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民族·曆史·典故(3 / 3)

唐玄宗統治的後期,政治日趨腐化。自楊貴妃入宮後,唐玄宗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終日沉湎於《霓裳羽衣曲》的歌舞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把持朝政,飛揚跋扈,幹盡了罪惡勾當。

那時候一身兼任平盧(今遼寧朝陽)、範陽(今北京市)、河東(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兵十五萬,勢力雄厚。安祿山的父親是西域人,母親是突厥族人。他曾幾次入長安朝見玄宗,並被楊貴妃收為養子。安祿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玄宗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認為有機可乘,陰謀叛亂,奪取唐朝的天下。他一麵常常向玄宗進貢財物,並總是說“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騙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麵卻暗中招兵買馬,準備反叛。安祿山在範陽修築了一座雄武城,用來收藏兵器和糧食,還大量擴充軍隊,收編北方少數民族的降兵,又從中挑選驍勇善戰的青年八千人做親兵,畜養高大健壯的戰馬幾萬匹。他用胡將代替漢將,也收用一些漢族地主,為他策劃叛亂。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帶領軍隊十五萬人,以討楊國忠為名,從範陽起兵。唐朝內地多年沒有戰爭,很多州縣無兵可用。臨時招募的兵士,沒有經過訓練,不會作戰。從武庫裏拿出的盔甲和兵器,不少都朽爛了。一部分兵士隻好用木棒打仗。地方官吏聽到叛兵要到,有的棄城逃跑,有的開門出迎。安祿山的軍隊長驅南下,一路上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就渡過了黃河。不過三個月的時間,安祿山占領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又過了幾個月,叛軍擊潰了唐朝的潼關守軍二十萬人,繼續西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潼關失守,長安頓時亂作一團。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中途行至馬嵬驛,將士鼓噪不前,殺死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並要求懲辦楊貴妃。玄宗無可奈何,派人縊殺了楊貴妃,繼續逃奔。太子李亨從馬嵬驛回軍北上,到靈武(今寧夏靈武南)稱帝,就是唐肅宗。長安被叛軍占領。

叛軍非常殘暴,每攻下一城,就搶走那裏的財物和婦女,屠殺老人和小孩,強迫壯年男子服苦役。他們到處受到人民的反抗,唐朝的一些地方官員也起來抵抗。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進兵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音稿)卿和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顏真卿,亦起兵河北,牽掣住安祿山的後方。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真源令張巡等出兵扼住叛軍南下的道路。安祿山隻能控製洛陽、陝州一帶。叛軍四麵受擊,內部爭權奪利。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被他的大兒子安慶緒殺死。

唐肅宗向朔方、隴右(今甘肅一帶)、安西(今新疆一帶)和西域征調援軍,並向回紇借兵。公元757年九月,唐將郭子儀等率領唐軍和回紇、西域兵攻克長安,十月收複洛陽。安慶緒被迫退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安祿山的大將史思明,也暫時投降了唐朝。第二年,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洛陽一度落在叛軍手裏。然而安史集團內部仍舊不斷爭權奪利。史思明後來殺死了安慶緒,自立為帝。不久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叛軍內部分裂,勢力大為減弱。唐朝再借回紇兵,收複洛陽。公元763年,叛軍的幾個主要將領田承嗣、李懷仙等投降,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了,戰爭才告結束。這次戰爭前後延續八年,曆史上叫作“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期間,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這些節度使同地方豪強地主勾結起來,各據一方,發展成為“據險要,專方麵,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的藩鎮割據勢力。後來,更出現了節度使死後,子孫世襲,兵將擁立,逼迫朝廷不得不承認的局麵。唐朝中央集權勢力大大削弱,統一局麵破壞了,藩鎮割據的局麵形成了。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央和地方勢力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對人民說來,是一場大災難。人民在戰爭中是心向唐朝的,然而,在鎮壓叛亂中,人民也遭到極大的災難。唐軍收複河南的州縣,硬把河南叫作“賊境”,老百姓的財物被一搶而光。戰亂期間,洛陽周圍幾百裏內,不少州縣成了廢墟。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遭到重大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了。而江淮地區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禍。所以,從此以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了。

杯酒釋兵權

五代以來,各個封建割據政權的內部鬥爭,都由軍事實力派支配。朝代的更替,往往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在十世紀的半個多世紀中,封建朝代換了五個,皇帝換了八姓。趙匡胤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皇位的。

如何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的再現?這是趙匡胤即位後所要解決的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因此他在解決了李筠、李重進等後周的殘餘勢力之後,就回過頭來剝奪高級將領的兵權。

宋朝軍隊的主力,是歸朝廷直接統領的禁軍。在五代後周時,周世宗柴榮一度整頓了軍隊,命趙匡胤指揮禁軍。他依靠這支禁軍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宋初全國兵額有三十七萬多名,其中禁軍就有近二十萬人。

