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的連橫政策,對秦國的強大有所幫助,為秦積聚力量統一全中國,作了些準備,出了一點力氣。但張儀距離秦始皇對東方六國各個擊破,最後使合縱的盟約完全瓦解還有相當一段時間,因此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蘇秦(?~公元前284年)是東周洛陽人,年輩後於張儀。他的活動時期主要在齊閔王(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統治期間,那時張儀已死去十多年了。蘇秦自稱鄙人,可能是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他是燕昭王的親信,一生主要為謀求燕國強大,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同時奔走於齊、趙、韓、魏等國之間,組織合縱攻齊及合縱攻秦。他的策略是使齊“西勞於宋,南罷(疲)於楚”,從而牽製齊的精力,轉移齊對燕的視線,以防齊國吞並燕國。
公元前314年,燕發生內亂,齊宣王乘人之危向燕大舉進攻,幾乎使燕到了全部覆滅的地步。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國力才逐漸增強,因此處心積慮,力圖報齊之仇。於是廣泛招徠人才,等待時機。這時蘇秦來到燕國,受到燕昭王的重用。公元前300年,蘇秦揣摩到燕王的心思,就與燕王商定了以燕敵齊之計,去齊搞反間活動,五年而歸。齊閔王即位後,改用孟嚐君為相時的對外政策,背棄趙國而親善秦國。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到齊國來,約齊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眼看齊聯秦而和三晉關係惡化,燕昭王第二次派蘇秦去齊,暗中從事反間活動。
蘇秦去齊前寫信給齊王,佯裝透露三晉想連燕謀齊的消息,並表示自己對齊的一片忠心,以取得齊王的信任。到齊後,果然不出意料,齊閔王信用了他。於是他首先極力慫恿、引誘閔王攻宋。因為攻宋對燕有利。宋處齊南,燕處齊北,齊攻宋必然置北麵邊防不顧,而用兵於南方。且楚、魏與宋接壤,定會來爭地,勢必與齊發生矛盾。還有,秦是極力要保護宋的,攻宋必得罪秦,引起衝突。這樣把齊放到了一個四麵樹敵的孤立地位上。當齊感到將與秦發生衝突時,就改變政策,又聯絡趙國,反對秦國。所以很快取消了帝號。在三晉和燕的援助下,齊第一次攻宋得勝,宋以割地與齊媾和。由於這樣的突變,秦昭王也被迫取消帝號,齊秦關係再次破裂。齊閔王打算聯合三晉、燕共同伐秦,同時不放鬆攻宋。五國合縱伐秦,名義上以趙國奉陽君李兌為主帥,實際上是由齊國一手操縱。蘇秦就以齊臣的身份,四處活動,組織三晉、燕、齊五國聯軍,他為五國合縱攻秦做了許多工作,所以趙國封他為武安君。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蘇秦合縱”的真實情況。
因為五國統治者同床異夢,各自都打自己的小算盤,特別是齊國不僅不真心實意伐秦,反而乘各國準備兵力攻秦之際大舉攻宋。另一方麵秦國也憎恨這種聯盟,經常不斷進行報複和破壞,所以五國合縱攻秦遲遲沒有開始。而蘇秦在這次合縱過程中,卻得到了意外收獲,他表麵上為齊聯絡三晉,使齊“得誌於三晉”,同時還保證齊攻宋的成功。實際上他借此機會,暗中為燕串聯反齊力量,作反齊準備。
公元前288年,齊秦重新聯合起來。齊第三次伐宋,終於吞滅了宋國。齊這一大勝利,大大震動了三晉等國,各國紛紛行動起來,力圖伐齊。燕昭王認為時機已到,就去趙國,見趙惠文王,決定了五國攻齊策略。由於齊閔王對蘇秦的信任,所以對燕毫無防備。不久燕公開“絕交於齊”,同時燕將樂毅率領五國軍隊從齊的北部燕國境內攻入齊國,齊大敗。弱燕勝強齊雖然經曆不少曲折,但終於成功了。但蘇秦在齊的陰謀活動卻完全暴露,被齊閔王用車裂之刑處死,死時五十多歲。
戰國時代,七國之間,忽合忽離,互相爭雄,但全國統一之勢,正在形成。蘇秦在弱燕破強齊中也起了一定作用,使東方強大的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客觀上為秦完成全國統一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商鞅變法
戰國初期,西方的秦國,原是七個大國中最落後的一個。後來經過一次政治改革,才逐漸強大起來。這個政治改革叫變法,領導這次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商鞅。
商鞅原是衛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因此,也有人稱他衛鞅,或者叫公孫鞅。他在秦國立了大功,被封為“商君”,才叫作商鞅。商鞅特別喜愛研究法律,當時有人把他介紹到魏國,但魏王不重用他。於是,商鞅到了秦國,秦孝公起用了他,任命他為左庶長,並主持變法。
變法公布以前,商鞅派人在國都雍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杆,下令說“誰能把這根大木杆從這裏扛到北門,就發給他十兩金”。十兩金,是一筆不少的錢。人們很驚異,沒有敢去扛的。這時,官員又下令說,賞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惴惴不安地出來,把木杆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如數給了他重賞。同時對大家說,他的話是算數的。現在,新法就要公布了,不論是誰,都要遵守。商鞅這樣做,就是取信於民,言出法隨。
接著,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頒布了兩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是:
(一)廢除井田製遺留下來的阡陌界限,承認封建土地私有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按照軍功大小重新確定社會等級。舊貴族沒有軍功的,剝奪他們的世襲特權。
(三)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小農經濟。
(四)建立封建集權製度。在全境設三十一縣,由中央任命官吏。在基層加強統治,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使相互監督。
