宇婦兄呂寬。”(宇,莽子)婦弟,出《北史》,見上。
外祖 外祖母何休《公羊》注曰:“禮,外孫初冠,有朝外祖之道。”《唐書》:“蔣外祖吳兢,幼從外家學得其書。”(《西齋集》引)《世說新書》:“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謂左右曰:”館當何以為名?‘侍中繆襲曰:“宜以”謂陽“為名。’”
外孫郭解,溫善相人許負外孫也。《喪服。緦麻章》曰:“外孫。”注雲:“女子子之子。”
外家牽連之親楊子雲《答劉歆書》曰:“臨邛林閭翁孺與雄外家牽連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