當時禁軍高級將領有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徽等人。這些人有的是趙匡胤的親信,有的是趙匡胤結拜的兄弟,有的是直接參加陳橋擁立的“功臣”,全都是趙匡胤集團的核心人物。對於這些人會不會篡權,趙匡胤是很不放心的。

趙匡胤即位的次年(公元961年),一個秋天的傍晚,他準備了豐盛的筵席,宴請石守信等幾個高級將領。在酒席上,趙匡胤對在座的將領們說:“都是靠了你們,我才有今天。但做皇帝也很艱難,倒不如當節度使快活。我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安穩。”石守信等都急問:“這是為什麼?”趙匡胤回答說:“我這個位置誰不想?”石守信等說:“大局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接著說:“你們固然沒有異心,但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想不幹,能行嗎?”在座的將領們嚇得滿身大汗。他們涕泣叩頭,請求指明一條出路。於是,趙匡胤就進一步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積金帛,厚自娛樂,使子孫不會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到地方上去選買最好的田地、最華貴的宅第,替兒孫們多置備產業,自己也能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一輩子。這樣,君臣之間不是相安無事了嗎?”於是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上表稱病,乞求解除兵權。他們名義上是出守外地,當節度使,其實各地方的軍事都已歸各州統轄,節度使成為無權的虛銜。

在收奪高級將領兵權之後,趙匡胤就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軍權的集中。

為了集中軍權,北宋王朝改用文臣充當武將,武將調離軍職。趙匡胤就曾經十分得意地對親信大臣趙普說過,我現在派了一百多個文人擔任地方的藩鎮,就算都去貪汙,為害也不及武將的十分之一。屯駐在各地的禁軍,將帥也不固定,都由朝廷任命。各地部隊經常流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一旦發生戰爭,不僅將帥由皇帝臨時委派,甚至作戰方案都由皇帝親自製定,授以陣圖。諸將領兵作戰,隻能按照皇帝的既定方案和陣圖行事,不得隨便改動。這些措施,目的都是為了把軍權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其後果卻束縛了將帥和士兵的手足。平時士兵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戰時將帥不能臨陣決策。北宋王朝與遼、西夏的軍事鬥爭中,屢戰屢敗,經常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絕不是偶然的。

王安石變法

革命導師列寧曾經稱讚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這是因為在王安石執政期間,進行過在曆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公元1069年,四十八歲的翰林學士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第二年又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從這時起,就開始了王安石變法。那時,北宋王朝遇到了空前的社會危機。土地兼並劇烈,軍費開支龐大,階級矛盾尖銳,外患騷擾嚴重。王安石年輕時曾廣泛接觸社會,麵對北宋貧弱腐敗的現實,他立下了改變現狀的誌向。由於他在政治和文學方麵有很大的名聲,宋神宗上台後,就委以他變法的重任。

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是富國強兵。重在發展生產、開發財源、增強兵力。他頒布了平均賦役的均輸法、免役法,發展生產的青苗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還有政府控製市場、物價的市場法等。在強兵方麵,有給將領訓練士兵權力的將兵法,寓兵於民的保甲法以及保馬法、軍器監等。

王安石的新法,實行了約十六年。短短十餘年中,全國興修水利一萬零七百多處,灌溉田達三十六萬多頃,農業得到大發展,朝廷增加了收入,儲備了大量物資,加強了國防力量。新法減輕了農民的一些負擔,“積貧積弱”的局麵初步得到改變。但是,王安石變法限製、打擊了地主豪紳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在朝廷內外都遭到不少反對派的反對和攻擊。公元1076年10月,王安石終於抵擋不住頑固勢力的強大壓力,被迫辭去宰相職務。公元1085年,宋神宗死去,守舊派的首領司馬光擔任宰相,至此,新法完全被廢除。

王安石看到變法失敗,非常痛心,不久就憂憤而死。終年六十六歲。他的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曆史上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靖康之恥

公元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

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公元1127年3月20日,北宋宣告滅亡。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看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節。

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隨後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押,包括徽宗、鄭皇後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押,包括欽宗、朱皇後、太子、宗室及孫傅、張叔夜、秦檜等人沿鄭州北行,其中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等北返。

莫須有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率領嶽家軍奮勇北伐,力圖恢複宋朝一統江山。

嶽飛

嶽家軍節節勝利,金兵聞風喪膽。不久,嶽飛進兵朱仙鎮,這個地方,離開故都汴京已經很近了。嶽家軍與金兵對壘,嶽飛又以少勝多,擊潰了金兵的十萬大軍。嶽飛高興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銳氣喪盡,目前已丟棄兵器,向北逃竄。機不可失,準備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戰和主和兩派。秦檜為首的主和派打算借機與金議和求得苟安。這時,趙構卻倒向了主和派。秦檜深知嶽飛抗金最為堅定,就先調一向與嶽飛不睦的張俊等將領率部先歸,然後以嶽飛不宜孤軍久留為由,命令他班師回朝。怕嶽飛不聽,一天之內竟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嶽飛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勝追擊已絕無可能,悲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長歎:“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