變法是很不容易的,頒布新法的第一年裏,國都裏就有上千人反對,包括太子駟。這樣,新法很難推行下去。商鞅決定首先懲治破壞新法的上層貴族。但太子駟是國君的嗣位人,不能用刑。他隻得把太子駟的老師公孫賈處了黥刑。後來又把另一個老師公子虔處於劓刑。這樣,變法終於推行下去了。
秦國實行變法以後,舊貴族的勢力遭到打擊和削弱,新興地主階級地位鞏固了。由於獎勵耕戰,大量的荒地被開墾,農業生產有了發展,國家的糧食也多了。同時,軍隊戰鬥力也大為加強,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繼位,這就是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趁機在惠王麵前誣告商鞅謀反,惠王下令逮捕了商鞅,把他車裂,還處死了他全家。但是,秦惠王繼續實行商鞅製訂的政策,所以,秦國逐漸成了戰國時期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胡服騎射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那時候,許多國家作戰時,要靠兵車,士兵穿著長袍和笨重的甲胄,行走十分不便。在趙國執政的趙武靈王是一個目光遠大、主張改革的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看到北方少數民族遊牧部落(當時稱為胡人)的軍隊,身穿短衣、長褲,上馬下馬都很靈活,騎馬射箭,自如而迅速。他決心學習胡人的長處,革除自己軍隊的弊端。
胡服騎射雕像
趙武靈王征求了一些大臣的意見後,帶頭穿上了胡人的服裝,精神抖擻,十分威武。文武大臣感到了震驚,後來也就習慣了。但也有人不理解,看不慣,連朝廷重臣、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也認為有傷風俗,不合先王之道。假稱有病,不去上朝。趙武靈王耐心給他講道理,說:“人們穿衣服,是為了圖方便、實用和美觀。讓大家改穿胡服,目的是繼承先主的事業,學習騎射,保證四境安全,使趙國強大起來。”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也穿上了胡服。於是,趙武靈王下令,實行服裝改革,全國上下都穿上了輕便靈巧的胡服。他還親自訓練士兵騎馬射箭,並把西北邊界重鎮原陽(今內蒙古薩拉齊縣境)的步兵與戰車合編的軍隊遣散,重新編製,建立了一支精幹的騎兵,大大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
趙武靈王的改革獲得了成效。公元前306年,他統率騎兵,長途征戰,攻滅了中山國(今河北靈壽縣至唐縣一帶),攻破林胡、樓煩,建立了雲中、雁門兩個郡。到了公元前300年,趙國已十分強盛,疆域擴展千裏,與齊、楚、秦、燕,韓、魏六國並駕齊驅,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如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北,還有一個插箭嶺,相傳那是趙武靈王當年訓練士兵騎馬射箭的地方。
焚書坑儒
公元前221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需要注意的是,從李斯當時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首都鹹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焚書坑儒
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死之藥。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藥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他們畏罪逃跑。秦始皇聞知大怒,遂下令拷問鹹陽四百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四百六十名術士、儒生全部坑殺。究其原委,所謂坑儒,隻是對方士的一次坑殺而已。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但被殺者也有儒生。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大澤鄉起義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他死以後,其子胡亥當了皇帝,是為秦二世。殘酷的刑罰,沉重的賦稅,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廣大農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秦二世還大興土木,四處征伐,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向全國發布了服徭役的旨令。這年7月,河南方城縣有九百名壯丁,在兩個軍官監押之下,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去戍邊。由於當時連日大雨,道路不好走,趕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劉家集)時,已誤了日期。按照秦時法律,這是要砍頭的。這時,他們之中有兩個帶頭的叫陳勝和吳廣。他們商量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為什麼不拚死幹一番事業呢!”於是,他們殺了監押的軍官。
大澤鄉起義紀念碑
起義前,陳勝讓人在白綢子上寫“陳勝王”塞入魚腹;半夜在古廟用竹籠罩上篝火,學狐狸叫“陳勝王”,這就是“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借此為起義造勢。
起義時,陳勝大聲疾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接著“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就是以木棍做武器,在竹竿上紮布片作為旗幟,高呼“伐無道,除暴秦”的口號,起義了。後來就把起義用“揭竿而起”這個成語來代表。
