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文·曆法·地理(2 / 3)

【參商】參和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參指西宮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宮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兩者此出彼沒,不能在天空中同時出現,因此用來比喻人分離不得相見。《紅樓夢》中描寫寶黛間的親密關係用了這樣的比喻,如“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征兆。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後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鬥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

陽曆、陰曆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0秒)為一年。為方便計,以365天為一年,叫平年。餘下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這一年叫閏年。但這樣,每四年又虧44分56秒。所以每四百年少三個閏年。陽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餘的月份是大月,31天。陰曆又稱為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因為它的月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為方便,定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每年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十九年閏七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

閏年

陽曆有閏日或陰曆(農曆)有閏月的一年都叫閏年。

公曆一般每四年有一個閏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閏年的二月就有29日。這一天就叫閏日。

公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閏年,如1984年就是閏年。

四年一閏的辦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多了約1分14秒。為了消除這個誤差,現行公曆規定,四百年間隻允許有九十七個閏年而不是一百個閏年。那些世紀整數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時才算閏年,否則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閏年。

曆史上的紀年法

我國曆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四種:

(1)幹支紀年幹支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幹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周而複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諡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製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采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公元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