嶽飛班師回朝,遭到秦檜等人的構陷,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到秦檜府上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嶽飛兒子嶽雲給張憲的反動信件,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除夕夜,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嶽雲父子及部將張憲等人都害死於風波亭。

關於“莫須有”的確切含義,曆來有爭論,說法很多,簡列如下:

1徐乾學在《資治通鑒後編》裏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該是“必須有”。

2俞正燮有鑒於此,他在《癸巳存稿》裏,認為“莫須有”三字還是該從字麵解釋,認為該標點做“莫,須有”。“莫”表示秦檜的遲疑,“須有”表示必須有。

3“莫須有”的意思是“現在還沒有,將來可能會有”。

4“莫須有”也可解釋成“不須要有”的意思,代入《宋史·嶽飛傳》也很說得通,“不須要有”同樣符合“莫須有”的字譯。

5有人認為,對“莫須有”的解讀,其實,學者們都忽略了南方方言要素。在浙江蘭溪方言裏,對或然性事物的判斷,至今還保持著“沒數”的用法,發音為“莫須”。例如“他莫須是曉得的”、“她莫須真做過的”等等。蘭溪離京都臨安不遠,古代水路交通發達,這一本地語素可與杭州官話古音互相印證。因此,“莫須有”應當理解為“沒數有”,即可能有的意思。

6據李敖先生發表的見解,“莫須有”是宋朝時候的方言,正確的讀法是“莫須,有”,表示“等等看,會有的”。

7還有人認為,“莫須有”三字,是宋朝人的用法,應該從宋朝人的書裏去找旁證,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正宗。在宋朝人的書裏,如《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裏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的話;《鐵圍山叢談》裏有“莫須問他否”的話;《後村大全集》裏有“莫須有人”的話。從這些宋朝口語中,我們歸納出來“莫須”的語義,原來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莫須有”三個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的意思。印證“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翻成現代話是“嶽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這是一種傲慢的語氣,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莫須有”三個字這樣解釋,才說得通。

鄭和下西洋

15世紀初,明代永樂、宣德年間,中華民族出了一個世界航海史上偉大的先驅者,他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當時稱今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北印度洋一帶為西洋,稱今南洋一帶為東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前後曆時28年,航程10餘萬裏,走訪了37個國家和地區,最南到爪哇(今印尼),最北到波斯灣和紅海的麥加,最西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東部國家的文化經濟交流。這位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航海家,就是鄭和。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名三保(或三寶),回族,雲南昆陽(今晉寧縣)人。他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據說,他祖父和父親曾航海去朝拜過伊斯蘭聖地麥加。鄭和十二歲時,被帶進皇宮當了一名小太監。他聰穎機智,才幹超人。當燕王朱棣起兵南下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時,鄭和在戰鬥中多次建功,深受燕王賞識和器重。燕王做了皇帝後,便把他提拔為內官監太監,賜姓名鄭和。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派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出使西洋各國。鄭和率領27000多人,乘寶船62艘,還有一些小船,出發了。據記載,寶船最大的裝有9桅,12帆,長44丈(147米),寬18丈(60米),載重1000噸,可載1000人。當時采用水羅盤定航向,“牽牛過海”(觀看星鬥法)夜航,船體和篷、帆、錨、舵的製造和使用都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船上的專業人員分工也十分精細。他們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裏蘭卡)、南巫裏(印度西岸)。公元1407年10月返回。以後又六次出海遠航,他最後一次航行的時間(公元1433年)比公元1492年世界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公元1497年葡萄牙的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橫渡阿拉伯海到達加爾各答)早半個世紀。

鄭和七次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經濟聯係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鄭和還編有《鄭和航海地圖》,是有關海洋地理的珍貴地圖。鄭和七次下西洋,也加速了南洋各地社會發展的進程。

張居正“一條鞭法”

在一條鞭法實施以前,明朝傳統的賦役製度是將賦和役分開征調的。賦以田為對象,分成夏稅和秋糧,向田主征收;役的對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時,按戶出丁,輪流應役。官府分別把每戶的田地和戶口,記錄在魚鱗圖冊和黃冊上,作為征調賦役的依據。隨著土地兼並的擴展,戶丁逃亡,田地隱匿,使得這兩個文冊的記載十分混亂和失真。那些善於隱產瞞丁的富戶,和享有優免權的權貴,“地連阡陌,而欺隱無稅”,貧苦農民往往產去而稅存,弊端百出。統治者在田賦以外加派的貢品,對戶丁的任意役使更是數不勝數。這樣苛重的剝削和混亂不堪的賦稅製度,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迫使農民“甘願拋荒田產,避役四方”,或者“逃亡山林,轉為盜賊”,使得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國家稅源枯竭,人丁短缺。到嘉靖、隆慶年間,可收租賦的田地日漸減少。公元1571年(隆慶五年)的征賦地比公元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減少近一半,戶丁的流亡也相當嚴重,這對封建政權來說,是個很大的危機。為了穩定統治,減少財政損失,必須重新清查土地、戶口,改革賦役製度。地主階級中一些有作為的官吏,也為此作出許多努力。