陳勝吳廣的隊伍,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他們很快占領了宿縣(今安徽宿縣),隊伍壯大了,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餘人,步兵幾萬人。後來他們占領了陳縣(今河南淮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陳勝被推選為王,吳廣為將軍。在短短的六個月裏,起義大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控製了今天的安徽、河南、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北等省的大片地區。還有起義軍將領周文率隊伍打到離秦王朝統治中心鹹陽隻有一百多裏的地方。在這關鍵時刻,陳勝派到各地的將領以及混進起義隊伍中的舊貴族,自立為王,拒絕援助周文的主力。周文的隊伍孤立無援,加上缺乏訓練,當遭到秦軍幾十萬人的反撲時支撐不住了,周文也在澠池一戰中壯烈犧牲。吳廣帶軍隊在滎陽和秦軍相持了幾個月,被內部陰謀篡權的田臧殺死。陳勝英勇抗擊秦軍,不幸也被叛徒莊賈殺害。
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的烈火仍在燃燒。三年之後,秦二世終於被趕下了台。公元前206年,劉邦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漢朝。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對曆代農民起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永垂史冊。
鴻門宴
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起義軍失敗以後,劉邦和項羽所領導的兩支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鬥爭,成了反秦的主力。為了推翻秦朝統治,起義軍作出決定,由劉邦領兵向西略地入關,項羽往北救趙入關,並且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由於劉邦軍紀嚴明,“所過毋(勿)得掠鹵(虜)”,又采取了收買秦將約其降的方針,很快瓦解了秦軍,沒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了鹹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以後,劉邦聽了張良、樊噲的勸告,“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又除秦苛法,“與父老約法三章”,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的一套辦法,受到了關中人民的擁護,“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劉邦又婉言謝絕,表示:倉庫裏的糧食很多,並不缺乏糧餉,不要秦民再費心。這更使得大家高興,都唯恐劉邦不為秦王。項羽這時也破釜沉舟,在殲滅了秦軍主力以後,到了函穀關外。他聽說劉邦已經攻破鹹陽,收降了子嬰,便怒氣衝衝地打破函穀關,駐軍鴻門。並準備第二天擊破劉邦軍。這時,項羽的謀士範增也看透劉邦原來在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而入關以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說明他正在收攬人心,誌氣很大,也勸項羽要立即進攻劉邦,不能給他以喘息、發展的機會。當時,項羽軍士四十萬,劉邦隻有軍士十萬,如果項羽進擊劉邦,是有把握獲勝的。
可是,正在這時,項羽的叔父項伯,卻因為與張良要好,連夜偷偷跑到劉邦軍中,把項羽明日進擊劉邦的消息告給張良,並勸他趕快逃走。張良反勸項伯和他一起去見劉邦。劉邦估計到自己力量不及項羽,隻得在項伯來時,向他表示,自己清理關中戶口、府庫,正是等待項羽前來接收,決無獨占關中的野心。請項伯把這個意思轉告項羽。劉邦還稱項伯為兄,為他設置酒宴,與他約為婚姻,對項伯竭盡拉攏之能事。項伯答應了劉邦的要求,約劉邦明日一早快來拜見項羽。當夜,項伯就把劉邦的話轉告了項羽,並替劉邦說了許多好話,終於使項羽改變了進擊劉邦的決定。
第二天,劉邦隻帶領一百騎兵,同著張良、樊噲等幾員將領來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一同入席的還有項伯、範增和張良。盡管劉邦已經得到項羽諒解,可是,宴席上的氣氛仍然非常緊張。範增幾次舉起所佩的玉玦向項羽示意,要他下令殺死劉邦,項羽都默然不動。於是,範增召來武將項莊,暗囑他以舞劍為名,在宴席上刺死劉邦。項莊立即進入軍帳,舞起劍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項伯也拔劍起舞,幾次擋住了項莊刺來的劍,保護劉邦。張良見情勢緊急,也立即召樊噲持劍握盾闖入軍帳。樊噲怒目站在項羽對麵,由於過分憤怒,他的頭發都豎了起來,眼角也張裂流著鮮血。當項羽問明他便是劉邦的衛士樊噲時,稱讚說:“真是壯士啊!”並賞賜給樊噲一鬥酒和一隻生豬肩。樊噲一麵喝酒,大口吞下生豬肩,一麵陳述劉邦的功勞,指出,要殺害劉邦,是走秦朝的老路。在樊噲義正辭嚴的指責下,項羽啞口無言,隻好說,將軍請坐。劉邦乘此機會,假說上廁所,溜出軍帳,“脫身獨騎”返回霸上。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故事。故事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的情節,也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典故。
“鴻門宴”後,項羽進入鹹陽,放火燒了阿房宮,殺死秦王子嬰,大肆搶掠。他憑借手中武力,以為天下從此已定,分封六國貴族、秦朝降將和有功將領十八人為王,自稱“西楚霸王”,班師東歸,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邦也被封為漢王,被迫進駐巴、蜀、漢中一帶。
文景之治
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2年戰勝項羽當上皇帝後,認真總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曆史教訓,實行了一係列改良措施,使西漢政權逐漸鞏固強盛起來。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出現了史稱“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麵。
