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飛向金星

我國古代,通常把出現在傍晚西方天空的金星叫做“長庚”,把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叫做“啟明”。金星反射太陽的光比較強,是天空最亮的行星。我國古代以“太白”、“太白金星”之類的名稱,表示金星白皙的光輝。在西方,它也有“啟明”的稱號。由於金星在比太陽出地平要早,因此把它說成是“阿波羅”太陽神的先驅和使者,在“神車”的前麵奔馳著。也把它稱做“維納斯”,維納斯是愛和美的女神的名字,象征著甜蜜和愛情。

20世紀初,有的科學家已開始研究利用行星反射太陽的各種顏色的光,包括人的眼看不見的紫外線或紅外線去拍攝行星的表麵。能把人眼看不到的細節,在紫外片上反映出來。在1921年,弗拉馬利翁天文台的凱尼塞,是曆史上最早拍得金星照片的人。1926年,光學家羅斯利用紫外底片拍攝出金星的照片。在照片上麵有寬闊的暗條紋,而且條紋的位置每天有所不同。這說明金星大氣是在迅速地變化著。1950~1954年,柯伊柏在美國麥克唐納天文台,又成功地在白天用紫外底片拍攝了金星的照片,他把拍得的照片投影到白色的球體上進行測量,獲得了金星北極的坐標。柯伊柏還認為,條紋與金星的赤道是平行的,這標誌著金星繞軸自轉比較快。

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向金星發射行星際探測器以前,金星還是顆得不到謎底的行星。人們對金星有過很多的推測,如1790年,德國天文學家休萊達認為,如果觀測金星,就可以看到雲間不時出現閃光,在金星表麵有一座高4萬米左右的火山,也有人認為這種閃光,是金星人送給地球的信號。1958年,前蘇聯的菲增科提出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種閃光可能有如地球上極光一類的東西,所以金星的夜晚比地球上明亮得多。

對金星表麵的情況,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提出,金星表麵的所有東西都是潮濕的,由於高溫,植物生長快,因此生物的壽製艮短。他還認為,金星和地球上25000萬年前的狀態相同,在金星上生長著茂盛的高達10來左右的蕨類植物,在森林裏生活著像蜥蜴那樣的爬行類動物。到1928年,美國天文學家羅素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在金星的表麵,完全被紅色或黃色的沙漠所覆蓋,天空中也充滿塵埃。1929年,美國的菲甫爾和明澤爾又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為金星表麵到處是海,沒有大塊的陸地。當時的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支持這一看法,他補充說:“金星的每,不是普通的海,而是石油海”。可見,當時人們對金星的看法各有不同,但誰也沒有有力的證據來說明白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從20世紀印年代以來,美國和前蘇聯向金星發射了不少行星際探測器,去探索金星的秘密,尋找新的答案。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在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行星際探測器。它在當年的12月24日到達離金星34833千米的上空。1967年6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行星際探測器,在當年的10月18日第一次闖入金星的大氣層,在金星的表麵上軟著陸,1975年6月8日、14日,發射的“金星”9號和10號行星際探測器,分別在同年的10月22日和25日,在金星上軟著陸。傳回來金星表麵的全景照片,這是對金星表麵的第一次拍攝。1978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行星際探測器。這4個都在當年12月到達金星附近,共發出7個著陸艙,降落到金星的表麵,對金星進行了綜合的科學考察,取得了不少新的資料,為人類了解金星提供了科學的論據。

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1顆行星。它和地球十分相似,可以說是孿生兄弟。金星也是一個具有大氣層的固球體,它的大小、質量、密度和地球接近。金星的半徑為地球赤道半徑的95%,質量為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為地球的95%。金星沒有衛星。

金星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0723天文單位,它以每秒35千米的速度繞太陽運行,公轉周期為2247日,它同地球的距離變化相當大,當金星運行到太陽背麵時,離地球有257×108千米。當金星運行到太陽前麵時,離地球有4×107千米。有時,人們會看到金星從太陽圓麵上經過,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金星淩日”。在金星環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從望遠鏡中可以看到金星也像月亮一樣的位相變化。在望遠鏡中觀測金星,最好的時間是白天,因為在夜裏,金星的眩目的光輝常常使人分辨不清它的周界。金星除公轉外,也有自轉。但過去對金星自轉的問題爭論很大,有的人測得它的自轉周期是23時20分,有人認為是11天或24天,甚至有不少人把金星一直當作“同歲自轉”,即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是一樣的都是25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