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的遺囑與拿破侖的諾言

同學們,你知道本傑明·富蘭克林是何許人嗎?

富蘭克林利用放風箏而感受到電擊,從而發明了避雷針。這位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死後留下了一份有趣的遺囑:

“……一千英磅贈給波士頓的居民,如果他們接受了這一千英磅,那麼這筆錢應該托付給一些挑選出來的公民,他們得把這些錢桉每年5%的利率借給一些年輕的手工業者去生息。這些款過了100年增加到131 000英磅。我希望那時候用100 000英磅來建立一所公共建築物,剩下的31 000英磅拿去繼續生息100年。在第二個100年末了,這筆款增加到4 061 000莢磅,其中1 061 000英磅還是由波士頓的居民來支配,而其餘的3 000 000英磅讓馬薩諸塞州的公眾來管理。

過此之後,我可不敢多作主張了!”

同學們,你可曾想過:區區的1 000英磅遺產,竟立下幾百萬英磅財產分配的遺囑,是“信口開河”,還是“言而有據”呢?事實上,隻要借助於複利公式,同學們完全可以通過計算而作出自己的判斷。

維納的故事

維納(1894-1964年)是最早為美洲數學贏得國際榮譽的大數學家,關於他的軼事多極了。維納早期在英國,有一次遇見英國著名數學家李特爾伍德(Littlewood)時說:“噢,還真有你這麼個人。我原以為Littlewood隻是哈代(Hardy)為寫得比較差的文章署的筆名呢。”維納本人對這個笑話很懊惱,在自傳中極力否認此事。此故事的另一種版本說的是朗道(Edmund Laudau):朗道是懷疑李特爾伍德的存在性,為此專程去英國親自看了這個人。

維納後來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長達25年。他是校園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想與他套點近乎。有一次一個學生問維納怎樣求解一個具體問題,維納思考片刻就寫出了答案。實際上這位學生並不想知道答案,隻是問他“方法”。維納說:“可是,就沒有別的方法了嗎?”思考片刻,他微笑著隨即寫出了另一種解法。維納最有名的故事是有關搬家的事。一次維納喬遷,妻子熟悉維納的方方麵麵,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還找了一張便條,上麵寫著新居的地址,並用新居的房門鑰匙換下舊房的鑰匙。第二天維納帶著紙條和鑰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一人問他一個數學問題,維納把答案寫在那張紙條的背麵遞給人家。晚上維納習慣性地回到舊居。他很吃驚,家裏沒人。從窗子望進去,家具也不見了。掏出鑰匙開門,發現根本對不上齒。於是使勁拍了幾下門,隨後在院子裏踱步。突然發現街上跑來一小女孩。維納對她講:“小姑娘,我真不走運。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鑰匙插不進去。”小女孩說道:“爸爸,沒錯,媽媽讓我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