漢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漢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他們都十分注重加強中央集權。文帝時,劉邦分封的那些諸侯王的割據勢力迅速擴張,自設官吏,自征賦稅,成了獨立王國。文帝采取各種手段削弱諸侯王勢力,打擊一切與中央分庭抗禮的行為,有效地抑製了部分諸侯王。漢景帝接受謀臣的建議,消除了一些封國的部分郡縣,收歸中央管轄。吳王劉濞見世襲特權受到威脅,串通楚、趙等六王,於公元前154年聯合起兵叛亂。景帝派太尉周亞夫鎮壓叛軍,很快平息了叛亂。這次事件後,景帝做出規定,各封國官吏一律由中央委派,不再給諸侯王以獨立的軍政權力,從而大大減少了諸侯割據稱雄的可能,加強了西漢的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漢文帝、漢景帝對劉邦的一些主要政策做了調整。政論家晁錯向文帝提出“貴粟政策”。他指出,現在商人們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提高利貸,造成農民的貧困。長此下去,是很危險的。所以一般地講“重農抑商”是不行的,而必須實行“貴粟”政策。即允許人民用糧食買爵位,用糧食贖罪;國家糧多了,可減輕賦稅。漢文帝采納了這一主張,公元前168年下達賣爵位令,二級爵,價六百石糧,九級四千石。實行“貴粟”,國家糧食大增。文帝還推行了“輕徭薄賦”政策。開始,田租減半,次年,田租全免,持續十二年。至景帝又恢複到田租減半,直到西漢末。原先,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百姓,每人每年納算賦一百二十錢,文帝時減為四十錢。原先,二十三至五十六歲百姓,服兵役二年,每人每年在郡縣任更卒一月,減為三年當更卒一月。這些辦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除此之外,文景時代為了加強武備,鼓勵人民養馬,製定了民家養馬一匹,免三人徭役的“馬複令”。同時,取消了關口檢查來往行人製度,以便利商人販運;解除山林、川澤伐采和捕撈的禁令,使老百姓能夠補助生活。
絲綢之路
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是文明與友誼之路。它像一條絢麗的彩帶,從西漢時期的古都長安開始,穿過河西走廊,翻越帕米爾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歐洲腹地,綿綿7000千米。一路上,商旅使臣、僧人學者,絡繹不絕。沙漠之舟載著人們,把我國的絲帛彩綢、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燦爛的文化傳到西方;同時,也把西方特有的農產品和文化藝術的瑰寶送到中原大地。從西漢時期到隋唐的1000多年時間裏,這條絲綢之路成為溝通東西方的大動脈,成為我國人民同國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絲綢之路已載入世界史冊。
開辟這條道路,打通我國同西方聯係的人就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張騫。張騫約生於公元前175年,陝西漢中城固人。年輕時做過漢武帝近旁的侍從官。當時,北方的匈奴奴隸主屢屢派兵南侵,給人民帶來了戰亂。漢武帝決定派人出使西域去聯絡大月氏國,好共同抗擊匈奴,大月氏在匈奴的西邊,在當時的條件下,必須經過匈奴。張騫膽識過人,自願冒生命危險完成這一重大使命。
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使臣,由一個名叫甘父的匈奴人做向導,率一百多名隨員離開長安西行。過了隴西郡,渡過黃河上遊,進入了祁連山匈奴人盤踞的地區。不幸,隊伍被匈奴人發現,在戰鬥中,寡不敵眾,張騫和甘父被俘。在匈奴人的監視和奴役下,張騫度過了漫長的十一年。公元前127年,張騫和甘父等人逃出了匈奴人之手。他們馬不停蹄,日夜兼程,連跑了幾十天,在戈壁大沙漠中忍受幹渴和炎熱的折磨,射鳥獸充饑。他們跨過一望無際的白龍堆石海,沿著天山南麓,經過樓蘭、焉耆、龜茲,到了疏勒國(今新疆喀什市一帶)。為了找到大月氏國,他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大宛國境(今蘇聯費爾幹一帶)。在那裏,他們受到熱情款待。大宛國王派向導護送他們經康居國(今蘇聯撒馬爾罕),到達了大月氏。
張騫在大月氏生活了一年多,雖然未同大月氏達成共擊匈奴的協議,但是卻與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國建立了聯係,播下了友誼的種子。公元前127年,張騫他們動身回中原。為了繞過匈奴人的轄地,他們沒走原路。可是,在翻越祁連山時,他們又被匈奴騎兵俘虜。單於非常憤怒,對他們嚴加看管。張騫他們白天背土築城,晚上被囚禁,又苦熬了一年多。正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匈奴單於病死,他的兄弟和兒子爭奪王位,起了內訌。張騫和甘父趁亂逃脫了囚禁,回到長安。十三年前出發時的一百多人,如今隻剩他們兩人了。
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十三年來的探險經曆和西域各國情況。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並任甘父為奉使君。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進擊匈奴,張騫隨軍出征,由於他對匈奴的地理等情況熟悉,戰爭獲得勝利。回來後,他被封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兵五萬,與匈奴決戰,取得了勝利。這一年,漢武帝任張騫為中郎將,帶著黃金、絲綢等貴重禮品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們來到烏孫,又派了副使分別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於闐等國,廣泛開展外交活動,並邀請他們派使者到長安觀光。公元前115年,張騫載譽而歸。由於他的努力,漢王朝的影響擴大了,西域的交通開辟了。從那以後,中國的漢人地區也種起了葡萄、胡桃、石榴、黃瓜、蠶豆、豌豆、大蔥、大蒜等農作物,西域的汗血馬、玻璃、寶石、瑪瑙、香料,以及樂器琵琶、中東的樂曲、印度的佛教、希臘的繪畫等也傳入中國。中國的蠶絲錦綢、煉鐵煉鋼技術、鑿井技術,以及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明”都由這條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傳到西方。這條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它和張騫的名字,永遠為世界人民所傳誦。
