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應因地製宜,為寶寶創造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注意激發寶寶對音樂的興趣,不失時機地進行音樂啟蒙,以使寶寶的智力得到健康全麵的發展。
怎樣對寶寶進行早期音樂啟蒙教育
從寶寶出生到2歲屬於感知運動階段。在這一階段,寶寶建立的所有認識基礎,是日後感知覺發展和智力發展的起點。開發這一階段的智力,將使寶寶終身受益。特別是在1~2歲,寶寶會對某些有趣的音樂特別喜歡,如電視或廣告中的某些音樂片段可能會使寶寶著迷,如果寶寶接觸到吉他、電子琴或其他樂器,就更會感到非常神奇和快樂。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適時對寶寶進行早期音樂啟蒙教育,將對寶寶的智力發展起到獨特的作用。那麼,應該怎樣給寶寶進行早期音樂啟蒙教育呢?爸爸媽媽可以嚐試下麵這些方法:
可以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情趣健康活潑的中外優秀兒童作品,平時經常讓寶寶聽。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寶寶不僅能體驗音樂的美感,而且音調的高低強弱、節奏的快慢,有利於發展寶寶的聽覺能力,豐富寶寶的想象力,並能陶冶寶寶的情操,培養美好的心靈。
情緒和社交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給這時期的寶寶下達命令
生活中,爸爸媽媽應繼續給寶寶下達命令,讓寶寶自己做一些比較簡單的事,比如,在媽媽回家後,讓寶寶拿拖鞋;吃飯之前,讓寶寶去搬小板凳;讓寶寶拿報紙,或者其他東西。寶寶做成後,及時表揚。
怎樣引導寶寶與其他小夥伴交往
有科學家從對小猴子進行隔離實驗,試驗結果發現,在早期生活中沒有同伴交往經驗的小猴子,在交往能力和智力發展方麵,都落後於有同伴交往經驗的正常小猴子。更何況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如果一個寶寶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或很少一起做遊戲,那麼他的性格、情緒、智力,對集體甚至以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從小讓寶寶與其他小夥伴們友好交往,不僅會對寶寶的成長有必要的意義,而且也是寶寶成長中的自然需要。彼此年齡相仿的寶寶非常容易相互接近,相見時會非常高興地相互微笑,或拉拉手,摸摸對方。有時小夥伴們在一塊兒雖是各玩各的,但有無小夥伴在場,情形是不同的。有研究表明,有夥伴在場時,寶寶能用同樣一個玩具玩出更多的玩法,玩得時間也更長。此外,如果幾個小夥伴在一塊時,往往會玩得興高采烈,樂趣無窮。
寶寶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時,有時免不了會發生矛盾,比如最常見的爭搶玩具等,對這個年齡的寶寶來說,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形成“你的”、“我的”的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寶寶和小夥伴們每人都有玩具,並逐漸讓他們懂得彼此交換玩具。寶寶在與其他小夥伴遊戲玩鬧中,身上的長處和不足也會逐漸暴露出來,這就便於爸爸媽媽對其進行早期的引導和糾正。如果寶寶行為太激烈,爸爸媽媽應及時製止,並讓寶寶適當地與稍大一些的孩子一起玩,讓寶寶知道收斂自己,這些都是寶寶學會成功交往的開端。另外,寶寶和其他小夥伴之間的友誼也是一種從小培養寶寶社會活動能力和豐富交際語言的無形財富,這種財富是爸爸媽媽以及所有長輩的關心和愛護無法替代的。
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培養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
1歲半之後,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確實有了較大的發展。多數寶寶自己能脫外衣,有的還能試著穿衣服;到2歲時,大多數寶寶都能自己吃飯了,也會自己洗手了,還能用毛巾把手擦幹;而且多數寶寶已經能在白天完全控製大小便,在夏天穿衣服少時,還能自己解開褲子坐便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