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常打太極拳,益壽又延年(1 / 1)

6.常打太極拳,益壽又延年

——諺 語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像,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鬆活彈抖、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話說,隻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示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製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拳架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穿,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須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也。 運行

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用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起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摩練

摩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頭頂懸”,就像有物頂於頭上一樣,切忌硬直,這就是“懸”字的意思。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未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腿位

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腳位

腳掌應分踢腿與蹬腳二式,踢腿時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貼心提示】

太極拳的練習時間,以每天起床後練習兩遍為最好,如果早晨的時間不夠的話,也可以選擇在睡前進行,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喝醉酒後和吃飽飯後不要進行練習。練習的地點最好是在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的地方,建議您可以選在庭院或者廳堂。練習完畢以後,如果出汗,千萬不能脫掉衣服或用冷水擦洗,以免受涼而引起疾病。 【語錄鏈接】

打拳練筋骨,踢腿活四肢。

——諺 語

自古拳術三大用,防身、健體與防病。

——諺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