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門研究動物語言的鳥類學家,曾編過一本《鳥語辭典》,還灌製了一張有多種鳥語的唱片。這給人們以很大的啟發。農民們在成熟的稻田裏播放麻雀驚叫聲的錄音,使正在啄食的麻雀聽到同伴的驚叫後紛紛逃散。過去,飛鳥在機場上空飛行時,容易被飛機發動機吸進去,這往往會撞壞渦輪葉片,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後來人們在機場四周播放鳥兒驚叫聲的錄音,嚇跑了飛鳥,保護了飛行安全。
魚有聽覺嗎
魚有聽覺嗎?人們誰也沒有見到過魚的耳朵,所以,魚的聽覺無從談起。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人們對此的看法。
德國一個大魚場裏飼養了許多鱒魚,魚場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時都要打鍾,魚場的飼養員則在打鍾之後去喂魚,天天如此。有一天飼養員在教堂鍾聲響過半小時後再去喂魚,卻見一大群魚仍聚集在池塘邊,不斷把頭伸出水麵在等食。這件事把飼養員驚呆了,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
經過一段時間仔細觀察,發現魚是有聽覺的。它們在聽到鍾聲後不久就能進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因此,那天飼養員雖然還沒有趕來喂食,魚卻因已聽到鍾聲仍然向岸邊聚來。
魚不但能聽,還會“說”(叫)。漁民們都知道黃花魚會叫,而且叫得很響。黃花魚發聲靠的是體內一種密閉的充滿氣體的囊,稱之“鰾”。鰾是黃花魚的發聲器官,還起著共鳴器的作用。在鰾的邊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擊鰾。每敲一次,鰾就發生一次振動,這振動的頻率恰好等於鰾的固有頻率,因而發生共振,把鰾因振動而發出的聲音放大,形成了魚叫。當然,魚叫與人的叫聲不同,它不是從魚的喉嚨裏發出的,而是從魚鰾裏發出的。
震耳欲聾
人們常用“震耳欲聾”來形容強噪聲對人體的危害。不過,長期在噪聲下工作的人,除了聽覺不靈之外,還會發生頭昏、頭痛、神經衰弱和消化不良等症症。強烈的噪聲還會使人頭暈目眩、嘔吐、視覺模糊,甚至引起呼吸、脈搏、血壓、胃腸蠕動等方麵的變化,這時人全身微血管的供血減少,出現疲勞感,甚至講話能力都受到影響。噪聲還會使人的智力減退。美國洛杉機市內,位於噪聲較大的快車道沿線的學校,其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考試的成績大大低於坐落在安靜地區學校的學生。
噪聲對運輸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而的。科學家們試驗過將兔子暴露在160分貝的特強噪聲下,它們很快就體溫升高、心跳紊亂、耳朵失聰、眼睛也暫時失明,無目的地亂闖亂撞。海洋中的生物十分害怕噪聲,因此,船舶航行時的螺旋槳噪聲,使附近的魚群逃之夭夭。由於這個原因,捕魚船的漁網要相當長的拖繩,以便將網撒得遠遠的,避免漁船的輪機聲驚擾魚群入網。有人根據噪聲對動物的影響,還發明了一種“噪聲彈”。這種炸彈爆炸時放出的噪聲,能使魚和其他海洋動物的聽覺中樞神經發生麻痹,造成短時間昏迷,從而浮上水麵。捕魚人可以趁機將大魚撈上來,把小魚留下,以保護水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