公元1539年,應天巡撫歐陽鐸和蘇州知府王儀,提出“以田為母,以戶為子”的辦法辦理賦役。後來相繼有人提出“綱銀”和“一串鈴”的辦法。按照《明史·食貨誌》的說法,綱銀就是把民間應役歲費,丁四糧六總征,易知而不繁,就像網之有綱一樣。一串鈴則是一種夥收分解的辦法。這都是一條鞭法的先導。嘉靖末年,經海瑞、龐尚鵬在江南地區大力推行,才逐漸推廣開來。公元1581年在明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主持之下,在全國實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是:通計一個州縣的賦役,量地計丁,丁糧全部交官。一年中所需的力役,由官府僉募,付給工食費用。其他雜稅土貢等也與稅糧合為一條,計畝征銀,由官府折辦。這就是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現在看來簡單,但在當時卻是一項重大改革。力役從按戶丁簽派,改為賦役合一,一律按畝征收銀兩,戶丁隻要出錢就可以免除力役。這無異於從實際上取消了力役,從而削弱了人身依附的關係,開始有了一定限度的人身自由,有利於商人、農民、雇工的謀生活動。由於銀兩可以用來代替實物,繳納賦稅,這就改變了征收實物稅的舊製,擴大了銀兩的流通範圍。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刺激的作用。同時,在一條鞭法實行的初期,把一切苛捐雜稅歸並成一種,簡化了征收的手續,減少了官吏從中舞弊的機會,改變了某些賦役不均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所以一條鞭法的實施,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鄭成功收複台灣

台灣,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島嶼。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派人到達台灣,和當地人民一道開發建設台灣。宋、元時期,曾在台灣建立了行政機構。公元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清朝政府設置台灣府,進行管轄。

鄭成功收複台灣圖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台灣人民英勇地跟他們作鬥爭,不斷進行反抗。

公元1661年3月,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人,從廈門出發,經澎湖,於台灣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陸。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積極支持鄭成功收複台灣的鬥爭。他們將飲食送到鄭成功的軍隊前,用車輛幫助軍隊運輸物資。在台灣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下,鄭成功指揮的軍隊擊潰敵人從巴達維亞派來的援兵。奪回了荷蘭殖民者盤踞的東嵌城(今台灣安平)。荷蘭總督揆一不甘心失敗,躲在台灣城(今台南南部)裏,妄圖頑抗到底。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把台灣城包圍了起來,施以猛烈的攻擊。曆經將近9個月的圍攻戰,次年2月1日,荷蘭總督揆一終於被迫簽訂降書,帶領著殘兵敗將,離開了台灣。至此,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促進了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鄭成功(公元1624~1662年)本名森,字大木。祖建南安人。因反對其父鄭芝龍降清,曾在南澳(今屬廣東)起兵,從事抗清活動。公元1662年5月,在收複台灣後不久,鄭成功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年僅三十九歲。他被安葬在台灣州仔尾。公元1699年,人們將他的靈柩遷葬於今福建省南安縣水頭鎮附近的康店複船山鄭氏祖塋內。

文字獄

文字獄自古就有,但是文網之密,處刑之重,規模之廣,在封建社會中,以清朝為最甚。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後發生了數十起大大小小的文字獄。

什麼是文字獄?文字獄就是統治者挑剔文字的過錯而興起的大獄。大的像幾十本的專著、詩文集,小的則一篇短文、一首詩、一封信,甚至一字半句的言語,不管是自己作的,還是抄別人的,甚至是從古人那裏抄來的,都可以作為文字獄的罪證。文字自然是出自文人之手,所以可以說文字獄是專門對付文人的“特刑庭”,是封建帝王進行政治鎮壓、鉗製思想以鞏固封建獨裁統治的手段。

清朝最早發生的較大的文字獄,是康熙時的莊廷鑨《明史》案。莊廷鑨從明朝宰相朱國楨的後人那裏,買來一部朱著《明史》中《列朝諸臣傳》稿本。朱國楨的《明史》已刊行於世,《列朝諸臣傳》是未刊部分。莊廷鑨將它和自己所補的崇禎朝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補的崇禎朝曆史,對滿人有攻擊之辭。公元1663年,被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當時莊廷鑨已死,結果被刨棺焚屍。他的弟弟廷鉞被殺;為莊書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個兒子也都被殺。南潯鎮有個大富翁朱佑明,和吳之榮有私仇,吳嫁禍於他,說莊書序中所稱“舊史朱氏”是指朱佑明,結果朱佑明和他的五個兒子也都被處決。此外,牽涉此案的一些官吏和書商、刻工、列名書中的人等等,有的罷官充軍,有的處死,這個案子一共處死七十餘人。