和親與昭君出塞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漢族封建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有時為著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進行聯婚,被稱為“和親”。這種“和親”聯係最早是在漢朝統治者和匈奴族的單於之間進行的。
秦末漢初,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族,在其首領冒頓(音墨毒)單於的統治下,向東滅掉了東胡,向西趕走了大月氏,在北邊打敗了丁零等部族,往南征服了樓煩、白羊,不斷地進攻燕(今河北省北部)、代(今山西省北部),並且渡過黃河,占領了河套廣大地區。這時,匈奴擁有騎兵三四十萬,成為西漢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脅。
為了防禦匈奴進攻,漢高祖劉邦把韓王信封於代北。公元前201年(漢高帝六年),匈奴大舉進攻馬邑(今山西朔縣),韓王信投降匈奴。第二年,劉邦親自率兵討伐韓王信,結果中了匈奴的誘兵計,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被冒頓的騎兵圍困七天七夜。最後,劉邦用陳平計,派人買通了冒頓的閼氏(匈奴單於的妻子),才得以突圍。白登戰役後,冒頓單於仍不斷進攻漢朝的北部邊境,連封在代地的代王喜也嚇得棄掉封國逃回長安。由於當時漢朝的社會經濟殘破,國力空虛,內部統治還不夠鞏固,實在無力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於是,劉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納了劉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決定以宗女為公主嫁給匈奴單於;每年送去大量的絮、繒、酒、食物;並且與匈奴單於約為兄弟。
劉邦以後的惠帝、呂後、文帝、景帝時期,基本形勢沒有大的變化,西漢政府繼續推行“和親”政策。
西漢初期的這種“和親”,說到底是帶有貢納性質的政治聯婚。送去的女子,和其他物品一樣,不過是對匈奴貴族的貢品。西漢統治者當時實行這一政策,也是迫於形勢而不得已的。盡管如此,這種和親政策,卻也帶來了相對和平局麵,有利於兩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西漢政府與匈奴同意在邊界地區“通關市”,允許兩地間的貿易交換。於是,匈奴人帶著驢、馬、羊、駝和獸皮等物產在“關市”與漢族商人交換繒、帛、酒和糧食。“關市”貿易,一時相當繁盛。
當然,隻靠“和親”政策,並不能徹底解除匈奴貴族勢力的威脅。匈奴貴族一有機會,仍然不斷地攻掠漢地邊郡。每次進攻都要“殺略人民”,搶掠牲畜。特別是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和遼東(今遼寧省南部)兩郡受害最深,每年都要有一萬多人被匈奴貴族殺害或掠去做奴隸。有時匈奴進攻的報警烽火直達甘泉和西漢都城長安。有一次入犯的匈奴竟然連皇帝禦苑的馬都給搶走了。雖然如此,在當時漢朝政府國力不足的情況下,采用和親政策,還是爭得了總體和平的局麵。這樣就給西漢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不斷積蓄軍事力量,準備反擊匈奴的攻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隨著西漢初年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漢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同時,文、景兩朝還積極遷徙人民充實邊塞,墾田積糧,養殖戰馬,軍事力量也有了充足的準備。到了漢武帝時,便放棄對匈奴單方麵退讓的和親政策,向匈奴貴族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爭。從此,西漢與匈奴“絕和親”八十多年,到漢宣帝時,由於匈奴在漢朝軍隊的連續打擊下,勢力衰落下去,加上連年天災,致使人民、畜產死去十分之六七。原來被匈奴貴族征服、奴役的丁零等部族,這時也都紛紛脫離匈奴貴族的控製,並配合漢軍進攻匈奴。匈奴貴族再也沒有向漢朝發動進攻的力量了。同時,在長期戰爭的影響之下,西漢王朝內部的社會矛盾也日趨尖銳。於是,漢朝政府與匈奴貴族之間的戰爭漸漸平息下去,又重新恢複了兩族間的“和親”。不過,這已經是漢朝略居優勢的形勢下,雙方走向妥協的產物。比起漢初的和親,雖然都是政治聯婚,情況已有所不同。
漢宣帝時,匈奴內部經過“五單於爭立”的紛爭混戰,接著又出現了呼韓邪單於與郅支單於的南北對抗的局麵。呼韓邪單於想借助漢朝的支持,挽救匈奴的危境,決心歸依漢朝。公元前51年(漢宣帝甘露三年)和公元前49年,呼韓邪單於兩次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漢宣帝對呼韓邪單於以客禮相待,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給他的禮遇位置,甚至放到漢朝各個諸侯王之上。同時還贈送給他黃金單於璽、漢式衣裳、冠帶、玉貝劍、佩刀等物,表示對呼韓邪政權的支持和友好。呼韓邪單於也向漢宣帝表示,願意留居漠南,協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域塞。雙方建立了和平相處,互相支持的關係。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出兵攻殺了郅支單於。呼韓邪單於實現了重新統一整個匈奴的願望。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第三次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漢朝對他隆遇如初,而且贈賜加多一倍。呼韓邪向漢元帝提出,願意當漢家女婿,複通和親之好,元帝立即應許。一個叫王嬙,字昭君的宮女,慷慨應召。漢元帝決定將她許配呼韓邪單於。王昭君容貌豐美,儀態大方,通情識理,深得呼韓邪單於的傾心敬愛,特加稱號“寧胡閼氏”,意思是通過這次和親,將與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寧的關係。漢元帝也很高興,下詔改元“競寧元年”,表示取得了永遠和平相處的局麵。
