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臨床應用(一)(3 / 3)

【取穴】頭維穴、顳前線(均為患側)

【操作】頭維穴用十字刺法,即一針由前向後,一針由上向下,兩針垂直交叉,成“十”字形。顳前線由頷厭穴沿皮進針1寸,向懸厘穴透刺。待針刺入一定深度後,術者雙手在頭維穴的二針上同時行抽氣手法。並囑患者或其家屬撫摩、按揉麵部痛點(扳機點),先輕後重,直至引出劇烈疼痛,此時加強抽氣手法強度;使疼痛逐步緩解,直至疼痛不再因撫摩、按揉引出為止。顳前線可作抽氣法,但不宜強刺激。然後,留針半至1小時,其間每15分鍾行針1次,每次1~2分鍾。

【療程】在發病時每日治療1~2次,5~7次為1個療程。一般進行1~2個療程即效。未發病時,宜針刺風池、合穀、外關、懸鍾等穴,隔日一次,5~7天為1個療程,也可作為頭皮針治療有效者的鞏固治療。

【專家提示】本病發作時應用上述療法能立即止痛,但常易反複。因此,除頭皮針治療以外,必須囑患者注意防止各種誘發因素,包括避風寒、治療有關的局部感染(如口腔、牙齒)等。同時要患者經常進行各種自我按摩,如顏麵、顳頂、眼區的按摩和擦手掌、擦手背、捏合穀、擦湧泉,療效才能鞏固。

坐骨神經痛

【概述】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的疼痛。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多與感染有關,受冷常為誘發因素。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是因該神經通路的鄰近組織病變所致,如腰椎間盤脫出症、脊椎關節炎等病變產生機械性壓迫而引起。其臨床症狀是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等處發生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取穴】頂結前線(通天和百會的連線乂配頂顳後斜線上1/3和頂旁1線,均為健側。

【操作】頂結前線從通天穴進針,向百會穴沿皮透刺,但不透出皮膚,達一定深度後即行抽氣手法,持續3分鍾,刺激量較大。行針時作直腿抬高試驗(患者仰臥,病側下肢伸直抬高時產生疼痛),引出坐骨神經痛,加強手法力度,直至疼痛減輕。如疼痛嚴重發作時,加用頂顳後斜線上1/3段和頂旁1線(均為健側)行抽氣法1~3分鍾。然後留針半至1小時,其間行針2~3次。留針期間,同時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從腰、臀、大腿向下至小腿、足背,進行輕柔手法的按摩。或在留針期間,囑患者抬腿、彎腰、行走、咳嗽,如有疼痛引出,則立即進行抽氣手法。

【療程】每日次,5~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原發性者一般行1~2個療程。

專家提示:頭針治療適於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患者。

抑鬱症

【概述】主要以心境抑鬱、思維遲緩和思維內容障礙以及意誌活動減退為主,多數患者還存在軀體症狀。如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秘、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入睡困難等。發作時也可出現幻覺、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強迫和恐怖症狀。

取穴印堂、百會。

【操作】沿皮刺1寸後,用06805治療機通電,頻率80~90次廣分,電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持續1小時。

【療程】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一般進行個療程即可。

【專家提示】本病預後較好,但經多次發作後有15%~20%的患者轉為慢性。頭針療法對各類精神病有顯著療效。

顱釀外傷後通症

【概述】顱腦外傷較為常見,占全身各部位外傷總數的20%左右。在各種外傷中,死亡率最高。在外傷後常當即昏迷,經搶救清醒後,往往會遺留各種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如頭痛、失語、偏癱、精神失常等。

【取穴】偏癱以運動區、足運感區、運動前區、附加運動區為主;失用症加對側運用區,平衡失調加雙側平衡區,失語加對側言語2區、雙側語言區,肢體麻木加對側感覺區。主穴可分組交替取穴針刺。

【橾作】頭針刺激區按常規沿頭皮刺入1.5寸,進人帽狀腱膜下層,不撚轉,留針1.5-2小時。患者自由活動。

【療程】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為3~5天,3~7個療程即可。

【專家提示】用頭針等方法治療此症,常有較好療效。但頭針治療的效果與病變性質有關,開放性顱腦外傷的效果,較閉合性者差。同時與病程有關,病程短者效佳,恢複期優於慢性期。

神經衰弱

【概述】神經衰弱是一種大腦功能性障礙疾患。臨床上以失眠、眩暈、健忘、情緒易於激動為主、也可伴有心悸、食欲不振及性功能衰退等症狀。頭針治療有鎮靜安神作用,可調節大腦皮質功能活動,而取得較好效果。

【取穴】額中線、額旁1線(右側)、頂中線。

【操作】額中線由上向下,頂中線由後向前,沿頭皮透刺1寸,達一定深度後,行輕緩的進氣手法,必須做到行針似有若無,使患者舒適安定。行針的同時(尤其是針頂中線時)囑患者行腹式深呼吸,意守丹田,意守時也須做到“似守非守”。長時間留針,甚至過夜,臨睡前如有可能再按上法行針1次。第2天早晨再出針。

【療程】隔日1次,3~5次後改為隔2~3天治療1次,10~12次為1個療程。一般進行2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專家提示】頭皮針治療神經衰弱,主要是改善失眠、眩暈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