文字獄的處理是非常殘酷的,逮捕、抄家、坐牢、受審,判罪極重,至少是終身監禁,流放邊遠,充軍為奴,大多數是殺頭淩遲。已死的人,則開棺戮屍。而且一人得罪,株連甚廣,近親家屬,不管是否知情,即使是目不識丁,也一概“從坐”。作者犯了罪,寫序、跋、題詩、題簽之人都有罪,所有與刻印、買賣、贈送書籍有關的人,也都有罪。地方官有牽連的自然有罪,沒有牽連的也犯了“失察”罪。總之,一個案件的罪犯,常常是百十成群。而告發的人,如莊案中的吳之榮,本來是一個罷官知縣,竟被起用,一帆風順,官至右僉都,朱佑明的財產,也都歸他所有。從此形成以檢舉揭發作為獵官敲門磚,有仇隙的利用文字獄來陷人於死地的惡劣風氣。

康熙時的另一次著名的文字獄是《南山集》獄,又稱戴名世獄。戴名世著有《南山集》,書中采用了桐城方孝標《滇黔紀聞》一書的材料,對南明諸王朝頗發感慨,寄以同情,並書南明桂王永曆年號。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左都禦史趙申喬參奏戴名世為書狂悖,結果戴名世被斬。此案根據原來刑部的判決,牽連三百多人,但康熙帝對漢族文人實行懷柔政策,所以隻處斬了戴名世一人。

雍正時的文字獄,帶有明顯的借題發揮的特點。如汪景祺、查嗣庭、謝濟世、陸生枬等人,因與雍正的反對派有些瓜葛,雍正就借機在他們的文字中找毛病,下獄處死。

汪景祺是年羹堯的紀室(文書),著有《西征隨筆》。年羹堯獲罪以後,《西征隨筆》也被扣上“譏訕聖祖,大逆不道”的罪名,汪景祺被處死。

查嗣庭是隆科多之黨。隆科多獲罪後,查被參。罪名是任江西考官時,所出題目有心懷怨望,諷刺時事之意。又查抄出他的兩本日記,說其中“悖亂荒唐、怨誹捏造”之語甚多。查在獄中死去,被戮屍梟首,其子坐死,家屬流放。

謝濟世曾注《大學》。公元1729年以毀謗程朱罪被參。雍正帝更指出《大學》內“見賢而不能舉”兩節注文,是借以抒發怨望誹謗之私。但結果沒有處死謝濟世,饒他一命,罰他去當苦差,受些折磨,就算很寬大了。

陸生枬寫了《通鑒論》十七篇被參,罪名是“非議朝政”。雍正帝因為《通鑒論》中對君王專製有所攻擊,十分惱怒,大罵陸生枬“狂肆逆惡”,為“天下所不容”,把他殺死。

到了乾隆時,文字獄可以說達到極峰。不僅次數頻繁,處理也極為嚴酷。篇書行文,稍有不當,即被指摘獲罪。

公元1755年的胡中藻詩獄,是乾隆朝較大的一次文字獄。胡中藻是鄂爾泰的門生。乾隆帝對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在朝中結黨營私,權勢過大極為忌恨,於是興起胡中藻獄,借題發揮以打擊鄂、張朋黨。胡中藻著有《堅磨生詩鈔》,乾隆指摘詩中“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加濁字於國號之上,是何肺腑?”詩中“與一世爭在醜夷”、“斯文欲被蠻”等句,因有“夷”、“蠻”字樣,被指責為詆罵滿人。又:“雖然北風好,難用可如何?”“南鬥送我南,北鬥送我北。南北鬥中間,不能一黍闊”等詩,則扣以南北分提,別有用心之罪。結果胡中藻被殺,鄂爾泰撤出賢良祠。

公元1778年,有徐述夔獄。徐述夔著有《一柱樓詩》,其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翩,一舉去清都”等句,徐述夔和兒子懷祖戮屍,孫及校對人都處死。著名詩人沈德潛,因其《詠黑牡丹詩》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屍。

公元1779年,又有馮王孫、沈大綬、石卓槐、祝庭錚等獄。馮王孫著有《五經簡詠》一書,因其中有“飛龍大人見,亢悔更何年?”之語,說他想反清複明,淩遲處死,子坐死,家屬發遣為奴。沈大綬刻《碩果錄》、《介壽辭》二書,死後,其子榮英呈首,自稱內有悖逆語。結果大綬戮屍,榮英仍被斬決,兄弟子侄坐斬者九人,家屬發遣為奴。石卓槐著《芥園詩鈔》,內有“大道日以沒,誰與相維持”等句,淩遲處死,家屬發遣為奴。祝庭錚著《續三字經》,內有“發披左,衣冠更。難華夏,遍地僧”等語,開棺戮屍,孫五人坐斬。