王昭君伴同呼韓邪出塞以後,一直生活在匈奴遊牧地區幾十年。呼韓邪死後,又“從胡俗”,改嫁給複株累單於(呼韓邪大閼氏的長子)。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漢匈通好關係。這種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西漢的終了。史載當時“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幹戈之役”,北方邊郡出現了空前安定的景象。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有目的的席卷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東漢時期,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與地主階級的對立非常嚴重。和帝、安帝以後,東漢統治集團日趨腐朽,輪流當政的宦官外戚競相壓榨農民。從這時起直到東漢末年,水旱蟲蝗風雹連年不斷,地震、牛疫也頻繁發生。人禍加上天災,使得本來就十分脆弱的小農經濟紛紛破產,農民到處流亡。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各郡國流民竟達數十萬戶之多。饑餓的流民無以為生,隻好鋌而走險,四處暴動。從安帝到靈帝的80餘年間,僅見於記載的農民暴動就有近百次,真可謂風起雲湧。
黃巾起義
這些農民暴動,最初還隻是分散的,小規模的,也沒有推翻東漢王朝的明確鬥爭目標,在東漢軍隊和豪強地主武裝的鎮壓下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但是繼起的暴動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且逐漸向著有目的、有組織、有準備的方向發展,終於形成了全國性的黃巾大起義。
靈帝時,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流民中廣泛地傳布開來。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張角是太平道的教主。他自稱“大賢良師”,通過用符水給人治病的手段傳播太平道,吸收了很多弟子,並派他們到各地去傳教。由於東漢統治集團內部忙於爭權奪利,對以治病為手段的太平道的看法也存在著分歧,有些人甚至認為太平道隻是在“以善道教化天下”,因此太平道的發展實際上處於半公開狀態。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太平道眾便發展到數十萬人,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張角把這些道眾按地域分為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領,由張角統一指揮。張角還在道徒中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蒼天”指東漢王朝,“黃天”則是指太平道教義中所宣傳的美好社會。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是甲子年,“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指在這一年東漢王朝即將滅亡,天下將得到太平。這一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預言,成為起義的號召和行動的綱領。太平道徒們還在洛陽寺門和各州郡官府的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二字。為使起義準備工作更加紮實,張角又親自到洛陽觀察動靜,並讓大方首領馬元義將荊、揚二州數萬道眾集中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聯絡洛陽的信徒,約定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同時發動起義。正當起義按計劃執行過程中,叛徒唐周向漢王朝告密,馬元義和洛陽道眾一千多人慘遭殺害。在這緊急關頭,張角當機立斷,通知三十六方提前起義。中平元年二月,七州二十八郡三十六萬徒眾同時俱起,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就這樣爆發了。起義軍頭戴黃巾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黃巾軍”。
勢力強大的黃巾軍,有如下幾個部分:波才領導的潁川黃巾;張曼成、趙弘、韓忠、孫夏等相繼領導的南陽黃巾;彭脫等人領導的汝南、陳國黃巾;卜已領導的東郡黃巾;張角、張寶、張梁兄弟領導的巨鹿黃巾;戴風等人領導的揚州黃巾,等等。起義軍在各地殺官吏、燒官府,摧毀豪強地主的莊園,沒收他們的財物,開倉賑濟貧民。起義軍作戰英勇,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發展。
麵對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東漢統治者急忙下令解除黨錮,動員一切力量對付黃巾軍。一時間各地豪強地主紛紛起兵,協助東漢政府圍攻起義軍。東漢政府派外戚何進為大將軍,調集大軍防守洛陽周圍的八個要塞,以防起義軍進攻洛陽;又派皇甫嵩、朱儁為左右中郎將,率主力鎮壓波才率領的對洛陽威脅最大的潁川黃巾軍;盧植、董卓則率軍鎮壓張角兄弟率領的巨鹿黃巾軍。
黃巾軍在野蠻凶暴的敵人麵前,英勇不屈,頑強作戰,連續打了許多勝仗。四月,波才領導的潁川黃巾軍,在圍攻洛陽的戰鬥中,擊敗皇甫嵩和朱儁的四萬多官軍主力。六月,南陽黃巾軍進攻宛城(今河南南陽市),趕走了新任太守秦頡。張角兄弟則率領巨鹿黃巾連續攻占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等地,大敗盧植、董卓的鎮壓軍。但是由於缺乏軍事鬥爭經驗,各地黃巾軍獨立作戰,未能互相配合,缺乏統一指揮,在對敵鬥爭中,逐漸失去了最初的優勢,成為分散作戰的孤軍。波才的潁川黃巾軍在與皇甫嵩對峙時,由於缺乏戰鬥經驗,依草結營,受到漢軍火攻而損失慘重,隨後又被皇甫嵩、朱儁與曹操的援軍追擊於陽翟,陷於失敗。南陽黃巾軍在張曼成戰死後,由趙弘、韓忠率領據守宛城數月,趙弘、韓忠也相繼戰死,最後宛城陷落,這支義軍也失敗了。巨鹿黃巾軍在擊敗盧植、董卓的進攻後,東漢政府又派皇甫嵩前來鎮壓。正當起義軍麵臨新的戰鬥之時,張角不幸病逝。農民軍由張梁率領,在廣宗一帶與皇甫嵩展開激戰,張梁陣亡,五萬農民軍英勇犧牲。十一月,張寶率巨鹿黃巾軍餘部在下曲陽與皇甫嵩再度血戰,結果張寶戰死,巨鹿黃巾軍最後失敗。
