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2歲4個月~2歲半寶寶的早教(1)(2 / 3)

寶寶是否有了初步的社交行為

2~3歲的寶寶,開始懂得怎樣與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了。如果說在這之前,寶寶與小朋友在一塊玩的時候,一般都是我行我素,以我為中心,不懂得讓步、忍耐,稍不如意,不是哭鬧,就是不跟小朋友玩,要麼就是吵著要回家。那麼,這一時期的寶寶顯然已“通情達理”多了,寶寶能夠把自己的玩具讓小朋友玩,有好吃的東西,也能夠主動地給小朋友吃了。與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也懂得忍讓,比如小朋友排著隊準備上滑梯,如果有更小的小朋友不願意等待,要先玩兒,這時寶寶也不會與之爭搶,更不會哭鬧了,而是能夠比較平靜地接受。如果這個時候,媽媽及時地對寶寶說:“寶寶能讓小弟弟先玩兒,真是個好孩子。”聽到表揚的寶寶就會更爽快、更大方了。

盡管寶寶在交往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由於還未成熟,而且大多數寶寶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所以吵鬧跟任性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此,要盡量多帶寶寶到公園等場所和小朋友遊戲,讓寶寶從中學習輪流等候及和平遊玩的樂趣,同時也為寶寶將來走向社會,能夠很好地與他人相處奠定基礎。

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總想自己動手去做、去摸。比如到了吃飯時間,寶寶能夠幫擺桌子、擦桌子、分碗筷等;到了睡覺時間,寶寶能自己洗腳,坐馬桶;穿鞋時寶寶能分出左右,而且知道穿鞋後跟;穿有扣的上衣,能獨自扣上扣子,會穿有鬆緊帶兒的褲子。

當爸爸媽媽做飯時,寶寶還會幫助擇菜,拿鍋鏟等,有時還“忙得”不亦樂乎。在生活實踐中,寶寶懂得的東西越來越多,會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這不僅鍛煉了寶寶身體的協調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寶寶大腦的思維能力和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能力。

大動作能力提高練習

怎樣提高寶寶的大動作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提高寶寶的大動作能力:

用腳尖走路

在地上畫“S”形曲線,讓寶寶用腳尖在線上從這一頭走到另一頭,寶寶做得很好的時候,爸爸媽媽要表揚。

走“平衡木”

繼續上一時期的訓練,在地板上擺幾塊磚,再鋪上15厘米寬的木板,做成平衡木,讓寶寶在上麵從一端走到另一端。爸爸媽媽可以在旁邊手扶保護寶寶,反複練習,直到寶寶可以自如行走。

做簡單體操

在給寶寶聽兒歌的時候,讓寶寶配合上手臂和雙腿的動作,比如兩臂向上舉,或是叉腰,原地跳兩下等。爸爸媽媽可以在旁邊做示範。

寶寶的坐姿不對有什麼危害

2~3歲的寶寶骨骼較軟、彈性大、可塑性強,受壓迫後容易彎曲變形。如果坐的體位不正,比如身體長時間側向一側坐,或者坐的時候沒有直起腰來,就很容易引起脊柱變形。另外,這個階段寶寶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仍很弱,如果坐的姿勢不正,不但容易引起肌肉疲勞,而且還會造成筋骨損傷。

鑒於上述原因,爸爸媽媽不要讓寶寶坐太長時間,這個時期的寶寶,連續坐的時間以不超過30分鍾為宜,並應保持正確的坐姿。正確的坐姿是:身體端正、腰部挺直、兩腿並攏、兩眼平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當然,對寶寶來說,不可能也不會做得這麼規範,但要盡量讓寶寶坐的時候保證身體端正。可采取動靜結合的方法,讓寶寶坐一會兒,玩一會兒,這樣可消除或減輕肌肉疲勞,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防止胸部和脊柱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