乾隆朝的文字獄極為頻繁,不勝枚舉。其中大都是牽強附會,任意解釋,其荒謬程度,簡直難以想象。如山西王爾揚,為李範作墓誌,於“考”字上用一“皇”字,不學無術的地方官見了大驚,認為大逆不道。他們一方麵想爭取多搞幾個,染紅自己的頂子;一方麵也確實怕朝廷說他們“失察事小,隱諱事大”,不但丟官,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所以趕忙上奏朝廷,準備再興大獄。其實“皇考”意即“先父”,古文裏常這樣使用,並無悖逆的意思。乾隆也覺得這樣就興獄問罪,去抓一個鄉下的土老頭兒,不值得一幹。所以把地方官訓斥一通,算是了事。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清朝的文字獄可算是達於極峰。這一封建專製獨裁政治,造成了政治局麵和學術思想的沉寂窒息。在沉寂窒息的無聲處,隱伏著一觸即發的社會危機。清王朝由盛至衰,固然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方麵的原因,但大興文字獄這種加深臣民不滿,對朝廷產生巨大離心力的嚴酷政策,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退避三舍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名叫重耳。在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遭到後母驪姬的陷害,被趕出了晉國。

重耳和趙衰、狐偃等一幫謀士武將,避難於外祖家狄人那裏。一住就是十二年,還是不能回到晉國,隻好奔走於齊、曹、宋、鄭等國,等待時機。大約在公元前638年,重耳和他的一幫人狼狽地來到楚國。

楚是南方一個大國,多年來就想稱霸中原。國君楚成王深知,要想向北發展,和晉國取得諒解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引起了他對重耳的特別重視,破格以國君的禮節來款待這個亡命的晉國公子。

一次,楚成王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重耳。席間他對重耳說道:“公子要是回到晉國,當上國君以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委婉地答道:“美女和玉帛等物,君王你有的是。珍奇的鳥羽,名貴的象牙犀皮,就產在你的土地上,流到我們晉國來的,不過是君王你剩餘的部分。我不知道拿什麼來報答你才好。”楚成王當然不滿足,就再問道:“就像你說的那樣吧,不過你總得給我一點報答吧。”重耳稍一停頓,就說道:“若托君王的福,能返回晉國當上國君,有朝一日兩國不幸發生戰爭,我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君王今日的盛情。假若還不肯罷休,我隻好左手彎弓,右手搭箭與君王在戰場上周旋一番了。”(古時候軍隊一日行三十裏而住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軍路程,即九十裏。)這就是“退避三舍”這句成語的來源。

臥薪嚐膽

兩千四百多年前,我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吳國和越國(在今江蘇、浙江一帶)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踐繼承王位。吳王闔閭趁機攻打越國。兩軍在檇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交戰。吳軍中了埋伏,大敗。吳王負重傷,不久就死去了。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他讓伍子胥和伯嚭在太湖操練水師,自己在陸軍,決心為吳國報仇。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任命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率大軍向越國進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越王勾踐不聽謀臣範蠡的勸告,貿然出兵,在夫椒(今江蘇太湖洞庭山)一帶和吳軍展開水戰,越軍損失慘重,勾踐帶了五千殘兵,退到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圍住,勾踐沒辦法,隻好派大臣文種選美女八人,帶白璧十二雙,黃金一千兩,賄賂了吳國貪財好色的伯嚭,向吳國求和。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忠告,同意越成為吳的屬國。

臥薪嚐膽

從這以後,勾踐夫婦和大臣範蠡就到吳國住在闔閭墳旁的一間石屋裏,為吳王放馬。他們穿破衣,吃糠菜,對吳王表現出十分忠順的樣子。吳王乘車外出,勾踐執馬鞭為吳王牽馬。有一次,吳王病了。在吳王病榻前,勾踐問寒問暖,甚至親自嚐吳王的糞便,看它是不是酸苦。吳王夫差感到勾踐對他一片忠誠,於是不顧伍子胥再三勸阻,終於放勾踐回國。

