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更、鼓、點
時、刻、更、鼓、點,都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單位。
時:指時辰。古時,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用十二個地支做名稱,從半夜算起。
子時:夜半,23點至1點。
醜時:雞鳴,1點至3點。
寅時:平旦,3點至5點。
卯時:日出,5點至7點。
辰時:食時,7點至9點。
巳時:隅中,9點至11點。
午時:日中,11點至13點。
未時:日映,13點至15點。
申時:哺時,13點至15點。
酉時:日入,17點至19點。
戌時:黃昏,19點至21點。
亥時:人定,21點至23點。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頃刻,指很短的時間。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一更天:19點至21點。
二更天:21點至23點。
三更天:23點至1點。
四更天:1點至3點。
五更天:3點至5點。
鼓:古代夜間擊鼓報更,所以鼓成了更的代稱。
點:古代用銅壺滴漏(水或沙)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現在24分鍾。
十二生肖
屬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紀年方法。辦法是,在采用天幹配地支紀年的同時,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種相應的動物名字,表示這一年的順序和名稱,排列辦法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如辛酉年又稱雞年,這一年出生的人便屬雞。這種紀年方法的來源,曆來說法不一,主要有:(1)依據陰陽來確定這些動物名稱,如子寅辰午申戌屬陽,故用身上有奇數特征的動物表示,如鼠、虎、龍、猴、狗都有五趾,馬為奇蹄;而醜卯巳未酉亥舊說屬陰,故以身上有偶數特征牛羊豬(偶蹄)雞(四爪)兔(雙唇)蛇(二舌)來表示;(2)圖騰說:古代某一氏族因與某種動物關係密切,便奉這種動物為本族的保護者。此後逐漸用幾種常見的動物紀年,產生了十二屬相,以祈保護;(3)來自西北遊牧民族:我國自古有以幹支紀年的辦法,而隻有在古代西北的遊牧民族中,才以動物紀年,此後隨著民族間的融合,華夏族的幹支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的動物紀年法相融合,產生了十二生肖,清人趙翼甚至斷定此俗“起於後漢無疑也”。
源遠流長的十二生肖,既然廣泛影響古代的民俗,因而某些封建文人,也用它作為詩文的題材。大名鼎鼎的朱熹,曾寫過十二生肖體的詩篇,每句隱一生肖,類似文字遊戲,但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
晝聞空簞齧饑鼠,曉駕羸牛耕廢圃。
時才虎圈聽豪誇,舊業兔園嗟莽鹵。
君看蟄龍臥三冬,頭角不與蛇爭雄。
毀車殺馬罷馳逐,烹羊酤酒聊從容。
手種猴桃垂架綠,養得鶤雞鳴角角。
客來犬吠催煮茶,不用東家買豬肉。
十二生肖剪紙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用以表示一年裏天時和氣候變化的24個時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天文學上,用太陽的黃經度來計算:分黃道為360°,取“春分點”為零度,由此起算,每15°為一個節氣,6個節氣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節氣”(詳見下表)。我國勞動人民遠在春秋時代已通過農業生產實踐,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氣。在秦漢時,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已完全確立,成為農業活動的主要根據。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