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存在下等生物

關於火星的生物問題,有人說在叫作海的暗淡地區,生長著極下等的植物。

前蘇聯的季霍夫等人,在地上製成模擬火星的世界,並做了種種實驗。在他們的報告中指出:在荒涼的火星世界,能夠生長地衣類(藻類和菌類一起生活的生物等)、野草莓、艾蒿之類的植物。

同時前蘇聯的費森科夫也說:在地球兩極存在的生物和在高山生長的椴鬆、爬蔓桃之類的植物,也能在火星上生長。

火星上所謂的“海”,是火星的低窪之處,它比沙漠地帶要暖和得多,可能水分也較多。在冬天,它是暗黃色;可是春天從兩極流過來水蒸汽以後,馬上就變成了青綠色。人們認為隨著季節變色這一事實,就是生長著下等植物之類的證據。

生物的這種東西是最能夠適應環境的,或許在火星上有火星型的生命也未可知。

木星

木星是距太陽第5位遠的大行星,它的橢圓軌道半長徑約為52天文單位。木星軌道的偏心率是0048,也就是說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差為05天文單位。在這個軌道上繞太陽公轉1周的時間是1186年。由於軌道麵和黃道麵的交角隻有13。它們幾乎是在同一個平麵上,因此古人把木星稱為黃道裏的行星。

木星雖然是一個特別巨大的球體,但是它旋轉起來卻是飛快的,大約9個多小時它就自轉1周,在九大行星中獲得了第一名。由於自轉快,扁縮也就嚴重,使它的球體扁率達到00648。就是借助於望遠鏡,由肉眼都可以分辨出木星視圓麵呈橢圓狀。

木星的內部結構模型與過去推測的情況是一致的,它表明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麵,它是一個流體行星。在木星的中心有一個主要由鐵和矽組成的固體核,那裏的溫度高達30000K,這個核心稱為木星核。在木星核的外麵是主要由氫構成的一個厚層,稱為木星幔。木星幔又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從核外延伸到46000千米外,這一層中估計壓力為3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1000K。在這一層中氫處於液態金屬氫狀態,氫的分子都被離解為獨立的原子。第二層在第一層外延伸至70000千米處,據認為那裏是由液態的分子氫構成。在木星幔的外麵是木星的大氣層,它再向上延伸1000千米直到雲頂。木星的大氣和地球大氣很不相同,是以氫為主,約占82%,氮占17%,其餘還有少量的甲烷、氨等氣體分子。木星的模型說明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氮,其比例類似太陽的大氣。

根據探測發現木星具有比地球磁場大得多的磁場。木星的磁場也是偶極場,但是有趣的是木星磁場的方向與地球磁場正好相反。也就是說如此我們帶著一個指南針到木星去旅行,指南針所指示的南方恰是木星北極的方向。木星磁場的磁層範圍大而且結構複雜,在木星外1400000千米到700萬千米的廣大空間都是木星的磁層。木星的4個最早被發現的大衛星——伽利略衛星都在這個巨大的磁層之內,因此它們受到磁層的屏蔽使之免遭太陽風的襲擊。

由於太陽風和地球磁場的共同作用,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帶常常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極光。科學家們早就推測在木星上也可以看到極光,因為雖然太陽風吹到木星附近時強度已大大地減弱了,但是木星的磁場很強,它仍然能夠捕獲足夠多的太陽風粒子,這些粒子與木星大氣撞擊就可能產生極光。可是科學家們經過20多年的搜索仍然沒有發現木星極光的蹤影。當美國“旅行者1號”在1979年3月飛臨木星時,探測器在木星的背著太陽的一麵,發現了極光。木星的這次極光長達30000千米。探測器的這一重大發現直接證明了木星確實具有極光,這是在太陽係中除地球以外第二個具有極光的天體。

木星上的帶紋和條斑示意圖

使用望遠鏡觀察木星的時候,能發現木星上有沿著與赤道方向平行的帶子,這些帶子橫穿過木星的圓輪。木星的條帶很有規律,明暗相間,一般為黃綠和紅褐的顏色,它們成為木星的獨特標誌。當仔細地觀察時,便會發現這些條紋帶並不是一種永久的結構,它們總是在不斷地移動著。原來木星的條紋帶是木星大氣構成的,這些條紋帶足有上千千米厚。