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話時,表情達意,做到準確,才能如實地、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事物,並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說出來,讓人明白無誤。同時,說話還要精練簡短,囉囉唆唆,是難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意思的。
毛澤東說話非常準確,講究遣詞用語的恰當、準確、簡短、精練。為了說話準確,精練,毛澤東在說話中經常引用,以增強說服力和語言情趣。
1953年6月30日,在接見第二次團代會主席團時,毛澤東說:“要選青年幹部當團中央委員。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現在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大家就不讚成!”
毛澤東用這一典故說明了選青年幹部當團中央委員的必要性以及遇到的困難。說:“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頓使語言新鮮而別致!
“傳說”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並且寓意深刻。毛澤東經常運用“傳說”來使自己的語言生動。有一次,在江西中央根據地,他對無線電通訊人員說:“很早以前,人們在一條河上修了一座石橋,橋身修好了,拱形橋洞也砌得差不多了,隻欠中間一塊石頭。人們尋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石頭。一次,在一個打草的老公公家裏發現了一塊墊著錘草用的石頭。搬去一試,非常合適。橋通了。據說這是魯班特意留下的,後來人們就稱它為魯班石。紅軍沒有電台就不能聯絡成一個整體,電台就是關鍵的魯班石。”(1)
這個傳說未必真實,但聽起來又是那麼可信,用它說明了電台的重要作用。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毛澤東同誌運用引用得體得法,不遊移於論題之外,而且是內容融於一體,天衣無縫,無懈可擊,巧妙地把語言的準確性和趣味感聯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