公元前491年,勾踐回到自己國家,他立誌發憤圖強,報仇雪恥。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艱苦的環境,睡在稻草柴薪上。室內懸掛著一顆苦膽,每天都要嚐嚐它的苦味。他不斷讓人提醒自己:“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了嗎?”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讓文種管理國政,範蠡整頓兵馬,他親自下地幹農活,讓夫人績麻織布,養蠶繅絲。他規定七年不收賦稅,獎勵生育,加強軍事訓練,重用人才。他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勾踐還采取了結齊、親楚、附晉的方針,以孤立吳國。勾踐為了不讓吳王起疑心,仍然向吳國進貢,定期派人去向夫差問安,還把國內有名的美女西施獻給夫差。吳王夫差看不出勾踐在準備報仇,聽不進伍子胥的一再忠告,反而逼死了伍子胥。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兵前往冀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魯等國爭霸王。越王勾踐趁吳國空虛,突然舉兵伐吳,攻打吳國都城,俘虜了吳國太子。夫差帶兵回救,被打敗,隻得向越國求饒。又過了四年,越王勾踐再次發兵攻打吳國,在陽山(今江蘇吳縣西)把吳軍包圍。夫差走投無路,求和遭到拒絕,他後悔不聽伍子胥的忠告,拔劍自殺了。越王勾踐接著派大軍北渡淮河,約齊、晉、宋、魯等國在徐地(今山東滕縣南)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越王勾踐以臥薪嚐膽的精神,“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經過20年艱苦奮鬥,最後振興了自己國家,這一段曆史給後世人們以深刻的教訓。“臥薪嚐膽”也成為取得事業成功的精神財富。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個人名叫趙括。他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機智善戰,曾於公元前270年,大破秦軍於閼與(今河北省武安縣西),使秦國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挫折,為趙國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封他為馬服君。趙括自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連他的父親也駁不倒他,自認為天下無敵。然而他的父親卻不認為他具有真正的軍事指揮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戰爭是關係著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以極為嚴肅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括卻把它看得輕而易舉,這就一定要壞事!”

當時正處在列國兼並劇烈的時期,秦國勢力最大。秦在打敗了南方的勁敵楚國之後,將戰爭的重點轉向北方。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陽縣),把韓國的上黨郡完全和本土隔絕,韓國大為驚慌,最後決定請求趙國發兵取上黨十七縣,以抵製秦國。趙國派遣以勇氣聞名於諸侯的大將廉頗,帶大軍駐守長平,秦國也派大軍向長平進攻。

麵對強大的秦軍,廉頗築壁壘堅守,采取防禦政策。秦軍屢次挑戰,趙軍都按兵不動。兩軍在長平相持三年,不分勝負。於是秦國采用反間計,派間諜攜帶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並散布流言說:“秦國最怕由馬服君的兒子趙括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而且他快要投降了。”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立。昏聵的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政策早已不滿,又聽信了流言,於是馬上撤換廉頗,以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他的職位。

當時,趙奢早已死去。趙括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急忙去對趙王說:“請大王不要用括作將軍,括的品質和他的父親完全不同。他的父親作將軍時,很得軍心,大家都擁護他,大王所賞賜的物品,他都分給部下同享,一旦接受命令,就一心為公,不再過問家事。而今,括做了將軍,馬上變得趾高氣揚,盛氣淩人,自以為了不起,兩隻眼睛盡往上瞧,對部下毫不關心,沒有人敢接近他。大王所賞賜的金帛,他全都搬到家裏,並乘有利可圖的時機,購買田宅,一心謀求個人的私利。這種作風和他的父親相比,哪裏有半點相似之處!希望不要用他,以免耽誤國家大事。”趙王回答說:“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變了。”趙括的母親又說:“既然如此,將來括若是有了不稱職的地方,請不要連我一同問罪。”趙王允許了。

於是趙括走馬上任,一到長平,就把廉頗原來的決定全部改變,將官全部調換,大舉出兵進攻秦軍。

這時,秦王見趙王中計,暗自高興,密派能征善戰的白起為上將軍。白起先在正麵佯敗後退,另外又布置了兩支奇兵,迂回抄襲趙軍後路。趙括不知是計,乘勝追擊,直攻到秦軍的壁壘之下。秦軍堅守陣地,趙軍不能攻入。這時秦軍的一支奇兵二萬五千人已經斷了趙軍的後路,把趙軍切為兩段,使其前後不能呼應。另一支奇兵五千人直搗趙軍的壁壘,使趙軍失去了根據地。秦軍又出輕兵進攻趙軍,趙軍屢戰屢敗,隻得臨時築壁固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說趙軍糧道已斷,親自往河北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和糧餉。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日,饑餓的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分兵四隊,輪番反攻不能突圍。最後,他親自率精兵搏戰,被秦軍射死。趙軍失去主將,軍心大亂,四十多萬趙軍投降秦國。白起怕投降的趙兵尋機造反,僅把戰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其餘的全部活埋。

趙括隻知道背誦兵書上的教條,空談軍事理論,而毫無實踐經驗,不懂隨機應變,結果長平一役就斷送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使趙國元氣大傷。

從此,人們把那些空談理論教條,不注重實踐經驗的惡劣作風斥為“紙上談兵”。

毛遂自薦

戰國後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在戰爭的過程中,秦國已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它南破楚,東敗齊,在中原稱雄一時的魏國,四麵受敵,也已衰落下去。獨有趙國趁秦齊相爭之機,國力得到發展,還比較強大。秦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在公元前282年派兵攻韓,迫使韓國的上黨降趙。公元前260年大敗趙軍於長平,製造了活埋趙國降兵四十萬的大慘劇。秦軍乘勝在公元前258年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秦國大軍壓境,趙國危在旦夕。但是秦軍在長平的暴行,激起趙人的義憤,趙國的統治者看到民心可用,一麵頑強堅守,同時派人到各國求援,以解國都之危。