潁川、南陽、巨鹿三大黃巾軍主力失敗後,其餘部仍在各地繼續堅持戰鬥。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黃巾軍餘部郭大在西河白波穀(山西襄汾)再次起事;益州黃巾軍馬相起於綿竹;青、徐等地黃巾軍在張鐃率領下,一度發展到一百多萬人,後被曹操打敗,收編為“青州兵”。
黃巾起義暴發以後,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農民也紛紛起義響應,其中張飛燕聯絡太行山東西各郡義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勢力最為強大。漢中地區爆發了張魯領導的五鬥米道起義,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農民政權。江南地區也屢見黃巾起義活動。
黃巾起義發動的廣泛、計劃的周密,在我國曆史上是空前的。這場規模空前的農民大起義,最終雖然失敗了,但它以驚天動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沉重地打擊了腐朽封建統治,敲響了東漢王朝的喪鍾。
貞觀之治
在中國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曾寫下光輝的一頁:在他當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政治清明,國力強大,曆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戰功赫赫。他親眼見到隋煬帝的腐朽統治和農民起義的巨大力量,因此,他掌握政權以後,注意緩和階級矛盾。他常說:“不能忘記隋煬帝亡國的教訓。”又說:“一個好國君,必須先讓百姓過好日子。如果損害他們來供奉自己,那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去喂肚子。”他把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記在心上,曾對太子李治說:“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讓船浮在上麵,也能讓船翻到水裏。”在他當政後,為了讓農民安心生產,他切實推行了唐高宗李淵時期製訂的“均田製”和“租庸調法”,控製了土地和勞動力,保證了政府的賦稅來源,形成了“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的賦稅製度。這些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使農民們重返家園,對生產的恢複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世民在軍事上,繼續沿用了隋朝的府兵製,全國建立了六百三十四個軍府。府兵稱作“衛生”,由各軍府從均田農民中挑選,這叫“點兵”。府兵平時務農,農閑訓練,每年輪流到長安擔負一個月衛戍任務,有戰事就出去打仗。府兵可以免去本人的租庸調。
李世民發展了隋朝時開始出現的科舉製度,增加了考試科目。他曾說過:“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他在用人方麵,堅持“任人唯賢”和“取其所長”的原則。在爭奪天下時,他就網羅了大批文才武將,即位後,又馬上讓宰相封德彝推舉賢才。有一次,他發現武將常何的奏疏寫得很有水平,了解到是常何的門客馬周起草的後,李世民就把馬周召來,安排他做了官。後來,馬周做了宰相,成為李世民的助手。特別是對前太子李建成的謀士才能卓著的魏征、王珪,十分看重,盡管他們過去幫太子反對過李世民。對自己的親屬、朋友,對部下,李世民都能做到一視同仁,按才錄用。
唐太宗李世民最突出的優點是善於納諫。也就是聽取批評意見。他曾問大臣魏征:“用什麼辦法才能頭腦清醒而不昏庸?”魏征回答:“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經常給太宗提意見,多次指出太宗的過錯。有時把太宗惹火了,仍然神色鎮定,堅持自己意見。魏征一共給太宗奏事二百多件,在唐初實現貞觀盛世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623年,魏征患重病期間,唐太宗每天派人去看望他。魏征病危時,太宗親至病榻。魏征死後,唐太宗傷心地流淚說:“以銅為鏡子,可以照見衣帽穿戴得是否端正;以曆史為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以人為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這麵使我明得失的鏡子再也回不來了。”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麵,采用和睦政策,對漢族人和非漢族人同樣看待。許多少數民族的首領還在唐朝政府擔任軍政要職。他還讓文成公主與吐蕃君主鬆讚幹布聯姻,加強了漢族和藏族人民的團結。
由於唐太宗知人善任、博采眾議,實現了比較正確的政策,才使唐朝初年出現了繁榮強盛的局麵。“貞觀之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太宗李世民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文成公主入藏
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至今還供奉著吐蕃讚普(吐蕃對王的稱呼)鬆讚幹布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塑像。一千三百年來,西藏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文成公主的優美傳說。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我國青藏高原過著農耕和遊牧的生活。吐蕃人勇敢善戰,平時把弓和劍帶在身上,崇拜戰死的英雄。在戰場上,誰往回逃跑,就在他頭上拴一個狐狸尾巴,譏笑他像狐狸一樣的膽小。
