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同春園(2 / 2)

王錚自己想明白了,就不再多問,反正以他和蕭大小姐的關係,怎麼也不會把他攔外邊。雖如此想著,還是把車子停在值班室旁外客停車區,自己拿了副座上的東西,徒步進去。

小保安見此,眸中閃過一絲詫色,卻沒說什麼,退回了值班室。

王錚徐步走來,一路慢慢觀賞路上景致。

他從二十四歲被歐氏集團外派到西南獨當一麵,至今已經七年了,因為老爺子和趙老的香火情,也能經常前來拜訪,所以對這裏還是很熟悉的。

他第一次來的時候,這個地方還隻是一片荒地,趙老和夫人都不是精力多充沛的人,地方雖然大,但正經用起來的也不過是二百來平地皮蓋的兩層小樓和一個一百坪的院子,院裏種幾畦菜,就夠他們打發時間了。

後來天上掉下來了個蕭姑娘,二老視若珍寶,這裏才一點點改善著。先是完善的運動場,後來是附屬的南北樓,接著是房後的菜田,再然後就是小院外麵的大院子和附近的農田果園草場。到了這個時候,才可以勉強稱之為“園”了,或者準確點叫“農莊”。

修建成型的時候,趙老先生興致勃勃地要給自家園子取名,想了好幾個都不滿意,詢問家裏人意見。蕭宛華當時剛讀完了《三國演義》,因為喜歡楊慎的《臨江仙》,又特意找了他的《升庵集》來看,那種裝訂是附送外集的,裏麵一句“故有繪六鶴及椿樹為圖者,取六合同春之義”,就建議取名“同春”。趙老先生有些踟躕,京城某個老字號飯店就叫這個名。趙老夫人卻說“自古好名好字就那麼些,重的還少嗎,咱們自己家住的,不怕侵犯人家商標”,然後就這樣定了下來。

趙老大筆如椽,用行楷題了“同春園”三個大字,交給專人做了個石刻,就放在園子口。後來還特意邀請親朋觀園,其實也半含著炫耀,瞧我孫女多能幹多孝順。不過事實也確實如此,無論來什麼級別的客人,蕭宛華都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話說那個石刻放哪兒了,王錚仔細思索著,好像在剛才的值班室旁邊,自己隻瞧攔車杆了,就沒注意到。

他這會兒是走在馬路上的。這條路因為直通家門口,剛好穿過了園子中央,怎麼瞧都很煞風景,但蕭宛華想了個辦法。她讓人在道路兩邊砌了高高的石柱,然後在上空搭梁,石柱底下種上薔薇、紫藤和淩霄花,等花木長全了,就是一條標準的“花架長廊”。三百多米長,馬路的寬度,不會影響通車,廊下還有歇腳的座椅。這在這個農家田園風的園子裏,算是比較大手筆了。

走馬觀花的一路看過去,王錚的評價隻有兩個字——樸素。

是的,不說蘇州園林,就是和一般的公園比較起來,都隻是樸素而已。無論是小橋流水、假山竹林、石桌石凳,新栽的玉蘭、養在缸裏的荷花、森涼的鬆柏,還是雕飾、色澤、材料,都給人一種清淡到簡樸的感覺。

然而清淡卻不意味著粗糙,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很精細,即使是外行也可以感覺到那種設計者在治園上的底蘊。具體點來說,就像是——王錚腦子裏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連他自己都驚異於自己的文藝範兒,好像從到了這裏後自己一下了升華了,幾乎要忘了自己是個商人——對了,就是趙老先生給人的感覺,不是高山仰止,而是閱盡千帆的淡泊。這還是一種家居風,不會讓人產生穿越時空或者在旅遊的錯亂感,因為這畢竟是家。

默默抒發完自己文藝的心情,寬闊的花廊已經走到頭。前麵就是主院了。院外麵細細的翠竹隨風搖曳,木柵欄的外牆上纏繞著綠色的爬山虎和粉紅色的薔薇。

一位行止嚴謹、打扮得體的女士就立在院門東側位置等候。她年紀在四十五歲左右,氣質雍容,眼神犀利,明顯染著歲月的風霜,但這完全不能影響到她的魅力。

見到王錚過來,她麵帶微笑,精準地前行幾步以示歡迎。

王錚之所以會覺得“精準”,就是因為她的步子,上前時略快,能讓人感覺到她的歡迎時的真誠,但走得卻是極穩,每一步完全均等。她微笑時,嘴唇微微牽起,和她的腳步一樣,一絲不多一絲不少。標準地堪稱教科書!

呃,她的打扮也是如此。王錚職業病發作地快速打量對方。夾著銀絲的長發盤在中等位置,插一支大的雕花銀簪,穿著一身改良過的黑色繡花套裙,淺藍色襯衫,原色絲襪,中跟黑皮鞋。周到,優雅,又不會太過正式。

王錚雖然是第一次見到她,但已經知道了她的身份:蕭宛華的乳母和禮儀導師,同春園目前的管家——汪青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