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在他家裏供養著各色各樣人物的“門客”有三千多人。趙王派他到楚國去求救,在當時“諸侯畏秦”的局勢下,他知道楚王不會痛快地同意救趙。便決定在門客中選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同去,打算先用好話去說動,若不成功,就用武力威逼楚王出兵救趙。平原君在門客中挑來選去,隻選出十九人,還差一個,怎麼也選不出。平原君正在發愁的時候,門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走到麵前說:“我聽說你準備帶二十個人到楚國去訂立合縱抗秦的盟約,現在還差一個,為此影響你的行期,形勢這樣緊迫,你就把我算上,湊個數吧。”

平原君問道:“先生到我這裏幾年了?”“三年。”毛遂答道。

平原君帶著諷刺的口吻說道:“哎,世上凡是有才幹的人,就像鐵錐裝進布袋裏一樣,那鋒利的錐尖立刻就會露出來。你在我這裏已三年了,沒有人稱頌你,我也未聽到過你有何本領。可見先生沒有什麼才幹。先生,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對平原君說:“今天你就把我裝進布袋吧。要是早將我裝進布袋,連整個錐子都已從錐柄上脫下而鑽出來了,哪會隻露一點尖呢。”古時把柄叫做穎,“脫穎而出”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裏來的。於是平原君帶著毛遂等二十人出發到楚國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在楚宮廷上給楚王說明趙國的危急,要求楚與趙合縱抗秦。楚王害怕秦國,不肯出兵。兩人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同平原君的二十個門客,在堂下等得不耐煩了,毛遂按著劍,大步跨到堂上,對平原君說:“合縱抗秦的利害,隻要兩句話就決定了,你們從早上談到中午,還不能定,是什麼道理?”楚王見毛遂說話這樣不客氣,十分生氣地問平原君:“他是什麼人?”平原君答道:“我的門客。”楚王大發脾氣,對毛遂怒聲道:“還不快下去,我與你的主人說話,你上來幹什麼?”

毛遂正是要激怒楚王,以借機用武力逼迫他。當楚王對他嗬斥時,他雙目圓睜,按著掛在腰間的寶劍,向楚王麵前靠近幾步,用威逼的口氣說道:“大王,你之所以敢於這樣申斥我,是憑借著楚國強大的軍隊。現在我與你相距不到十步遠,楚國的軍隊救不了你。大王你的性命,握在我的手裏。我的主君就在前麵,你為何這樣無禮地申斥我,你把我的主君置於何種地位呢?”楚王見毛遂按著寶劍,殺氣騰騰地就站在麵前,已是膽戰心驚。如此申斥客人,也是失禮,他無言對答。

毛遂向楚王說道:“我聽說商朝的成湯,開始隻有七十裏大小的一塊地方,後來打下了天下。周文王原來也隻有百裏之地,而終使天下的諸侯向他稱臣。他們哪裏靠的是兵多地大呢,主要是能根據形勢而發揮其威力罷了。而今楚國土地有五千裏,精兵上百萬,這是稱霸天下最大的本錢。本來,以這樣強大的楚國,天下還有誰能阻擋得住你呢?然而情況又怎樣呢?白起不過是一名小小的無能之輩,他隻率領幾萬軍隊與楚國交戰,頭一戰就占領你楚國的鄢(今湖北宜城)、郢(今湖北江陵),國都搬家。再一仗燒了夷陵(楚國先王的陵墓),第三仗就將你祖先的宗廟燒光,連你祖先都受到侮辱。這百世(三十年為一世)的仇怨,趙國都感到害羞,難道大王你還不覺得恥辱嗎!趙楚合縱抗秦,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趙。”

毛遂的話,擊中了楚王的要害,使他有所醒悟。於是賠著笑臉說:“是是,就像先生你講的那樣。我一定用楚國的全部力量與趙合縱抗秦。”毛遂緊緊追問道:“那麼,定下來沒有呢?”“定了。”楚王下決心說道。

毛遂於是叫拿血來。他端起盛血的銅盤,跪著舉到楚王麵前說:“趙楚兩國訂立合縱抗秦的盟約,大王你先歃血(將血塗在嘴上,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其次是我的主君,然後是我。”隨後,趙楚兩國訂立了抗秦的盟約。

平原君一行返回趙國後,楚王派春申君黃歇率領楚軍救趙。這時,魏國援軍也到了。趙、楚、魏三國的軍隊,內外夾攻,秦軍腹背受敵,大敗而去。秦國東進戰略,暫時受挫。

從楚國回來以後,平原君很感慨地說,我自以為知人,這一次,我卻差一點失去毛先生。

毛遂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才能的情況下,自己出來承擔到楚國請救兵的使命,後來就把這種自我推薦,勇於去做某件事的行動,叫做“毛遂自薦”。

朝代歌二首

其一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其二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