七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鬆讚幹布做了讚普,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製政權,定都邏些(今拉薩)。那時我國內地正是唐太宗統治下的強盛的唐朝。鬆讚幹布愛慕唐朝的文化,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派出第一批使臣訪問長安,唐朝使臣也很快到吐蕃回訪。這是漢藏兩族友好關係的良好開端。以後,鬆讚幹布幾次派親信大臣帶著珍貴的禮物來到長安,請求通婚,唐太宗未允。
公元640年,鬆讚幹布命大相(宰相)祿東讚,帶著黃金五千兩和珍寶數百件來求婚。唐太宗終於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鬆讚幹布親自帶領大隊人馬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劄陵湖)迎接。他們在吐蕃的都城邏些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文成公主讀過許多書,很有才能。她入藏的時候,帶去不少醫藥、生產技術等方麵的書籍,還有穀物和蔬菜的種子以及精致的手工業品。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同心協力地發展吐蕃的經濟和文化。那時吐蕃沒有曆法,以麥熟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教給吐蕃人推行曆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鬆讚幹布在她的影響下,提倡佛教,在邏些修建了大昭寺。鬆讚幹布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唐朝又給吐蕃送去蠶種,派去養蠶、釀酒、製碾磨和造紙墨的工匠。吐蕃的農業技術原來比較粗疏,土地不平整,不打畦,沒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漢族農業技術傳入後,吐蕃勞動人民種地開始挖畦溝,田野裏阡陌縱橫,大大提高了產量。文成公主帶去的水磨,深受吐蕃人民歡迎,使他們學會使用水力的技術。公主和她的侍女還把紡織、刺繡技術,傳授給吐蕃婦女。
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後,唐朝和吐蕃的關係日益密切。高宗時候,鬆讚幹布接受唐朝給他的西海郡王的封號。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唐蕃關係更加密切。尺帶珠丹上書給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公元821年,吐蕃同唐朝會盟,盟約裏說,唐蕃之間要“患難相恤,暴掠不作”。他們建立的會盟碑,現在還完好地樹立在大昭寺門前。這是漢、藏兩族團結友誼的曆史見證。雖然,唐朝和吐蕃的統治者之間,也進行過多次戰爭,但那隻是一時的曆史現象,而兩個兄弟民族關係的主流,仍然是友好相處。
開元盛世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以後,封建統治者便著手恢複有利於政權鞏固的政治、經濟秩序,使唐初一百年,國家比較安定,經濟穩步發展。唐玄宗在公元713年即位,勵精圖治,繼續保持了唐朝的興盛,社會上呈現更加繁榮的景象。
在用人方麵,唐玄宗堅持“唯賢是舉”和“用其所長”的原則。經過認真地選拔,他任用姚崇、宋璟為宰相,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才幹。姚崇、宋璟確實忠誠可靠,有膽有識,為唐玄宗出了許多好主意。武則天當政期間,由於興建大量廟宇,修築“明堂”,增收賦稅,加劇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階級矛盾有所發展。為了消除遺留下來的弊政,唐玄宗積極采納姚、宋的建議,進行改革,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唐玄宗仍然執行讓百姓休養生息,使百姓安樂的方針,減輕賦稅,減少徭役,推行各種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較好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興修水利,又有大片田地能夠得到灌溉,不少從前的荒山坡變成了良田,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
手工業也逐漸發達。官府工匠和私營工匠的人數增長很快,手工業作坊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大。錦緞紡織技術更加精巧,絲織品印花染色技術不斷提高,陶瓷生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旺,也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唐玄宗末期的戶口數較唐初上升了4倍。
因唐玄宗前期年號為“開元”,史稱他統治的28年是“開元之治”。
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在一首詩裏描繪出這一盛世之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安史之亂
唐朝從高宗以來,邊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統治前期,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又在邊境的若幹重要地區增設軍鎮。軍鎮管轄幾個州,主將稱節度使。節度使起初隻管軍事,後來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他們是和宰相地位相近的重臣,宰相往往出任節度使,節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做宰相。這就是所謂“出將入相”。天寶初年,邊境的十個節度使共擁兵四十九萬,而唐中央禁軍不過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