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有了獨立意識,什麼事都希望自己做,同時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上。爸爸媽媽要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幫寶寶學習語言。
寶寶的發育變化
寶寶的成長速度如何
寶寶到了一歲半,身高體重較之前又有所增加,出牙數為10~16顆。爸爸媽媽要注意的是,任何時候都會有50%的寶寶成長指數高於正常值或低於正常值,而剛好處於平均數值範圍的則很少。所以,爸爸媽媽不必非以平均值來衡量自己寶寶健康與否,這些數值僅是參考。
寶寶學步有何進步
這一時期為寶寶的“運動時代”,是寶寶吸收性思維和各種知覺發展的敏感期,器官協調、肌肉發展和對物品發生興趣的敏感期。
由於活動能力的提高,此時大多數的寶寶都能獨立行走了。現在更加好動,走路更穩,可以向後退,動作也協調了許多,但一般還不會跑。而且現在寶寶也能自己觀察路線和道路情況,避開障礙,不像原來那麼“沒頭沒腦”地亂闖,那麼容易摔跤了。
寶寶能否雙腳交替上台階
寶寶在這個時期已經能自己扶著欄杆上樓了,甚至還可以雙腳交替著一步一級地上台階。有的寶寶不會雙腳交替上樓,或者不敢上樓,主要是因為練習的機會不多,比如不住在樓房裏或其他原因。爸爸媽媽要多找機會讓寶寶練習,去公園上滑梯就是不錯的選擇。讓寶寶練習上台階可以幫助寶寶鍛煉攀登和保持身體平衡。
寶寶開始學跑步了嗎
這個月裏,寶寶能夠雙腳離地原地起跳,還會漸漸學習跑步。但是寶寶小跑起來不會減速停止,還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對於不敢跑步的寶寶,可能是因為之前摔過,寶寶在跑步的時候容易因頭重腳輕,跑步時頭伸向前,腳步沒有跟上而導致摔倒。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讓寶寶在跑步的時候避免這些,比如可以在寶寶跑步時喊口號“抬頭、挺胸、站住”等。
寶寶手的動作能力如何
1歲以後的寶寶,手的動作更加靈活。寶寶在接觸日常物體的過程中,由於爸爸媽媽的不斷示範,逐漸學會了一些較為複雜的遊戲,而且,寶寶手的動作也不再隻是和物體直接聯係,還增加了其他能力,學會了使用工具。寶寶能用6塊積木造塔;用繩穿1~3個珠子;用木棍當作錘子敲擊東西;隨著模仿爸爸媽媽,寶寶在用棍子夠遠處的玩具時已經可以夠到了,而不再是把玩具推得更遠;用筆亂塗亂畫,還會模仿畫封口的圓;寶寶還樂意把東西交給別人,或從別人那裏用手接受東西;寶寶翻書時,不再是一翻好幾頁,而是能一頁頁翻書,能翻3頁以上;寶寶還能將玩具擺放整齊;爸爸媽媽回來時寶寶還會開關門;寶寶站得累了,還會給自己搬小凳子坐。
寶寶的情緒有何變化
這個時期的寶寶,有了更豐富的表情,高興或者生氣時,情緒會非常明顯。這一點尤其在性格外向的寶寶身上突出,比如,高興時會大聲地笑,有時還會大聲地叫喊,生氣時會大哭或者使勁跺腳,有時會躺在地上打滾發泄自己的不滿,有的寶寶會哭得非常厲害,甚至抽搐。但不管是外向或者內向,這些都是本階段寶寶的正常個性體現。
麵對寶寶的這種哭鬧、撒嬌、不聽話,多數家長都會滿足寶寶的要求,以停止寶寶的折騰,但這會讓寶寶認為,這樣哭鬧、撒嬌的方法很有效,可以達到自己的小目的,於是在日後常耍這種把戲。所以,爸爸媽媽要知道,當寶寶第一次撒嬌、在地上打滾時,爸爸媽媽如何做是很關鍵的,直接決定著寶寶日後的做法。當寶寶生氣地在地上打滾不起來時,爸爸媽媽可以裝作沒看見,讓寶寶把力量消耗完,自己就會起來了。
寶寶能否說出自己的小名
當爸爸媽媽問寶寶“你叫什麼”時,寶寶可以說出平時常被稱呼的小名。看來,寶寶已經記住了自己的小名,不僅如此,有的寶寶還能記住小夥伴的名字、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於複雜的名字,寶寶還不能說出,一般隻能說出名字的最後一個字。
寶寶的語言能力有何進步
這個時期的寶寶,注意力多集中在語言上。寶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在不斷發展,能聽懂別人的說話,並能一步一步地把語言和具體事物結合起來。同時,寶寶說話的積極性逐漸提高,掌握的詞彙量也不斷增加,而且掌握的詞類也由過去的名詞、動詞擴展到形容詞和副詞等。在原來18個月前隻會講單字的基礎上,開始會說詞組、會講自己的名字和說一些簡單的句子。
經常聽兒歌的寶寶,在媽媽念時,可以說出兒歌後麵押韻的字。比如當念道“小白兔,白又白”的時候,寶寶可以說“白”。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寶寶說後麵的兩個字或是三個字。
寶寶不僅會說一些短句,而且概括能力也增強了,懂得不同的老人都是“爺爺”;不同的女人都是“阿姨”了。這可以說是“一名多物”。另外,寶寶也懂得了“一物多名”,比如,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小名之外,也知道“寶寶”、“乖乖”、“小心肝”、“小胖子”等都是指寶寶自己。寶寶還喜歡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一個簡單的故事常常喜歡聽許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